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思考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课堂文化,发展课堂文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热门话题,是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课堂是学生学生学习知识、培养习惯、养成品质的最主要的场所,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就是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语文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文化是语文教学中教育境界的时代性提升。
  语文是人文化色彩很鲜明的课程,语文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语言与文字,清洁与细节,匠心与技巧,风格与精神,无不透出语文的文化意蕴。
  首先,文本是情感和文化的载体。母语的学习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沉寂的文字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篇章,无论是一篇篇写景散文,还是一个个历史故事、一首首千古传颂的诗歌,甚或那一道道练习题目,都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不但文字规范优美,是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经典范本,而且人文化色彩十分鲜明,对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学习做人道理、启迪智慧等,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
  其次,语文教师的“播种机”效应。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过程、对外界影响的辨析能力、对物质条件的利用程度、对困难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解决困难、问题的思路、角度等,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局限,加之小学生固有的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善于模仿教师的习惯,也决定了教师修养对学生文化形成的特殊地位。语文教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指导者,也是小学生认识语文过程、掌握语文方法的引导者,是小学生激发语文情感、打好价值观基础的诱导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保证,热爱语文,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师就像文化的“播种机”,时时处处就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并且使它生根,发芽,开化,结果。
  语文课堂中的文化因素是丰富的,是多元的,积极利用这些因素,建立并发展语文课堂文化,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灵性,更灵动,更生态,更生命。
  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文化的表现或者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有一點象征性的“表示”,或者干脆是“万径人踪灭”,一点“表示”也没有,处于缺失的状态。语文课堂文化的这种缺失,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冰山”下面的缺失。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有知识的,语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写作技巧知识、各种理论性的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还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大多都会有所涉猎。但语文课缺乏具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以无趣的、机械的“多读多写”、“死记硬背”视作语文教学的佳皋,忽略文本文化价值的挖掘;即使有了多媒体也无非是“物”换而“心”不换,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发现不了语文的魅力,依然是知识的容器。语文课堂文化氛围单调、乏味,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雁过”并未“留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但目前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么机械枯燥,淡而无味;要么热闹有余,扎实不足;要么依赖媒体,“抛弃”人情。语文课本来是“人情味儿”很浓的一门课,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主要是在与“人”的对话中进行,可惜的是,由于现在过度地强调了多媒体的功能,“人”的作用却被无情地抛到了一边。实际上,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媒介,人机对话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屏幕不能取代教科书,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教师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熏陶感染。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语文的自身优势,形成有语文特色的课堂文化呢?关键是教学策略的安排和使用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生命活动,着意于文化的体现和生命的发展。
  平等交流,多向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他的对话教育理念,对我们构建语文课堂文化有比较大的启发。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行为,即在课堂上,要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良好氛围。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知识的探究者,并构筑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艺术地“委屈”自己,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施教者,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在这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中共同建设平等的课堂文化,从而提升文化修养。
  以情悦文,感染学生。课堂文化是一种情境性的文化。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情景——体验”的教学策略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探求未知的思维活动。老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实践、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让知识恢复了生命的过程。教师扣人心弦的导语、声情并茂的美读、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
  语文课堂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除了以上所谈到的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切实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外,诸如制订有效而富于文化的语文学习规范、创设多彩而富于文化的语文活动、推荐并指导阅读大量而富于文化的材料等,都是这项工程内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关注并落实这些策略,我们的语文课堂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更加地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变得既有知识,又有文化。
其他文献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多药的产生严重加大了肺结核治疗的难度,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死亡率大大增加,是全球结核病疫情控制的巨大阻碍,对耐多药肺结
犬瘟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肉食兽中的犬科(尤其是幼犬).犬瘟热病毒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RNA病毒.犬瘟热首先表现为呼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信息在介质中存储和传输,难免会遭到非法的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至于他们以后的独立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习惯  其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五种习惯。  1、认真阅读的习惯  许多学生不会读数学课本,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背公式。我们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抓住重点内容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要边读、边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38例(92个肺段)。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X线片检查、
针对当前吸附式制冷工质对中的硅胶性能衰减、甲醇易分解、分子筛驱动热源偏高及金属氯化物板结、喷粉堵管等问题,提出以物理吸附工质对活性炭-氨构建船舶余热驱动的吸附式制
印刷胶辊按照其在印刷机上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墨辊(传递、涂敷油墨)、水辊(传递、涂敷润版液)及压印辊(挤压、加压用)三类,三者在胶印机上的用量比例为70:20:10。墨辊分为靠版辊
目前,强化地板已成为家居装修地面材料的首选品种,销售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强化地板的生产厂家也不断增加,其中不乏假冒伪劣,或规模过小,质量无法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强化地板时.面
一提起清明节,我就会立刻想到下雨天,因为每年的清明节几乎都会下雨,所以印象中的清明节总是和雨联系在一起。  和往年一样,我和家里人一起去给爷爷扫墓。雨不大,但是一直下个不停,湿漉漉的路面使人的心情也平添几分潮湿。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雨伞上,仿佛轻轻叩响回忆的心门。  爷爷生前和我们住在一起,他在楼下,我们在楼上。每天放学我都会在楼下做作业,做完以后如果爸妈没回来,我就拿到屋里给爷爷签上“家长已阅”,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却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操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评价体系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他说:“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讲究授课的艺术,以“意”、以“形”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心、感耳、感目”的立体式教育。我认为“三美”体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增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