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微笑曲线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学企业发展链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微笑曲线”理论。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微笑曲线”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这条“微笑曲线”由乐学、深思、迁移三部曲组成,具体表现如下。
  三部曲之一——乐学
  阅读在高中教学中,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轻轻扬起嘴角,找回学习的原动力,将枯燥的知识情境化,让学生“乐”起来。情境教学就是善于通过各種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的增长点,也就是让学生在乐中学。
  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如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情境,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但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让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部曲之二——深思
  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情境教学进入第二部曲——深思阶段。此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阶段。但这一阶段,它的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曲线中,学生的感悟最多,获得的价值信息很多,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各种文本材料,重视挖掘原作的新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内心就有了一种审美的冲动。但由于高中生欠缺相应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往往在课文这一完美整体前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审美冲动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着力将作者在境况、心境及写作素材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创作激情充分还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意蕴,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
  譬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由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幽深的江南雨巷等要素所共同营造出的朦胧意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油纸伞与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相结合的强烈视觉效果,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准确地把握作品意境。也可以采用阅读的方式,沟通不同课文间相似的情感体验,如苏教版必修一的《雨巷》与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教师就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的相似影响、前后照应的文章结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的悲剧感与孤独感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诱发其审美冲动,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三部曲之三——迁移
  情境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或假想的处境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这样只是情境教学浅层次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更深层次则是学生的“情境迁移”,它处于“微笑曲线”的最顶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围绕着一篇文章去思考、去体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迁移能力。
  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乡土散文总被命题者所青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散文的时候,可以抓住散文里典型的事物或景物,引导学生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乡村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激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碰到这类题材时,就会“情境迁移”,阅读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如《跟着炊烟回家》和《梦里炊烟诗中境》这两篇散文,都以“炊烟”为写作主体,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通过比较阅读,两者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描绘的是一个以“炊烟”为代表的精神家园,后者解读的是“炊烟”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文本的内容不同,但学生学会了情境迁移后,就会抓住文章的主旨,答起题来就没有障碍了。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就学会了情境迁移。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文本,深入研究情境,领悟情境教学法的三部曲,为阅读教学画上一条最优美的微笑曲线,同时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即便是学习勤奋的学生也仅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余时间无暇阅读课外书籍,而语文阅读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即便自己进行了阅读训练,却因为方法不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在此主要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触发  “授人以鱼不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探究人物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析托翁的眼睛犀利与锐利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尝试多元化解读文本,希望能找到一条最佳渠道来诠释对文本的透视和建构,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一构文本: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肖像描写上,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肖像中活化眼睛的描写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
【摘 要】 一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拨动学困生的学习“情弦”,让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挑战的热情,满腔的真情,成功的深情投入语文课堂学习。是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学困生 语文学习    语文界的同行聚在一起时经常感叹:当语文教师难,教语文课累,要教好语文真是难上加难。就拿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来看,全班六十几位学生,不及格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几,总有那么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能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下笔如有神呢?  一、以曲折的情节塑造人  情节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名篇大多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初中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按“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波澜起伏,叙写了菲
小说中的道具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题,揭示人物命运,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很多文学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  一、道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项链》中以项链这一道具为线索,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道具的作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向学习过程要效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准,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关注预习  高效的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抓手,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自己在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预习目标,保证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