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三种意识,解答文言文翻译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言文翻译,平时强调比较多的是方法层面上的东西,如“留”、“删”、“补”、“换”、“调”之类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里从策略角度(包括考场应考策略和平时复习策略)谈三个方面的思路,帮助大家换一个角度,拓宽突破文言文翻译题的视野。
  一、揣摩考点意识
  从命题者的角度说,文言翻译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汇、常见语法现象(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每个句子都设有两三个考点(也叫赋分点或得分点),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考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常见的考点主要包括重点实词的意义(包括古今异义词汇、词类活用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尤其是较特殊的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等,有时还在句子大意理解方面赋分1~2分。
  以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翻译题第1题为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这个句子赋分5分,“造”、“入城”、“乃”三处,每处1分。其中“造”译作“到达、造访”,是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乃”译作“才、才能”,是考查重点虚词的用法(“入城”这一考点应根据上文推断为“攻入城中”而不是“进入城内”,另当别论)——翻译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这两分不会丢。
  又如2013年高考安徽卷翻译题第1题: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根据得分点的基本规律,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句中“弃反”、“捐”、“且”、“及”等可能作为赋分点。“弃反”是“背弃、违反”之意,“捐”是“抛弃”之意,“及”是“降临”之意——这三处可能性的考點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含义。“且”是“将要’’之意——这一处可能的考点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把握了这一点,翻译时有意识突破,把这几处明确翻译到位,得分自然不会低。这个句子全句翻译为: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再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翻译题第3题: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这个句子赋分2分,我们大体可推知,虚词“而”的用法和“无乃”的固定句式翻译肯定是考点。“而”作“竟然”讲,是“而”的用法中较特殊的一项,“无乃”固定句式翻译为“恐怕……吧”。全句应译为:
  朋友去世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有了揣摩考点的意识,能让我们翻译时更有目的性,帮助我们提高得分率。
  二、整体把握意识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要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大意。
  第一,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
  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翻译题第1题: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这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很多考生翻译时失分较多的原因,就是缺少补充省略成分的意识。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其水下飞潮音岩,(人)引(之)以给庖”,翻译为“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前后句子陈述对象不同,后面的主语“人们”要补充出来,省略的宾语“它”(代指“水”)要补充出来。另外,修饰语“下”在中心词“飞”前面,“下”作状语,“向下”之意。这些在翻译时都要引起重视。
  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翻译题第1题: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这个句子中,除了“班列”、“耆硕”要合理推断外,“推心”、“莫敢望”两处要有一些意译的意识,“推心”可结合成语“推心置腹”推知,“莫敢望”意译的成分则更明显。全句翻译为:
  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第二,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翻译题第2题: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如何准确理解此句中的“薄”是一个关键,而且肯定是得分点。上文说到,李揆当政时,轻视元载,不任用他,因而结怨。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他趁李揆应当调职时,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寒,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所以,结合上文的这些内容,我们很容易推知“薄”是“轻慢”的意思,而不是“刻薄”之意。全句应翻译为:
  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总之,我们要带着整体观念去阅读文本。对于人物传记类文章,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游记类文章,要知道写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对于论述类文章,要知道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不管何种文本,都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而不能略见一斑。涉及文章整体把握的关键句,翻译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心、人物形象及性格等信息解读。
  三、积累迁移意识
  高考命题体现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所以,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往往表现最为鲜明。
  如2013年高考安徽卷翻译题第2题: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其中“中国”、“王”、“使”、“何遽”四处可能是得分点,这四个知识点在课文中都有典型例句。“中国”作“中原”讲,《赤壁之战》中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的句子,其中“中国”就是此意。“王”作“称王”讲,《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一句的“王”就是活用作动词的用法。“使”作“假使、假如”讲,《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一句中的“使”就是此意。另外,“何遽”表反问的句式。我们早在《塞翁失马》中(“此何遽不为福乎?”)见过。突破了这四个知识点,完整翻译就不会有大碍了: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又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翻译题第2题: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题目赋分为5分,我们推断其中“非……也耶”句式、“求”的意思肯定是得分点。“非……也耶”句式,我们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到过,“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就是这种句式。“求”作“推求”讲,《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求”就是此意。所以不难翻译为:
  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文复习,尤其是课内经典篇目的复习中一定要下足工夫,要强化平时课内知识点的积累之功,对重要知识点要做到熟记于心。不仅如此,我们平时模拟训练中的典型例句也可纳入积累范畴。在平时做翻译题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考点或类似的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长此下去,自然而然会融会贯通,谙熟迁移之道。
其他文献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古人还说,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要求开头精彩,内容充实,结尾有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简洁、精美、扣题;要像凤头一样俊美、鲜明、精彩;要具有“新”、“奇”、“短”、“趣”的特点。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读者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使读者心灵
期刊
素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作品层次的高低,对此我们很多学生在理念上也曾与老师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建起写作素材仓库,严格筛选,把好入库关——蕴含深刻的思想、富有浓厚的情感、伴有一定的趣味、别人没有写过的素材才能存储,不能“现炒现卖”,草率行事。但这几年高考过后,报刊上还时常看到阅卷老师感慨的内容之一:我们学生作文素材陈旧、不典型、低幼化。  其实我们学生也委屈,原因是按老师的要求已建起写作素材仓库,初中
期刊
记叙文写作中,立意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审题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选材的方向和范围,甚至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换句话说,无论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都是由立意决定的。  选择立意的时候,同学们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追求主流,追求宏大。无论是写什么题目,都想紧跟时代步伐,传达出时代的最强音。所以这些同学的笔下动辄就是“绿色”、“低碳”等环保主题,要么就是“崛起”、“腾飞”等强国主题,要么就是“爱
期刊
“压缩语段”就是将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语句或短语、词语。“压缩语段”的过程是概括化、简明化的过程。“压缩语段”要依照“去次留主”原则将主要内容、重要信息提取出来。  “压缩语段”常见的题型有四种,即概括语段要点、压缩新闻语段、下定义、提取关键词等。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压缩语段”试题,除对答题方向、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一般还会有字数
期刊
孩子的步伐是轻快敏捷的,大人的步子是沉重匆忙的;孩子的脸洋溢快乐和烂漫,大人的脸上有掩饰不了的疲惫和沧桑;面对自然,孩子睁着大眼睛四处探索,大人则无动于衷,神情漠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可是似乎又不是。  童心可贵,它如澄澈的湖面,如瓦蓝的天空,守卫着我们天性中那最优美的地方。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孩子天生纯真而直率,天生远离谎言和欺骗。孩子们会问:“为什么爸爸刚才不
期刊
《考试说明》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种,一篇作文只要达到某一项发展等级,就有加分提档的可能。发展等级包括四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的含义又包括四项: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那么,一篇作文如何才能做到“丰富”呢?  首先要吃透概念。“材料丰富”,对议论文而言,就是指论据充实,内容丰赡;对以叙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而言,就是指构筑情节的各种要素完备,用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然而有的同学的写作思路距离这些要求相去甚远,笔者积极尝试探索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新思路,强调写时事短评,并付诸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时事短评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堂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语文作文乃至课堂教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课本分析多了、练习
期刊
本人有幸多次参加作文阅卷,真实地感受了电脑阅卷的高效、公平、合理性,同时本人也深切感受到如下几点:优秀作文、高分作文是有很大的共性的;考生只要平时训练到位,按照作文要求认真写作,达到高考阅卷的要求,是能够取得自己理想的分数的。  考生写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必须遵守高考作文的游戏规则,那么考生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得到满意的分数,老师在平时又是如何来进行作文训练呢?在高考的时候考生又要努力做到
期刊
请看作文中常见的名人:  A组:司马迁、苏轼、陶渊明、霍金、张海迪、感动中国的人  B组: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达尔文、钱学森、袁隆平、华罗庚  C組:拿破仑、毛泽东、邓小平  我在批阅到有这些名人的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为什么呢?或审美疲劳,如A组;或“科学味”、“政治味”太浓,如B组和C组。语文是什么?虽有争议,但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的简约统称。  老
期刊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综合性测试,它既能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又能测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必考考点。该考点在《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强调考生的理解。翻译题的分值大多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究其原因,大多由于考生文言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因此,在备战文言文这一考点时,必须注意,夯实基础,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举措一:积累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