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有真知灼见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振甫先生说,写书评(包括史评)有蚂蚁搬山式的,蜜蜂酿蜜式的,也有开山铸铜式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就属于开山铸铜式的,作者读史。能抓住精华,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发表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语虽不多,却字字珠玑,句句生辉,能给人深深启迪。
  首先,毛泽东同志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简单地用“仁”与“暴”、“明”与“昏”,“忠”与“奸”、“贪”与“廉”等现成的概念作简单化的概括,而是就其一生功过表现作全面辩证地分析,往往说出独到的见解。比如对商纣王帝辛,过去的正史野史,无不认为他是暴君的典型,而毛泽东同志则认为他并非全无可取之处,说他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朝是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商纣王的残暴和奢侈在当时可谓司空见惯,就像解放前西藏的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所以这不光是他性格问题,更有制度问题。另外,商朝确实是灭亡在纣王手里,这不光是因为他的残暴激起民愤。人民都起来反对他。还有他在战略上的失策,给了周武王姬发以可乘之隙。这样评价既显公允,又抒写了独到见解,确实发人深醒。
  再如对孔子和秦始皇赢政的评价:“一个‘说空话’,一个统一了中国。”在各种史书上,秦始皇自然也是个暴君,而孔子两千多年来却一直被称颂为“至圣先师”。毛泽东的评价一反常论,可谓振聋发聩。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在东周列国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儒家的重礼治根本行不通,孔子周游列国只是“讲了一通空话”,没有哪个国家采纳他的学说。而真正结束了七国纷争局面的是秦始皇。
  再如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老粗出人物。”从《史记》到《汉书》,都指出刘邦的粗鲁和流氓气,但毛泽东认为“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正因为他粗鲁,才肯于纳谏,善于选择。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他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刘邦是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
  其次,毛泽东评价历史事件,特别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能从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发表自己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例如他评价三国时期吴蜀夷陵之战,认为刘备的失败在于没有打运动战。卢弼说刘备不应用山木札营,应以土石垒营。屯兵树林里,给陆逊用火攻创造了条件,所以遭到惨败。但毛泽东认为:即使“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毛泽东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高瞻远瞩,洞悉幽微,加上他有游击战、运动战的实践经验,又熟悉家乡湖南地形,所以能发表如此高论。毛泽东的杰出的军事天才决非头脑里固有的,这是他熟读历史。善于总结古代战争经验。并能运用于实践的结果。
  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一分为二的,充分肯定他“不贰过作风”,但也批评他的战略失误。“其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因为当时魏国的国力、人口都远远超过蜀国,诸葛亮要“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只能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各个击破方针,由于兵力分散,形成不了打击力量,关羽北伐失败,丢了荆州,刘备伐吴败走狁亭,诸葛亮六出岐山,最终死在五丈原。对诸葛亮的“街亭之战”,毛泽东认为“初战,亮宜自临阵”,亲自到阵前指挥。因为对手是魏国名将张邰。这是谨慎初战的思想。街亭之失,教训深痛,所以在木门之战,亮必在军,不贰过。即不重犯过去的错误。
  再次,毛泽东在评论各个朝代的兴替时,既重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唯物辩证分析,也不否认个别人的主观因素(性格、气质)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决定作用。例如他评论汉元帝刘爽在当太子时曾向汉宣帝提出“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乃叹日:“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元帝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权旁落,这是西汉从元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总之,毛泽东评价二十四史,处处显露出智慧的光辉,很值得一读。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收集和了解的信息多了,对知识的多元理解也深了……这一切都在显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几个容易产生的误区掩盖了语文本色,迷失了语文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文本教学等几个关系,那么语文教学的琴弦就一定能弹奏出“尽显语文本色”的美好乐章。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素养 处理 关系
期刊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以传记体的形式叙述母亲生平的文章。该文以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事件描述了母亲一生普通而令人敬仰和缅怀的经历。全文感情真挚,叙事典型,无论从选材、组材、还是从作文的笔法上来讲,都堪称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然而该文在体裁上,大多将之归为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实,关于该文的体裁,不妨作多角度的理解。  是悼文。说它是悼文,是从本文写作的时间和文章的基本形式上讲。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妇人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题“秋夕”,亦作“七夕”。“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夕”,本是指傍晚黄昏,这里是指晚上、夜里。  “银烛秋光冷画屏”,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那微弱的清光照在屏风上,给屏风上的画涂上了几分黯淡幽冷的色彩。“冷”字用得极妙,真可谓“着一字境界全出”。既写出了景之悽然,也写出宫女的心之悽然。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
期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视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写的诗。其意境辽远空旷,情感抑郁深沉,节奏一咏三叹,形象生动鲜明,不仅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且体
期刊
林莉的散文《小巷深处》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良、坚强的盲母亲。她以母性特有的关怀,抚养了一个被抛弃的小女孩,直到成人。在这一位盲母亲的身上,生与育已没有隔膜。文中那一阵阵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青石板的声音,一直响在耳边,振动着鼓膜,共鸣在心里,它似乎在召唤着一颗心灵的回归亦或是期待着一种久违的亲情……  在文中作者毫不掩饰地为我们展示了她的感情变化历程,从热爱母亲到嫌弃母亲,再到重新热爱母亲
期刊
地球啊,地球,  您这位人类的慈母,  生命的摇蓝,  曾经是多么风光。  您拥有着辽阔的大地,  一望无际的海洋,  郁郁葱葱的草木,  蔚蓝的天空。  现在却遭到了种种不幸,  大地被人们分割,  海洋被垃圾塞填,  草木被践踏砍伐,  天空被浓烟污染。  为什么啊,为什么——  你的命远如此悲惨?  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03-12)班(050400)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师的理解、体验、情感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体验、情感,把自己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是呆板的,学是死板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创造力被扼杀,思想僵化,教学毫无活力可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与互
期刊
郭文斌的《清明是一笔债》,在不停的时空转换中表现作为“城市边缘人”的“我”在清明节的感受。作者将“我”对乡村生活经历的回忆纳入到对现代人生命状态的思考中,深层次挖掘现代人的情感迷惑与焦虑及现代人对自己身份确立的迷茫。  在城市边缘人这种对自己身份确认的迷茫背后,更深层的则是现代人的情感困惑与生存焦虑。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困惑。一是父母对待晚辈与我对待长辈的对比:全家人在“最困难的日
期刊
在美国军衔中,“上将”是军中最高长官,“下士”则是最低档的、起码的长官。文中的“上将”即后来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文章写的是一个下士对待士兵和上将对待士兵的动人故事。  文章运用典型举例、强烈对比的写法。一次抬石头筑堡垒,士兵们几乎用尽了气力还没能完成任务,而领班的下士却把两手放在衣袋里只顾发号司令:上将偶然发现了这一情景,便疾步来到跟前,援助气力快要用尽的士兵完成任务,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  面
期刊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其他手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范进中举》(人教社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语文)一文中,就有几处容易被同学们忽视的胡屠户和范进的细节描写,值得细细玩味。  先看对胡屠户的细节描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