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学企业发展链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微笑曲线”理论。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微笑曲线”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这条“微笑曲线”由乐学、深思、迁移三部曲组成,具体表现如下。
三部曲之一——乐学
阅读在高中教学中,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轻轻扬起嘴角,找回学习的原动力,将枯燥的知识情境化,让学生“乐”起来。情境教学就是善于通过各種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的增长点,也就是让学生在乐中学。
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如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情境,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但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让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部曲之二——深思
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情境教学进入第二部曲——深思阶段。此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阶段。但这一阶段,它的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曲线中,学生的感悟最多,获得的价值信息很多,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各种文本材料,重视挖掘原作的新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内心就有了一种审美的冲动。但由于高中生欠缺相应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往往在课文这一完美整体前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审美冲动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着力将作者在境况、心境及写作素材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创作激情充分还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意蕴,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
譬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由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幽深的江南雨巷等要素所共同营造出的朦胧意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油纸伞与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相结合的强烈视觉效果,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准确地把握作品意境。也可以采用阅读的方式,沟通不同课文间相似的情感体验,如苏教版必修一的《雨巷》与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教师就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的相似影响、前后照应的文章结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的悲剧感与孤独感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诱发其审美冲动,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三部曲之三——迁移
情境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或假想的处境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这样只是情境教学浅层次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更深层次则是学生的“情境迁移”,它处于“微笑曲线”的最顶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围绕着一篇文章去思考、去体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迁移能力。
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乡土散文总被命题者所青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散文的时候,可以抓住散文里典型的事物或景物,引导学生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乡村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激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碰到这类题材时,就会“情境迁移”,阅读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如《跟着炊烟回家》和《梦里炊烟诗中境》这两篇散文,都以“炊烟”为写作主体,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通过比较阅读,两者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描绘的是一个以“炊烟”为代表的精神家园,后者解读的是“炊烟”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文本的内容不同,但学生学会了情境迁移后,就会抓住文章的主旨,答起题来就没有障碍了。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就学会了情境迁移。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文本,深入研究情境,领悟情境教学法的三部曲,为阅读教学画上一条最优美的微笑曲线,同时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三部曲之一——乐学
阅读在高中教学中,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轻轻扬起嘴角,找回学习的原动力,将枯燥的知识情境化,让学生“乐”起来。情境教学就是善于通过各種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的增长点,也就是让学生在乐中学。
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如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情境,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但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让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部曲之二——深思
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情境教学进入第二部曲——深思阶段。此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阶段。但这一阶段,它的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曲线中,学生的感悟最多,获得的价值信息很多,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各种文本材料,重视挖掘原作的新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内心就有了一种审美的冲动。但由于高中生欠缺相应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往往在课文这一完美整体前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审美冲动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着力将作者在境况、心境及写作素材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创作激情充分还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意蕴,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
譬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由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幽深的江南雨巷等要素所共同营造出的朦胧意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油纸伞与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相结合的强烈视觉效果,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准确地把握作品意境。也可以采用阅读的方式,沟通不同课文间相似的情感体验,如苏教版必修一的《雨巷》与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教师就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的相似影响、前后照应的文章结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的悲剧感与孤独感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诱发其审美冲动,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三部曲之三——迁移
情境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或假想的处境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这样只是情境教学浅层次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更深层次则是学生的“情境迁移”,它处于“微笑曲线”的最顶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围绕着一篇文章去思考、去体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迁移能力。
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乡土散文总被命题者所青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散文的时候,可以抓住散文里典型的事物或景物,引导学生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乡村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激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碰到这类题材时,就会“情境迁移”,阅读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如《跟着炊烟回家》和《梦里炊烟诗中境》这两篇散文,都以“炊烟”为写作主体,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通过比较阅读,两者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描绘的是一个以“炊烟”为代表的精神家园,后者解读的是“炊烟”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文本的内容不同,但学生学会了情境迁移后,就会抓住文章的主旨,答起题来就没有障碍了。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就学会了情境迁移。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文本,深入研究情境,领悟情境教学法的三部曲,为阅读教学画上一条最优美的微笑曲线,同时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