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建议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经济危机影响并加剧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更为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2004-2009年贫困生的就业情况整理和分析,提出了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思路,以期为学校及同类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建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困难家庭大学生(简称贫困生)这一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25%,特困生占8%左右。总体而言,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贫困生相对其他毕业生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表现的更为强烈。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下,贫困生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计及其尊严,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使命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2004-2009年贫困生的就业情况整理和分析,揭示了贫困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思路,以期为学校及同类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在本项研究工作中,建档贫困生的标准为:城镇低保家庭、农村困难家庭、孤儿、烈士、单亲及残疾人家庭等。
  
  一、南京林业大学贫困毕业生生源情况
  
  南京林业大学2004-2009年共建档贫困毕业生3623人,各年度贫困生人数分别为477人、483人、523人、709人、683人和748人,占当年度在校总学生人数的比例依次为22.9%、17%、16%、19.8%、19.3%和20.9%,平均为19.3%。从数量上看,建档贫困生人数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与高校扩招后贫困生群体数量的剧增、国家近年来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投入以及贫困生认定标准的降低呈正比相关。各年度建档贫困毕业生生源情况详见表一(2004-2009年建档贫困毕业生生源情况统计表)。
  从贫困毕业生生源分布上看(表一),随着我校隶属关系的调整和整体生源结构的变化,贫困生生源结构呈现出省内先增加后降低、省外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省内变化较为显著,省外较为平缓。从省内建档贫困毕业生生源分布表(表二)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各年度建档贫困生依次呈递增之势,且省内贫困生生源以苏北五市为主,平均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仍为贫困生的主要生源分布区。此外,2004-2009年苏北五市贫困生生源呈现出明显的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苏北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仍将继续。
  
  二、南京林业大学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情况
  从我校2004-2009年建档贫困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看(表三),除2009年贫困生就业工作仍在继续外(就业率统计截止2009年12月31日),各年度贫困生的就业率平均在98%左右,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绝大多数贫困生选择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少部分选择去地方基层就业(表三),就业区域也较为集中(表四);其次贫困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长,2008、2009年增幅尤为明显(表三)。
  (二)就业状况
  1、毕业流向分析
  从表三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贫困生毕业后的主要流向是选择到各类企业、事业、基层、机关等单位直接就业,各年度就业贫困生的比例分别为84.70%、84.28%、84.90%、84.35%、82.43%、70.44%,贫困生毕业后的另一主要流向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部分贫困生占各届比例分别为13.42%、13.87%、13.38%、12.98%、15.52%、18.58%。贫困生的流向统计表明:80%以上的贫困生因自身生计、贷款压力、家庭生活所需,一毕业即选择走向工作岗位,少部分贫困生则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且人数呈上升之势;受家庭条件、社会观念制约,选择出国和自主创业的贫困生寥寥无几。
  2、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从贫困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表看(表三),在就业的贫困生中,去各类企业就业的贫困生占绝大多数(各年度在企业单位就业比率分别为72.75%、75.78%、75.14%、76.87%、77.01%和61.36%),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贫困生占少部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分别为11.11%、7.46%、8.80%、4.94%、3.22%和3.60%),去地方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递增,比例总体呈上升之势(各年度在地方基层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分别为0.84%、1.04%、0.96%、2.54%、2.20%和5.48%)。
  3、就业区域分析
  从贫困生就业区域分布看(表四),贫困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些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且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小型城市,如江苏的苏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广东等省市,而一些生活成本较高、生存压力较大的大城市已不被贫困生所考虑,去西部和回原籍就业的贫困生仍为少数,这表明贫困生就业日趋理性和务实。
  
  三、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系统地分析我校贫困生就业工作现状,找出贫困生就业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笔者将2004-2009年贫困生就业情况与非贫困生做了比对(表五),发现了我校贫困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就业竞争力较弱
  统计数据显示:除2009年外,各年度贫困生的未就业率明显均高于非贫困生,且各年度贫困生毕业去向中的事业单位就业率均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不如非贫困生,从侧面反应出贫困生整体与非贫困生相比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诚然,贫困生群体中保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个案也屡见不鲜,他们自强自立、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与非贫困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并不处于劣势;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贫困生受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文艺特长等方面相对薄弱,加之学业、生活和家庭的压力,更无暇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除了专业和学历外,其他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择业志向和质量较低
  贫困生受其自身成长的周围环境影响较为明显,这种先天的优势形成了贫困生特有的择业志向。首先,贫困生选择到地方基层就业的比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这种择业志向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一些社区、农村等基层岗位日趋成为贫困生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与贫困生自降就业期望和更趋务实的择业观息息相关。其次,地域因素在贫困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影响较为深远,贫困生迫于大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生存压力及竞争力,毕业时更愿意选择一些生活成本较低、就业机会较多且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小型城市,笔者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贫困生就业首选的是先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其次是谋求个人的发展,但同时又不愿回家乡、不愿去西部、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其原因可能与目前大学生的“干部”身份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误区以及户口至上观念相关。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在择业心态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就业欲望,职业取向更趋于选择稳定的职业,而社会上一些相对稳定和待遇优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优先招录关系户的潜规则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贫困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三)忧患意识欠缺
  国内关于贫困生就业情况的相关资料显示:贫困生迫于家庭负担和个人债务的压力,大多数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因而贫困生考研比例总体低于非贫困生。但本研究发现,我校各年度贫困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生(表四),且呈上升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各种外部有利的环境是促使贫困生考研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的重要原因:首先,作为农林类高校之一,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些国家保护性学科发展较快,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师资力量,加之保护性学科的收费门槛相对较低,贫困生生群体数量比例较大;其次,国家对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力度以及助学贷款机制的不断完善,解决了贫困生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再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整个社会背景下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降低时刻影响着贫困生的就业心理,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考研自然成为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考研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户口问题等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一部分贫困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其选择继续深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或过程;然而现实中大多数贫困生考研的真正动机却并非如此,在外界各种有利因素的刺激下和日渐盛行的考研“群体效应”,多数贫困生深陷彷徨,逐渐开始淡化就业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其结果无疑是间接增加学习、生活的压力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四、高校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强化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思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求职择业观念是关键。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与贫困生的沟通交流机制,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贫困生就业援助活动,二是要逐步引导贫困生淡化“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三是要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案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和创业教育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如随着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性格气质、特长才艺等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重要的考核指标,而这些恰恰是贫困生的“软肋”,因此,在个人综合素质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的面前,高校应“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如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班级事务管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计算机、外语等免费技术培训班,举办贫困生就业典型事迹报告、座谈会等。此外,在教育实践环节,高校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的作用,优先推荐贫困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增强其今后的综合竞争力。
  (三)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人生
  不容否认,当今社会高学历者、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总体要好于低学历者。由于外部社会各种利好条件的诱导,一些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开始将选择考取研究生作为提升个人知识学历水平和学校档次的机会。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正确加以指导,重点加强贫困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引导他们从入学开始就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学会合理选择和放弃,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要认真做好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观,在解决学习、生活实际困难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确保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2).
  [2]陈婷婷.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
  [3]张艳.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1).
  [4]佟岩,于国涛.辽宁综合类高校贫困生就业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
  
  作者简介:褚必海(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校长培训事关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公平。如何提高校长培训有效性,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成为新时期校长培训问题的关键。顺德初中校长培训实践重视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模式,重视培训评价与反思,为新时期校长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校长;培训模式;实效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
期刊
复旦大学围绕办学育人目标,秉持“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拓展、全面覆盖”的理念,合力构建具有复旦品格的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保持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为工作目标,探索出了以“个性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目标,举全校之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拓卓有成
期刊
为推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到中央民族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中央民大维语、哈语、藏学、蒙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相关院系就业负责人及部分2010届少数民族语言类毕业生参加了座谈会。  中央民大党委副书记刀波根据学校对西部地区的调研,指出东西部人才结构差异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  中央民大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和班级的实际就业状况说明
期刊
11月3日召开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从11月起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截至9月底,2009年河北省30.3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已就业23.25万人,就业率达76.7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但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2009年尚未实现就业和历年沉积的高校毕业生目前约有15万人,
期刊
截至10月底,宁夏1923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岗位,占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87.4%,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   今年宁夏应届高校毕业生1.7万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约5000名,总量约2.2万名,毕业生总人数创历年之最。加之今年特殊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宁夏政府及早安排部署,从鼓励到企业就业等4个方面确定900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从“三支一扶”、“特岗见
期刊
在11月3日召开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中央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吸纳就业。2009年130多家中央企业仅其中99家就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20多万人,比去年全年增加7%。
期刊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从社会基础和教育基础两方面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完全可能的。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创业的概念为广大的同学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在校大学生在课余开一家饰品店、经营一家学生餐厅、自办一间个人工作室或在网上开店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然而,创业之路是艰辛而曲
期刊
从山西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山西省共选聘大学生村干部28782名,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社区)大学生干部全覆盖的省份。   2006年山西省提出为“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这个目标于今年提前实现。山西省提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和系统性工作,管好用好这支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工
期刊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当前发生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就业相关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心情。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及相关部门按照党委要求,以建设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我国剧增,加之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低迷,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经历着更为寒冷的冬天。本文通过调查和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在分析了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