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Kindle2的销量?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亚马逊开发的kindle销售50万部,但是官方数据至今没有公布,最新发布的kindle2能有多大销量呢?作为数字出版业务落后很多的大陆出版业者,除了汗颜外,在这个春天里面如何书写出版业抱团过冬的心声呢?
  
  
  无论是各大网站还是出版业媒体,都少不了有关kindle2的上市报道,除了继续观望和讶异老外的创新外,作为出版人,这个经济寒冬中的暖消息是否能够振奋我们的士气?可能很多人会说,亚马逊的kindle模式不适合国情,因为有出版管制、版权保护等关口。
  因为kindle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从电子书生产(目前已经有23万本电子书品种)到发行(免费无线下载)和阅读(翻页速度提升20倍,电池续航能力提高25%,增加听书,甚至跨阅读器读书的Whispersync bookmarking的书签服务等)的一条龙。这个链条好像越来越紧密而无法打开,同时大陆出版界无法越过上面所说的两大“壁垒”,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继续相安无事地做下去吧?
  可是,出版业竞争的加剧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迫使下已经令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窒息感。在读者图书阅读率的不断下降,图书零售指数的低迷两难境地下,我们能一再地对大洋彼岸生机勃勃的数字出版无动于衷吗?
  记得我在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與一位挂着国家牌子的数字出版公司职员,交流了几句,对方竟然无法说出自己究竟是出版社,互联网公司还是发行公司的人。天啊,媒体不是报道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有很大规模吗?巨大产能的底牌应该是这样子的吗?
  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当前形势下,网游的生命力已经逐渐凸显出其拉动内需经济的地位,这也是宅经济时代的一处亮点。对于出版业者来说,好像是与我何干?可是,您下班回家玩游戏吗?您身边有多少人玩网游呢?您调查过吗?
  而网络阅读的形式不外乎仍旧是网页和视频,后者缺乏思考过程,不适合大众阅读需求,前者有排版和阅读习惯上的限制,不能根本改变阅读的习惯和促进阅读,也就直接阻碍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已经逐步逼近电子书和真实图书阅读感受临界点的kindle2上市,是一个平常事件还是一个偶然?
  作为出版业者,我更愿意理解为后者。
  我们可以无视kindle2甚至后面的kindle3,但是我们不能无视出版业销售调查数据多年来的首次滑落,不能无视网游产业的如火如荼,不能无视大众媒体的严重广告费依赖症的生存危机,记得大陆某一家出版社的经营宗旨是“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努力”,据说这家单位经营不太佳,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除却自身经营能力问题,现在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了,出版业的未来一定是离不开大众阅读的无纸化、移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如果还抱着图书出版由我来控制,纸质书一定有市场的原始出版理想而行事,是否会催生出版业被迫尽快根本变革(目前看国家是不愿意这么快速,剧烈和全面的)和狭小范围的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导致的产业环境恶化这两个双重压力的快速到来?
  目前看,好像大多数大陆出版社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一致认为只要以开源节流的经营方针应对即可,但是,科技的创新和商业化不是以风险投资是否短时间内缩水为主导的,出版业电子化,数字化的前景势在必行,kindle2的发布就是催生变革的新号角。
  如果大陆出版业对其仍占绝对主流的产业经营模式咬定不放松,不厉兵秣马乃至穷则思变,可以预见,未来不仅仅是产业空间缩小,产能降低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文化普及速度降低,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的状况,这跟国民素质增加,国家竞争实力增长,加大社会进步速度的最终主旨是相左的。
  最后,笔者斗胆呼吁一下,积极参与到变革中吧,出版业者们,尽早全力变革,即使我们做不了技术的老大,也要做市场的主人!
  Kindle2发布了,您注意到了吗?想到些什么?期待您的高见。
其他文献
我总是埋头工作,几乎没有注意过这其间苦与乐,或者说无暇顾及。说到作者,我认为有个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多数作者尤其是网络作者对出版方的不信任。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我认为主要责任还应该由我们出版业的同行们来承担。正是因为长期和出版机构打交道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才导致作者对整个出版行业失去基本信任。  网络编辑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是作为负责图书的编辑,却不懂图书,他们懂网络,但不
期刊
似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在网络上如何火爆,假使最终没有走向纸本,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在网络的浪潮中逐渐退席。毕竟当今网站兴起的VIP阅读或者其他阅读模式,还是大大受限,不如纸本铺天盖地,要印刷多少就可以印刷多少的。纸本图书与市场的直接挂钩,直接挑明了这个商业时代的一个现实:走向市场的网络小说,才是真正优秀的网络小说!曾经出版过台湾著名网络作家九把刀、御我作品的春天出版社认为
期刊
“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    周浩正  笔名周宁,1941年出生于中国江南小镇南翔。9岁时,随母经香港赴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从此开始文化工作生涯。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做过出版社的丛书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以及报纸副刊及杂志主编等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4月
期刊
大陆民营书业长期为中国出版产业做出努力与贡献,尤其是近年来畅销书大体上都是民营书业经手。民营书业希望能正式拥有出版权的情况,似乎因市场实力而出现些微的曙光。这一丝的希望是一种鼓励抑或是一粒麦种,只能抱着希望不敢奢望。大陆民营书业的翻身机会,其实也代表台湾出版业以正式身分进入大陆经营的可能性,不得不让港澳台的出版单位关注大陆民营书业未来的发展。    劉筱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博士生
期刊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    唐正波  北京某出版社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曾策划多本畅销小说。    长期以来,文学类图书在大陆图书
期刊
您听说过《名博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吗?如何知道的?    做过出版的同仁可能都清楚,一本畅销书背后都有推手做有效的策划,这种策划成本越来越高,以致一名普通人写本书想大卖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奢望。  决定一本书是否热卖的,除了内容,更多靠借势和宣传,不晓得这是否是一种无奈。  我们可以看看几本大陆有代表性畅销图书的营销手法。  首当其冲的,是这本从出版伊始就一直位列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前茅的《货币战争》,
期刊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曩昔学文,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时序的节奏如此分明,四季的轮替如此精准,岁月的轨迹不容轻忽,日月的抡转,却是易被忽略的运行不息……  然而,为什么,在黑夜等待黎明特别漫长?  由盛夏入新秋,竟有许多情不愿、心不甘?……  少时读多了伤秋、悲秋,甚至怨秋的咏叹调,纵不善感,也受到熏染,往往无端端怅惘怆凉,纠结五内不能去。  某日题之入画自遣,不意受到无病呻吟之讥,无可抒
期刊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红遍一时的网络文学造就一批批原创网络作家,网络走红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愿望和幻想,但走红之后,面对那突如其来的名利和追捧,他们在网络文学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两岸四大名角对唱心声    大陆  天下霸唱 网络普及诞生不少原创畅销书作家    天下霸唱简介  “本物天下霸唱”,也叫“天下霸唱”,笔名来源于网络游戏,原名张牧野,男,1978年出生,天津人。学的是美术,干的
期刊
赵淑敏  1935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教师、广播撰稿人,曾获国家文艺奖。创作以散文、小说为主,家庭题材是其创作的特点,重视修辞与结构的经营。着有散文《心海的回航》、《短歌行》;小说《高处不胜寒》、《离人心上秋》。      回到台北第二天,淑倬就给了我一双不锈钢筷子,她说:重视环保和保健的人,都不再用免洗筷子。“  因为我夸口带的东西可齐全了,从筷子到针线样样俱备。在旅馆里,如果没有
期刊
到广西南宁去开会,主要是就近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前去巴马纯属偶然,只缘丽东在美国报纸上看过一篇描绘此地的大幅报导,对我等起了广告作用。  巴马被冠以長寿之乡,对我并不具任何吸引力,由来只重福不重寿的我,一向认为生命的质量和情调远比单单追求生命的长度来得紧要。何况,活得老还要活得好,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吸引人的是,巴盘屯的长寿村是个瑶族自治县。而且,出城以后,广西的山山水水无限秀丽。长长的入山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