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莎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凉、虚空的可怕世界,而戏剧中的主要反角埃德蒙是虚无主义最早的源头形象之一。本文试图在虚无主义视域下分析埃德蒙形象,以此可看出莎士比亚的宗教观与人生观。
【关键词】:《李尔王》;虚无主义;埃德蒙
一、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在词源上是什么都没有,在诸多虚无主义的解构中,尼采有关虚无主义的论述是最引人注目。尼采用虚无主义这个名称来命名一种由他本人最先认识到的历史运动,一种已经完全支配了先前各个世纪,并且将规定未来世纪的历史运动;对于这种历史运动,尼采用一句简洁的话做了最本质性的解释:上帝死了,意味着基督教上帝已经丧失了它对于存在者和对于人类规定性的支配权力。[1]作为一个时代标记的“虚无主义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
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即对曾有的生存世界之地基(传统信念)的否定。
虚无主义之“虚”无指一种缺失地基的世界状况。
虚无主义给当代思想界提出了重建生存世界之地基的难题。[2]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最初是经由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年而流行开来的。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在小说的“子”辈心目中他是一位英雄,“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无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否定一切既有的信念”是虚无主义者最突出的标志。“虚无主义的基础是亲身经验:‘惟有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因此,这种观点否定了所有建立在传统、权威以及其他任何特定的有效价值基础上的东西。”[3]而《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即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感,感情麻木的形象,他是否定一切外在传统和信念的,他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人的本性,人的私欲。
二、埃德蒙解读
《李尔王》这部悲剧是由两条主要线索组成的,线索之一是李尔王一家,线索之二是大臣葛罗斯特一家,中间却穿插各种次要的线索,最终两条大线索交汇,形成了故事的高潮。“阿尼克斯特的《莎士比亚创作》中写到:‘《李尔王》是一本社会哲理悲剧。其主题不仅有家事关系,而且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本质。人的实质、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上的价值,才是悲剧的主旨。’”[4]
埃德蒙是一个天才,他很聪明,但却冷酷至极,他的邪恶无以复加,作为西方文学提供的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他的形象迄今无人可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虚无主义其实就是来自埃德蒙的影响。在《西方正典》一书中提到:“黑兹特利和我一样对埃德蒙有着令人吃惊的感情,他强调了埃德蒙毫无虚伪的清新特征。埃德蒙也没有欺骗或作态。他倾听自我,并回应以求变得愿望,他了解这会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改变,当然他坚持自己的本性不会变:‘我挣扎着活着,还想做些善事,尽管这与我的本性有违。’莎士比亚悲剧式反讽要求这一逆转因太迟发生而救不了考狄利亚。于是我们会问,‘为什么莎士比亚要表现埃德蒙这一异常的变化呢?’不管这一问题有无答案,我们应该考虑这种变化本身,尽管埃德蒙直到被抬下场时仍坚信自然是他的女神。”[5]其实这里的自然即是人的本性,埃德蒙做事是根据自己的本性来的,他不受宗教或者道德的约束,他认为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的影子,伊凡秉承的信念就是,没有上帝,人可以为所欲为,看看世界会呈现什么景象,结果造成了弑父的后果而精神分裂。
埃德蒙有冲动,有大志,有丰富的见识,也有冷峻的快乐,能保持情绪高昂直到死亡。他没有任何温情,埃德蒙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待哥哥埃德加,对待父亲葛罗斯特以及对待爱情这三者的态度上。
埃德蒙是没有资格继承遗产的私生子,父亲葛罗斯特对他的态度也很冷漠,这一切让他怀恨在心。为了得到合法的遗产继承权,埃德蒙让父亲误会哥哥埃德加,自己却又表现得关心哥哥,不让别人怀疑到自己的用心。他又巧施苦肉计,他对自己刺了一剑,讓埃德加感激他的同时让老父亲更痛恨埃德加的残暴。这样他便骗取父亲的信任并且让哥哥永远都得不到解释的机会。在金钱关系的影响下,子女对生身之父也是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在取代埃德加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后,埃德蒙并没有就此而满足,而是得到了机会把父亲葛罗斯特的财产与爵位一起抢了过来。埃德蒙的计谋在他们身上能得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对丈夫无情的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也被埃德蒙吸引并对他深刻热爱。最终,埃德蒙毁了这两姐妹,还有包括国王李尔、李尔的三个女儿、李尔的仆从、埃德蒙的父亲以及其他臣僚等周围所有的人。
埃德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作为私生子,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痛苦,想要报复,想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即使埃德蒙拥有了财富、权势并且也不是庶出,他依然还是会用他的计谋毁掉周围所有人。虽然要娶两姐妹为妻,但他是否爱过任何一个人仍然是一个问题。当埃德蒙想起已死的姐妹是这样的“我与她们二人都有婚约,我们二人现在一瞬间都结合起来。”这种语气所透出的冷漠令人惊叹不已。而悲剧主角李尔和埃德蒙两人之间从没有说过话,一个是最感情用事的,甚至与自己的年龄和地位不符,另一个则是冷酷无情,自私麻木。从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可以体味到莎翁作品中美学力量的张力。
三、莎翁作品的解读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受过多道德和宗教约束的,他对人生采取了看透一切、不讲道德的世界观,所以才有了作品中那么多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其中徜徉和哭泣的宇宙是虚空的,莎翁对这一虚空有无人能及的把控。埃德蒙是《李尔王》中最经典的一个角色,他没有任何矫饰,也只有戈纳瑞和里根姐妹才会爱上他。埃德蒙和两姐妹都是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感的人,但是两者的根本不同在于,埃德蒙是没有任何温情的,他的感情是麻木的,是毁掉这一切的根源。“莎士比亚后来的剧本中的道德寓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性,除了《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出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万事皆得报应的‘来世’。”[6]正因为没有宗教的介入,任何救赎的力量都岌岌可危,最终几乎所有的人都死去,让我们陷入了巨大的虚空中,凝视着这个世界的荒凉与无情,而这也正是这部悲剧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结语
通过对《李尔王》作品的分析以及对埃德蒙的解读,可以透视埃德蒙的自私与冷酷,莎翁在作品《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可怕、荒凉、空虚的世界。由于莎士比亚作品很少涉及宗教观,没有任何宗教力量来救赎,所有人到头来都是毁灭,莎士比亚对于世界的空虚,对于人生死亡的意义的独特解读入木三分。重读经典,我们再一次领略到莎士比亚作品中世界的巨大虚空,这就是经典美学的力量,这也是虚无主义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3]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余虹:《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和命运?》,学术月刊,2006年.
[4] 张薇:《莎士比亚精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美国]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李尔王》;虚无主义;埃德蒙
一、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在词源上是什么都没有,在诸多虚无主义的解构中,尼采有关虚无主义的论述是最引人注目。尼采用虚无主义这个名称来命名一种由他本人最先认识到的历史运动,一种已经完全支配了先前各个世纪,并且将规定未来世纪的历史运动;对于这种历史运动,尼采用一句简洁的话做了最本质性的解释:上帝死了,意味着基督教上帝已经丧失了它对于存在者和对于人类规定性的支配权力。[1]作为一个时代标记的“虚无主义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
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即对曾有的生存世界之地基(传统信念)的否定。
虚无主义之“虚”无指一种缺失地基的世界状况。
虚无主义给当代思想界提出了重建生存世界之地基的难题。[2]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最初是经由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年而流行开来的。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在小说的“子”辈心目中他是一位英雄,“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无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否定一切既有的信念”是虚无主义者最突出的标志。“虚无主义的基础是亲身经验:‘惟有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因此,这种观点否定了所有建立在传统、权威以及其他任何特定的有效价值基础上的东西。”[3]而《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即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感,感情麻木的形象,他是否定一切外在传统和信念的,他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人的本性,人的私欲。
二、埃德蒙解读
《李尔王》这部悲剧是由两条主要线索组成的,线索之一是李尔王一家,线索之二是大臣葛罗斯特一家,中间却穿插各种次要的线索,最终两条大线索交汇,形成了故事的高潮。“阿尼克斯特的《莎士比亚创作》中写到:‘《李尔王》是一本社会哲理悲剧。其主题不仅有家事关系,而且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本质。人的实质、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上的价值,才是悲剧的主旨。’”[4]
埃德蒙是一个天才,他很聪明,但却冷酷至极,他的邪恶无以复加,作为西方文学提供的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他的形象迄今无人可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虚无主义其实就是来自埃德蒙的影响。在《西方正典》一书中提到:“黑兹特利和我一样对埃德蒙有着令人吃惊的感情,他强调了埃德蒙毫无虚伪的清新特征。埃德蒙也没有欺骗或作态。他倾听自我,并回应以求变得愿望,他了解这会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改变,当然他坚持自己的本性不会变:‘我挣扎着活着,还想做些善事,尽管这与我的本性有违。’莎士比亚悲剧式反讽要求这一逆转因太迟发生而救不了考狄利亚。于是我们会问,‘为什么莎士比亚要表现埃德蒙这一异常的变化呢?’不管这一问题有无答案,我们应该考虑这种变化本身,尽管埃德蒙直到被抬下场时仍坚信自然是他的女神。”[5]其实这里的自然即是人的本性,埃德蒙做事是根据自己的本性来的,他不受宗教或者道德的约束,他认为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的影子,伊凡秉承的信念就是,没有上帝,人可以为所欲为,看看世界会呈现什么景象,结果造成了弑父的后果而精神分裂。
埃德蒙有冲动,有大志,有丰富的见识,也有冷峻的快乐,能保持情绪高昂直到死亡。他没有任何温情,埃德蒙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待哥哥埃德加,对待父亲葛罗斯特以及对待爱情这三者的态度上。
埃德蒙是没有资格继承遗产的私生子,父亲葛罗斯特对他的态度也很冷漠,这一切让他怀恨在心。为了得到合法的遗产继承权,埃德蒙让父亲误会哥哥埃德加,自己却又表现得关心哥哥,不让别人怀疑到自己的用心。他又巧施苦肉计,他对自己刺了一剑,讓埃德加感激他的同时让老父亲更痛恨埃德加的残暴。这样他便骗取父亲的信任并且让哥哥永远都得不到解释的机会。在金钱关系的影响下,子女对生身之父也是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在取代埃德加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后,埃德蒙并没有就此而满足,而是得到了机会把父亲葛罗斯特的财产与爵位一起抢了过来。埃德蒙的计谋在他们身上能得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对丈夫无情的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也被埃德蒙吸引并对他深刻热爱。最终,埃德蒙毁了这两姐妹,还有包括国王李尔、李尔的三个女儿、李尔的仆从、埃德蒙的父亲以及其他臣僚等周围所有的人。
埃德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作为私生子,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痛苦,想要报复,想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即使埃德蒙拥有了财富、权势并且也不是庶出,他依然还是会用他的计谋毁掉周围所有人。虽然要娶两姐妹为妻,但他是否爱过任何一个人仍然是一个问题。当埃德蒙想起已死的姐妹是这样的“我与她们二人都有婚约,我们二人现在一瞬间都结合起来。”这种语气所透出的冷漠令人惊叹不已。而悲剧主角李尔和埃德蒙两人之间从没有说过话,一个是最感情用事的,甚至与自己的年龄和地位不符,另一个则是冷酷无情,自私麻木。从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可以体味到莎翁作品中美学力量的张力。
三、莎翁作品的解读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受过多道德和宗教约束的,他对人生采取了看透一切、不讲道德的世界观,所以才有了作品中那么多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其中徜徉和哭泣的宇宙是虚空的,莎翁对这一虚空有无人能及的把控。埃德蒙是《李尔王》中最经典的一个角色,他没有任何矫饰,也只有戈纳瑞和里根姐妹才会爱上他。埃德蒙和两姐妹都是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感的人,但是两者的根本不同在于,埃德蒙是没有任何温情的,他的感情是麻木的,是毁掉这一切的根源。“莎士比亚后来的剧本中的道德寓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性,除了《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出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万事皆得报应的‘来世’。”[6]正因为没有宗教的介入,任何救赎的力量都岌岌可危,最终几乎所有的人都死去,让我们陷入了巨大的虚空中,凝视着这个世界的荒凉与无情,而这也正是这部悲剧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结语
通过对《李尔王》作品的分析以及对埃德蒙的解读,可以透视埃德蒙的自私与冷酷,莎翁在作品《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可怕、荒凉、空虚的世界。由于莎士比亚作品很少涉及宗教观,没有任何宗教力量来救赎,所有人到头来都是毁灭,莎士比亚对于世界的空虚,对于人生死亡的意义的独特解读入木三分。重读经典,我们再一次领略到莎士比亚作品中世界的巨大虚空,这就是经典美学的力量,这也是虚无主义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3]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余虹:《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和命运?》,学术月刊,2006年.
[4] 张薇:《莎士比亚精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美国]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