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能源转型

来源 :风流一代·TOP青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四五”规划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再次重申了“30·60目标”,即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能源和环境方面将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保,其背后蕴含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碳减排目标时间紧、任务艰巨、资金缺口巨大。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满足巨大的新增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是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对金融业来说,发展绿色金融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绿色金融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巨大的资金缺口呼唤绿色金融
  中国碳排放的绝对规模以及碳排放强度和增速,都表明中国要实现“30·60目標”并非易事。两个目标之间预留的时间短,需要尽快推动碳减排,降低碳排放的峰值,碳减排任务极其艰巨。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短时间内想要通过生态固碳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因此我国需要在节能减排和技术固碳上下功夫。这意味着,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投融资的缺口十分巨大。今年3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称:“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30·60目标”将滋生出百万亿元级别的投资需求。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GDP的2.5%。国家发改委相关研究也认为,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139万亿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0.62万亿元,绿色投融资需求仍以年新增1万亿元的规模增长。中金公司估算,为达到碳达峰,2021-203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2.2万亿元/年;为实现碳中和,2031-2060年的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3.9万亿元/年。基于这些估算,绿色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必然的升级优化
  面对百万亿元级的绿色投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作为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是必然的。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系统探寻项目(UNEP Inquiry)联合成立了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十四项建议。随后几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绿色贷款转向统计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自此,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部分领域的成就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与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仍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主要表现为投放行业集中度高、绿色金融工具单一等。
  在投融资结构方面,中国当前的绿色项目投融资还是存在行业过于集中的问题。这或许会挤压部分行业绿色投资需求。以2018年到2019年的数据来看,绿色信贷是中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占比超90%),而2018年和2019年有超40%的绿色信贷投放至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行业绿色项目集中化的现象致使绿色资金投放去处和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从绿色融资需求来看,电力行业的需求量在几个行业中最高,而建筑行业的总需求量仅次于交通运输行业。这表明,当前主要绿色融资工具覆盖的项目与具有较大融资需求的行业具有一定差异,绿色资金的投放并不能完全匹配全社会绿色发展的需求。
  不过情况正在有所好转。2019年末,44%的绿色贷款用途为绿色交通运输、24%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绿色信贷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29%,其他行业绿色信贷占比从2018年末的24%提升到41%,表明绿色信贷的行业投放正从高度集中走向多元。
  虽然目前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但当前国内绿色金融体系结构以信贷为主、债券为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12万亿元,而同期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余额仅为1.11万亿元,其他绿色融资方式规模更小,同时缺乏官方统计标准。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贷占总绿色融资规模的90%以上。
  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多集中于轨道交通运输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大企业或政府投资较为集中的领域项目。市场还存在大量归属于中小型企业及创新企业、急需资金支持的绿色项目。此类项目大多具有轻资产、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短期内自身盈利能力尚未显现的特征。从银行角度出发,发放绿色信贷收益率不高、占用资本、向缺乏抵押物的创新企业放贷存在风控问题。因此这类企业尽管资金需求强烈,却较难获得绿色信贷支持。
  不可忽视的投资机遇
  绿色金融带来的投资机遇不可忽视,尤其是碳中和、碳达峰双项指标明确后,市场前景尤为可期。
  投资机构已经嗅到了商机。近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绿色转型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PE/VC)投资正当其时。在这个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 机构大有可为。高瓴资本认为,PE/VC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早期创新公司顺利渡过“死亡谷”。
  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布局绿色金融这条路上已经表现了“舍我其谁”的精神。
  近年来,部分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均积极探索,通过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相继推出创新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
  截至2020年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6.27万亿元,约为当前国内全部存量的一半。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诸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表现抢眼,截至2020年末,该行绿色融资余额1.16万亿元,企业客户达到2.64万户。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银行亦积极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甘肃银行、湖州银行、杭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近年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实现特色经营的同时寻找利润增长点。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空间广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七彩;一群执着于保险事业的寿险人,让我们看到寿险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    寿险,只是众多保险中的一种。购买寿险,最大的好处就是转移风险,将可能发生的意外、未来未知的疾病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在寿险发展的道路上,云南寿险从业人员用爱心和责任诠释出寿险行业的非凡意义。    为了对生命负责  初见刘越,就给记者一种亲切感。刘越是云南省的第一批寿险经理人,1995年大学一毕业,刘
期刊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的全面变革,汽车行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人们只要稍加留心,便能发现,街头奔跑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不少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从最初的犹犹豫豫,到现在的泰然自若,这种微妙心理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日益变迁。  数据佐证了这一变化,今年1-4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72.3万辆,而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50.66万辆,中国已经反
期刊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能源的转型发展如何精准地服务“双碳”目标,其具体实践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正被诸多行业热烈探讨。  挑战和机遇并重是行业共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认为,就挑战而言,有两个基本约束条件,一是中国人均碳排放已达7吨以上,超过欧盟,尽管还有十年的达峰前时间,但这个空
期刊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场关于能源变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我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传统化石能源转型在各行各业开始了探索和实践。业内人士认为,“雙碳”目标将驱动企业以更高效、更有韧性的生产和运营方式经营,提高经济效
期刊
所谓“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是指金融发展中所需要依赖的外部环境。良好金融环境具备聚集金融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金融稳定等特性。    目前,金融生态不再停留于仿生概念的抽象化探讨,而是越来越具体,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日渐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些都是金融生态的相关重要课题。在云南省政府强力打造“两强一堡”之际,记者采访了云南省人民
期刊
工业领域碳达峰必然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打造江苏省创新发展的新特色。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这场大考的背后是要破解人类面临的更长期、更深层次的气候变化危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共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
期刊
进入后逼空行情时代,市场上升态势良好,但仍须谨慎看多,弃弱留强。    后逼空行情正上演  节后市场演绎了一轮精彩的逼空行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毕竟这种靠量能连续放大迭创新高的走势总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当成交量能无法再次放大之时,市场在惯性的作用下再次推高一段之后,市场陷入了困顿之中。多空双方的分歧导致行情处于高位展开宽幅震荡。目前的市场已经开始进入后逼空行情时代。   从此前市场一改常态的变盘走
期刊
從碎片化到标准化,服务机器人“应势而变”。  餐厅里的送餐机器人、仓库里的巡检服务机器人、酒店大堂里的智能客服机器人、机场中的行李服务机器人、校园里的送快递机器人、疫情防控期间的消毒机器人……当下,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出现在现实场景中,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更是被推上了新的高度。  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及现实需求的变化
期刊
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对于企业来说,积极研究人口变化,从中寻找发展机遇,十分有必要。  千呼万唤下,原定今年4月上旬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5月11日正式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十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国总人口为14.1178亿人,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
期刊
多年来,沙钢秉持生态发展的思路,实施“打造精品基地,建设绿色钢城”的发展战略,勾勒出一幅现代钢铁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  在很多人早先的观念中,钢厂的色调似乎与绿色搭不上边,钢铁行业一度被认为是高排放、高污染的代名词。然而如今,走进沙钢集团(下文简称沙钢),一片片如茵草地,一排排参天大树,芬芳的玉兰花点缀其中,完全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高高耸立的炼铁炉、纵横交错的管道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