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男,寂寞精英的上海生活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写张江男
  文 → 何菲
  
  日本有电车男,上海有张江男。都是某个族群某种状态的代名词。
  张江,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镇,因张江高科技园区而闻名。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尤其在软件产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早已超过中关村。
  
  这个看似平静的园区里,每时每刻都迸发着年轻而旺盛的思想力,这里有着著名的“药谷”,有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园,任意一个毫无特色的下午,没准就会有高科技新药或是改变世界的新型仪器、软件的诞生。
  张江有6万青年才俊,他们多数拥有理工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有才华,不浮躁,很低调,让人误以为他们要在这个远离市区、远离烟火的清净之地,闭关清修,不问世事,献身科学事业。他们就是“张江男”。
  “张江男”的称号还意味着薪水不错、工作忙碌、性格朴实,与外界尤其是外界女性接触少,情趣欠缺……他们大部分未婚,相亲失败的概率较高,因为与他们客观条件相当的女孩通常会有更高的精神领域的追求。其实“张江男”们这种不花头花脑、很少起伏的性情,是适合结婚过日子的好选择,只要你把对婚姻的憧憬放低,再放低。
  
  当地铁二号线开到张江站时,车上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男性。
  他们基本上头发都有点长、眼镜有点厚,几乎无一例外地提个电脑包,他们在人们的惯常概念里是Geek。Geek的中文叫法为“奇客”,港台地区有叫宅男(女),按照更通俗或更泛的一些说法,就是理科男、工科男、书呆子……如果描述他们的穿着,其实就像每所理工科大学校园都一定有这种男生,穿着不知名品牌的素色夹克或美特斯邦威的圆领衫,满嘴的专业名词。这些“张江男”若出现在陆家嘴,混迹在衣冠楚楚的“金融男”中,估计是不大会引起回头率的,但也不会遭人侧目,因为他们的五官很端正,衣服虽然不太搭配,但也干净朴素,眉宇之间多少会有一些科学而准确的气质。
  曾因缺乏应有的生活气息和配套服务,张江地广人稀,颇有荒凉之感,尤其在夜晚。除了为数有限的几家食堂,整个张江几乎很少有喝一杯的地方。偶然有一间小面馆,红烧排骨面要价25元。
  张江的简约,简直太适合做学问了。如今,张江提出了建设科技社区的概念。这里已经有了肯德基和中餐馆,使得尴尬的恋人们终于可以不用在寒风中说话。有了肯德基和中餐馆垫底,于是张江每天都飘扬着两个大大的气球,悬着两条长长的标语:“共建张江美好家园”。“家园”这个词很奇怪,我觉得可能因为越是没有的感觉越是追求,你很难会听到“共建虹桥美好家园”这一类的话。
  一个城市的路名就好像这个城市的日记本,因地而生,应时而立。如果你是第一次开车驶入张江,除了感觉转得晕头转向之外,也一定会被这些奇奇怪怪的站名所吸引:牛顿路、居里路、李时珍路、华佗路……南北走向的是外国科学家,东西走向的是中国科学家,几乎都来自于物理数学及医药领域。这样命名,便于记忆,又具有理科男概念里的暖暖人情味。与市区按外省市地名命名的方式迥然不同,张江地区路名策划是建国以来上海第一次大规模地用人名来为道路命名。
  如果城市也有小气候的话,张江大部分时候是万里无云,天高地远的,没有重重高楼阻隔,晴天是满地阳光,阴天是满目阴霾,自然界的一切均一览无遗。
  “地广人稀”这个词出现在上海的概率极小,无一例外地用来形容张江。
  张江的马路宽阔整齐,车来车往,只是没有行人,因为方圆几十里地除了办公楼,几乎无处可去。树木和草坪也都修剪成统一规格的造型,还有一些零星的雕塑,像大学城的校园。园区里的建筑,就像一个现代派建筑艺术的博览会,设计师们有足够的空间和物质支撑来构筑他们的设想。各色建筑反映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着铺张的气势。唯一的缺憾是人气不旺,相互之间又隔得太远,有种疏离感,就像张江的生活。那些楼,在我看来,壮观却冰冷,很软件,很微电,很理工,很张江。
  只有在中午,整个张江才显得略有人气。软件园的大食堂,一个号称可以容得下千人的大食堂,聚集着从各栋不高的楼里出来的“张江男”。那些吃饱了的年轻男人,三三两两地散步到小河边、草地旁,短暂地憧憬一下不知在何方的爱情。而贝尔湖,是他们自觉留给为数不多的“成对之人”的。
  在“张江男”中,新上海人至少占了七成。脖子里五颜六色的绳子上面,偶尔也能看见几张俊秀的脸,可日常表情在我看来,几乎都是不太有趣味的,所以不能用知性来形容他们。但在工作时,他们专注的神情会不经意流露出自信与性感,那是科技的力量。他们的绳子下面栓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名字,还有照片、部门和地址。有了牌子就有了ID,有了ID就有了身份。身份是什么?是骄傲地宣称自己属于某公司某部门的脑力劳动者,意味着兢兢业业,意味着奉献才智,意味着服从指挥。
  不少寂寞的“张江男”们平时都被安排住在公司的宿舍里,每天孤独地徘徊在悠长清冷的街区小道上。附近有不少漂亮的别墅,但与他们并没有多大关系。“张江男”薪水不低,但都近于冷酷的现实,如果他们还没法买得起万元一平米的房子,他们宁愿放弃与女性的交往。他们情商不高,智商却极高,知道若无实力支撑,时刻会有男女之间那种不可避免的危机。
  虽然工作在张江,有些“张江男”还是坚持住在浦西,他们或多或少想跟这个繁华的城市保持一点联系。工作日的早晨八点半,即使在中山公园站,二号线也别想坐到位子,到处都是背个电脑包,眼睛有点肿,头发有点乱,带个面包在地铁里吃的年轻男人。
  可能是学理工科的缘故,在感性思维上“张江男”们并不复杂,他们通常很爱张江,爱这里整洁的环境、新鲜的空气,简单的生活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多少可人的女子,能提供他们“搭话”的借口和动力。他们渴望邂逅,但多数只会用“搭话”来表达。“邂逅”这个文艺腔的动词,他们也不太会用,否则就不是张江男了。
  如今张江的公司越来越多,一些大公司的办事处也渐渐迁了过来,张江的女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再也不是从前比例悬殊的“张江难”的时代。但这些“白骨精”大都一副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气质上多少有点逼人,可能张江的水土过于刚性,所以她们形象上也会有点抱歉。但仔细观察,只要性情不是太坏,张江应该是女生的乐园。如果是“疑似美女”,在张江,绝对能成为是众人目光的焦点,久旱逢甘露的感觉你可以想象。如果只是一般女生,在张江,就是美女,可以体会在别处体会不到的炽热目光。如果不好看,也不要紧,只要温柔贤良,张江也绝对会有男人疯狂地追求你。如果不幸属于女“恐龙”,也不要气馁,因为在张江,不用担心找不到比你更远古的“恐龙”……张江绝对是能够修复女人自信的地方。
  当然,做张江男的女朋友也是要有点心力和胸怀的。因为“张江男”的约会程式通常是:周一至周四一个电话没有,周五晚上8、9点给女朋友电话,约周六上午见面,每周一次,以此类推。“张江男”普遍的约会内容是:上午逛徐家汇数码广场,中午吃批萨,下午逛徐家汇服装店,星巴克喝下午茶,晚上送女朋友回家,然后自己回家睡觉。周而复始,于是这样慢慢形成了一个名称——“张江难”。
  
  其实“张江男”并不难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通常只有是和非,不存在“暧昧”这种中间地带。人文的东西在张江男身上的确比较匮乏。当然这不是谁的错,也不是做技术工作的必然结果。其实在张江,有一些北美来的老工程师,他们的魅力,幽默和睿智常常让人折服和心动,你会发现“硅谷男”也是很可爱的。因此“张江男”没有理由永远是“张江男”,多涵养深藏在体内的知性、智性,多一点人文精神,多一点沉淀,多一点嬉皮士的随意,“张江男”会成为真正的钻石王老五。
  
  符号化的“张江男”
  文 → 舒苑
  
  将一个群体归类,定位,贴上所谓的标签,似乎是现代人乐此不疲的事情。而不久前上海某媒体报道的一篇关于“张江男”的文章,在网络各大论坛的转贴率也相当之高,不过怎么看都有点视“张江男”为弱势群体的意思。在媒体眼里,“张江男”们是一群“困难”的群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困难,在人际交往上有困难,当然,最让媒体津津乐道的,是“张江男”们在谈恋爱上有困难,比如带初次约会的女友逛数码城,比如不修边幅,比如一周只打一次电话,等等等等。一时间,“张江男”成了沉闷、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媒体在以调侃的态度把“张江男”现象曝光出来时,只是让一部分人获得了像在动物园里观察大熊猫一般的快感,而那些成天对着电脑屏幕辛勤工作的“张江男”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成为人们的谈资。当然,也有比较有责任感的媒体,将“张江男”们描述成纯真的理想青年,尔后大有号召全体女性公民一起来施予关爱的倾向。
  其实,假如站在“张江男”们的立场上来想,一定觉得很憋屈。与文科男不同,天天与理科男们打交道的是机器、代码、程序、数据,满脑子逻辑的他们浪漫细胞的确会死掉不少。再看“张江男”们所从事的行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需承受的压力也不小。除了必须完成手头的工作外,还要加强学习,不断将知识换代更新,否则明天就有被淘汰的可能。于是乎,“张江男”们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工作、充电,个人生活也只好无奈地被缩减成两点一线的枯燥重复状态,更别说精通如何谈恋爱讨女孩子欢心了。曾经看到一个笑话,说是一理科男买水果时干脆让小贩把5斤苹果全部秤出来,他再把不好的苹果换掉,原来他还沉浸在从程序代码里查BUG的状态,搞得小贩哭笑不得。
  应该说,“张江男”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美国硅谷也是高科技人才密集的地方,但为何没有“硅谷男”之说?是西方社会对于这个看似异于普通人的群体更加宽容?还是我们对于“张江男”们给予了过分多的关注?或者说是……歧视?其实,正如先哲所说:“存在即是合理”,“张江男”们的存在又妨碍到谁了?“张江男”们简单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向往的事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怎么了?我相信,“张江男”们应该不希望自己头上被扣个帽子吧?就像谁也不喜欢被硬生生地归类到某个阶层一样。
  
  当一个关于归纳概括某个群体的名词出现时,实际上是抹杀了其中个体的存在价值。在如今这样一个处处标榜个性的时代,“张江男”帽子的出现不啻于倒退回历史上的文革时代。
  
  “张江男”的价值观
  采访 → 李志春
  
  从南京西路乘坐二号线“扶摇直上”,在领略了“南西女”之后我们再去看看“张江男”的独特风情。
  
  她眼中的“张江男”
  
  ◎ 恋人NO.1:在恋人眼中,“张江男”是不可思议的,有时让人惊讶,甚至是不可理喻。
  钱小姐26岁,春节前夕被父母说动与一“张江男”相亲。钱小姐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这个人简直不可理喻!他问我是住哪里的,我说我住高境镇,你猜他说什么?他说:啊!哪能嘎远啊,你们家是不是靠近江苏啊!”钱小姐激动万分:“什么江苏,我们家怎么说也是中环以内!按照他的说法,我看他要靠近浙江了,张江那么遥远的地方!”
  似乎在钱小姐眼中,眼前这位身高比自己矮,皮肤比自己白,眼睛比自己小的男士没啥魅力,“第一次和他约会,先去了数码广场,完了去吃饭,下午去星巴克坐坐;第二次和他约会,我们又去了数码广场,完了去吃饭;第三次和他约会,还是数码广场……”
  
  ◎ 恋人NO.2:在恋人眼中,“张江男”也是可爱的,有时让人生气,有时却又那么执着。
  第一次看到康小姐就被她忽闪的大眼睛所吸引,对于她的容貌我很难将她与“张江男”联系起来。
  “我的BF是个标准理科男!和这样的男友在一起,甜言蜜语是没得听了,他只会在你生日时送上一个据说是业内公认性价比最高的U盘,或者第一时间买上一个大容量的IPOD,但不论是U盘还是IPOD,绝对是颜色最难看的一款。”
  但即便如此,康小姐却依然爱他,康小姐告诉了我一件让她记忆犹新的事。
  一天晚上,她睡不着觉,给他发了条消息。
  “那你想干什么?”
  “想……放风筝。”她随口说。
  “都晚上1点了,到哪里放风筝?”
  “不知道。”消息发完,她也自知胡闹,准备睡觉了。不料半小时后,收到一个短消息:“走,我们放风筝去。”
  她出了门,他拽着上次去奉贤海边买的旧风筝,带她一路向外跑去……
  
  ◎ 爱人:对于生活,张江男有自己的眼界,认真的,随意的,只要他觉得如是,那便如此。
  李女士28岁,与“张江男”结婚两年。“有次,客厅的墙上需要打一个洞,按我的想法,打个电话请个师傅,谁知先生一定要拖我去商店,嚷嚷着买个电动钻机,自己打洞。先生是个典型的理工科男生,计算机博士毕业,那天在电钻柜台,看中营业员介绍的一台多功能电钻,据说各种洞都能打,于是嚷嚷着要买,我一看价钱,1000多元!就为打一个洞,这不是浪费钱么?可他像个孩子一样嘟囔着:这个电钻功能真的很强大。至于衣着,每天早晨起床,他永远会顺手拿起衣橱里最上面的两件,后来,我只能每天给他搭配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有一次,回家洗完澡,他穿着我给他新买的CK衣服就准备睡觉了!勒令他换一件,他委屈地说:衣服就是用来穿的啊。”
  
  “张江男”之我见
  发现电脑里的歌大多还是上大学的那些;发现现在海报上面的那些明星一个比一个陌生;发现看电视只看第一财经,比起某巨星在干啥,更关心柳传志,江南春,马云等人的动向……
  
  ◎“张男”NO.1:“现在的集体相亲那个效率太低,跑去一看三三两两的,自己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吴先生在某IT行业工作两年,他这样说道:“最好能预处理一下,就像编程序一样,先把大家对另一半的要求核对一下,可能有戏的,才分到一组,这样也好有共同语言。”
  吴先生说得郑重其事,说他没道理?那还真有道理,但说他有道理?那我们是在生活还是在玩计算机?
  
  ◎“张男”NO.2:“张江的生活感觉和在学校没什么太大差别,温度永远要比市区低。”所以有的“张江男”们为自己添置着电炉、电暖水壶一类的东西,并且人手一辆“老坦克”,一件件以实用为主、美观为辅的衣服映衬的是一张张纯朴得像个学生般的脸。
  
  ◎“张男”NO.3:“我总被别人不理解,上次和个女孩子试着谈恋爱,她就觉得:薪水高低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房子那么贵,可我就觉得这不是问题,钱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喜欢才最重要。结果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她抛下一句:我们之间有代沟……”
  丁先生一定不明白,明明只相差两岁哪里来的代沟,而丁先生也一定没有仔细测量过自己的圈子和他人的究竟相隔有多远。
其他文献
今年五月份我有幸成为中国和德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了德国北部的大城市汉堡,并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作为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我来说,乘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地球的另一侧,认识了许多原以为这辈子都遇不上的人,倒是一件蛮有点意思的事情。  那天,我下了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已经是德国时间晚上八点了,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走出飞机场,一看,汉堡的天空竟然还很亮,一点没有暗下来的意思。马路很干净,两旁的树木浓密,像
期刊
今年,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中,《你好香港》立于优秀纪录片奖一栏,这是导演陈真第三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即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了,之前是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千秋三峡》。1984年,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上海生活了20年的陈真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北京,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长纪录片创作,成为了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他参与拍摄的有:系列片《黄河》、《中国人》、《周恩来》、《儿女英
期刊
五角场曾是上海“下只角”的代名词,是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失败的“杰作”。作为上海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它已成为代表杨浦区商业繁华的地标。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上海各界的关注,而今的五角场已名扬海外,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早在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实施《大上海计划》,筑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五条交通干道,俗称五角场。那时估计除了当地人以外,对于去上海旅游的人来说,
期刊
“青春”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词,它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人群集体对历史的缅怀有关。它虽然被无数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过、阐释过,但它由于特殊时代的印记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唐颖的《初夜》就是这样一本记述那段复杂、多彩甚至动荡的时光的小说。  女性的成长是《初夜》的主要母题,这种成长与具体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时代的一种符号特征。作品以蝶心(蝶来)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女人的几十年时间为跨度,以极其
期刊
江南的冬日总是阴冷潮湿,下午6点左右的天色更是透出几分落寞,夜未深,却已黑,人未眠,盼暖意。这个时刻,去老虎灶泡开水,冰凉的手指提着竹壳热水瓶,半截式绒线手套如何焐得暖,黑灯心绒棉布鞋踩在干硬的台硌路上,希望着脚快一点像开水一样热起来。  在定量供应的时代,晚饭后,家家的煤球炉子都早早地封了,最多留一个渐烬的煤饼,焐一小锅晚归人的饭菜。需用开水了,1分一瓶,就到老虎灶去泡。老虎灶半夜12点才打烊,
期刊
如今的娱乐圈是越来越流行拍“裸戏”,先是电影大片拼死了学习欧美的自由性爱,现在又轮到电影的兄弟电视剧。好像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两三个男女做爱的场景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似的。好像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两三个激情四溢的画面就显得我们堂堂中华民族还处在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似的。记住,我们堂堂中华民族在什么方面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飞机大炮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英语小说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拍裸戏当然也一样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所以别人
期刊
目前的学校,从其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条件来看,都只能给学生灌输一种“准军事化”的集体观念,灌输服从和纪律,培育“机器人格”。从家庭到学校,信念教育都归于失败,少年人的精神和心理诉求均难以满足。而李阳式的把偶像崇拜、心理安抚、成功诱惑和集体催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鸦片,很容易赢得少年人的痴迷。      在有心理焦虑而信念阙如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骗子乘虚而入,一如在意志脆弱的时候,就会有心魔来魅惑
期刊
记得欧亨利有个篇幅很短的小说,题目没记住,写一个劫匪上门抢劫,他要被劫者举双手,对方却因为伤痛而只能举起一只手。劫匪动了恻隐之心,因为他也曾有过类似的伤痛。于是他也不要那人再举手了,索性和对方攀谈起来,谈受伤经历,还传授了治疗过程和要诀。最后两人拥抱分手。  这小说看起来很搞笑,但细细想来又觉得入情入理。因为作品从人物出发,挖掘到了人性灵光闪现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人物内心的变化是矛盾的、甚至是匪
期刊
城市的喧嚣,行色的匆匆,让都市人越来越感压抑。在节假日回归山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舒缓一下心情,享受一下清新、纯净的生活,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精神诉求,而自驾游以其自由和主动的优势开始风行于青年白领一族。  今年,欧洲第一汽车香熏品牌“香必飘”为了配合香必飘的新产品“净味清新系列”上市,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推出了车友互动体验活动——“香必飘新空气之旅”。而作为此活动的承办方——沪上新媒体博客大巴
期刊
婚内AA制,是西方国家颇为风行的家庭理财模式。近几年也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大城市中走俏,尤其在70、80后时尚夫妻中,认可度颇高。  婚内AA制大致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夫妻每月各交一部分钱作为家庭公用,支付日常生活费等共同支出,其余则各自管理;另一种是朋友交往、日常购物等费用都各自支出,只在房贷等大笔支出上平均负担。  “亲爱的,让我们AA制”,已经渐成一句流行语。他们享受着AA制给彼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