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足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介
  陈金缺,男,1963年12月出生。第三届中语会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研训指导专家组成员。多次在省市研讨会上执教研讨课,获得各级各类语文技能奖50多项,先后在《语文建设》《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教学论著20多本。
  
   教学观点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说明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说明了语文课程体验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感受、体悟也不同。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足够的体验空间,不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不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一、为学生阅读预留空间
  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是自主体验的前提。阅读的关键在感悟,在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以下两种阅读习惯十分寻常,却又十分重要。
  1.静读
  发现源于细读,源于心灵的宁静。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静读,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行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
  2.反复朗读
  朗读是一个体味的过程,用充裕的时间或范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分角色读,或分小组读,或跳读,或赛读,或表演读,或配乐读,或选择读等,同时,教师在情感、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适当点拨,可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齐声朗读是一种和谐合唱,个别朗读是一种美丽独唱;动情诵读是一种愉悦享受,教师范读是一种语感传染。这些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同化效应,丰富学生的语感。
  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是感悟,又是熏陶;是理解,又是体验。重视静读和反复朗读,既突出了语文的母语特性,又祛除了语文的浮躁之风,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为学生质疑提供工具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的工具。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指导学生关注下面几个质疑的关键处,对提高学习成效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1.抓住关键问题质疑
  这类问题往往提纲挈领,直指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文的比较:范进与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质疑可以诱发学生的多元体验和解读,使他们在辨析中理解文本的旨意。
  2.抓住细微之处质疑
  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细小动作、一个细微表情、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看似细枝末节,却常常匠心独运,微言大义。如《空城计》中的“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这三个“笑”是揭示文章主旨和了解主人公性格的关键;《风筝》中“惊异和悲哀”是“我”自我剖析的关键。抓住这类细微之处质疑,往往能引导学生览胜探幽。
  3.抓住矛盾之处质疑
  分歧之处往往是认知矛盾的焦点,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探究的兴趣。如《一厘米》中陶影“逃票”和“买票”的矛盾;《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的矛盾。表层看似乎矛盾,深层看却并不矛盾。澄清模糊之处,可以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
  4.抓住空白之处质疑
  文本中的省略、空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让学生来补充、润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陈毅市长》中齐仰之“……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帖我也不去!……对你算客气的了!要不是老朋友,我早就把电话挂了!……不不不,你别来,你来了也没有用!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心声》中程老师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些省略号都很值得琢磨。
  三、为学生表达创造机会
  教学是一种自然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充分表达就是让学生找回自我。长期的教师语言霸权导致了师生交往的阻隔,教师成为“规范的代言人”,“优生”成为“活跃的演员”,“差生”成为“默默的听众”,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性受到禁锢。
  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特别强调师生在知识、情感、经验、精神等方面的碰撞、接纳、融合,不求完美但求有效,允许学生表达“出错”甚至“出格”。因此,教师要正确面对参考资料上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师生在尊重多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精神家园中进行心灵的约会。
  掌握一些表达的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让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
  1.学会概括
  “这是一个……的故事(人)。”“本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类蕴涵修饰关系的句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角度,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理解人物、把握情感,又可以在开放性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小巷深处》一文,有的说“这是一个爱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
  2.学会品味
  “这里的……美,你看……”“……用得好,你看……”这类蕴涵解说关系的句式,既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又训练了学生的感受、联想能力;既可以用来分析内容、结构、写法,也可以用来品味句子、短语、词,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桃花源记》一文,可以说:“这里的桃林美,你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这里的屋舍美,你看,……;这里的田池美,你看,……;这里的桑竹美,你看,……;这里的阡陌美,你看,……;这里的溪水美,你看,……”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桃源之美。《美猴王》一文,可以说:“美猴王的身世美,你看,……;美猴王的行为美,你看,……;美猴王的言语美,你看,……”
  3.学会评价
  “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这类蕴涵因果关系的句式,既可以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局部体会能力。
  4.学会联想
  如《木兰诗》一文,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时,让学生想出带“百”字的成语,加深对“多数”的认识;《〈论语〉六则》一文,讲成语“不耻下问”时,让学生想出带“下”字的成语,加深对“不如自己的人”的认识。教学中扣紧字词句,加强纵横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温习好词佳句,增强同化效应,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能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成就卓著。他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知道“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八个人吗?
  生:“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
  师:同学们预习很用心。上一节课,我们要求同学们预习《卖油翁》一课,大家预习课文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用“卖油翁”做题目?能不能改为“陈尧咨”或者“卖油翁和陈尧咨”呢?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很理解。
  生:“康肃忿然曰”一句中“忿然”是什么意思?
  生:“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是什么意思?
  ……
  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有字词句方面的,也有内容方面的,可见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今天这节课,我们先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再一起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和停顿,如:“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读得不好的地方用笔画一画,等一下请大家一起来更正。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吧。
  (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画。)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读音、节奏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汝亦知射乎”中的“汝”应读作“rǔ”,不能读作“nǐ”。
  生:“徐以杓酌油沥之”一句要读作“徐/以杓/酌油/沥之”,不能读作“徐/以杓酌油/沥之”。
  (师生齐读注释中难读难写的字词,听写并更正难写的字词,全班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巡视、答疑。)
  师:同学们读课文时,哪些不理解,可以提出来,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就站起来回答。
  (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一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师生互动评价。)
  师:同学们前面提了几个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为什么用“卖油翁”做题目,能不能把题目改为“陈尧咨”或者“卖油翁和陈尧咨”?二是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是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卖油翁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凭经验,懂得射箭十中八九的道理与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我看卖油翁是一个谦虚的人。他倒油技艺精湛,“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他却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我认为卖油翁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你看他“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睨之”“但微颔之”说明卖油翁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
  生:我觉得卖油翁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他静静观察陈尧咨射箭的情况,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是陈尧咨逼他使出倒油绝技,他却说我也没有别的,只不过熟练而已,让陈尧咨心服口服,我觉得这是以理服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有观点,还说明了理由。这样说来,课文题目能不能改为“陈尧咨”或者“卖油翁和陈尧咨”呢?
  生:不能改为“陈尧咨”,因为陈尧咨在文中是一个反面形象。
  师:陈尧咨是反面人物吗?
  生:陈尧咨不是反面人物,而是次要人物。卖油翁是重点人物,他懂得“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道理。写陈尧咨是为了衬托卖油翁,课文通过卖油翁来看陈尧咨射箭“自矜”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课文题目不能改为“陈尧咨”,也不能改为“卖油翁和陈尧咨”或“陈尧咨和卖油翁”,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说得好。课文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善于射箭,一个善于倒油。两人都有本领,只是课文借卖油翁来揭示其中的道理。谁能解释一下“熟能生巧”?
  生: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到窍门。
  师:课文写了卖油翁、陈尧咨两个人物,你们喜欢谁呢?为什么?
  生:(绝大部分)喜欢卖油翁,不喜欢陈尧咨。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我喜欢卖油翁,因为卖油翁身怀绝技,但不骄傲自满,为人谦虚;“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明白事理,比较冷静、自信。
  生:我喜欢卖油翁,因为卖油翁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陈尧咨却不懂得,骄傲自大,还打发卖油翁,没有礼貌。
  生:我喜欢卖油翁,因为卖油翁的故事让我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
  师:看来,骄傲自大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做人还是谦虚一点好。
  生:我喜欢陈尧咨,因为他擅长射箭,假如打仗他的射箭用途就大了;而卖油翁只懂得倒油,是小技能,没有什么大用处。虽然道理一样,倒油练练就可以,可是,射箭要百发百中可就不容易了。
  生:据史书记载,陈尧咨是进士第一名,是一个高官,平时性情刚戾,非常暴躁残忍,他的下属一旦说话不顺耳,便遭到他的毒打,有人竟被他乱杖打死。可是,课文中的陈尧咨只是“自矜”,沾沾自喜,看到卖油翁瞧不起他,只是忿然生气,后来笑着打发卖油翁,并不残忍。何况他又有本领,擅长射箭。我觉得,这一“自矜”一“忿然”一“笑遣”的陈尧咨倒是很可爱呢。(学生大笑)
  师:很不错,这则史料我也看过。有本领当然值得骄傲,没有本领想骄傲也没有底气,同学们,真有本事的时候就要敢于自豪。只要想想,一个高官,一个百姓,对比历史上的陈尧咨,课文里的陈尧咨还真有一点可爱,作者用“康肃公”称呼他,可见,对他也很尊重。那么课文结尾“笑而遣之”的“笑”,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这个“笑”可以是冷笑、微笑或嘲笑,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还是不服气。
  生:这个“笑”应当是苦笑、微微一笑,很尴尬,很无奈。
  生:这个“笑”应当是开怀大笑,因为他见到知音了。
  师:这个“笑”实在有些尴尬,很像被人揭了伤疤,口服心不服,陈尧咨既不好说卖油翁不对,又心有不甘,大家可以揣摩揣摩,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读这篇课文,理解人物应当一分为二,客观看待。下面请同学们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语气,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卖油翁》一文,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应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谈一下看法。
  生: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只要反复练习,就能成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勤学苦练,就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
  生: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巧”的关键是讲究方法,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才会事半功倍,不然,就只能事倍功半了。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骄傲,即使自己有一些本领也要谦虚,不然,就会招人讨厌。我们无论获得怎样的成绩,都不能骄傲自满。
  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还有强中手。学无止境,做人要虚心好学。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觉得,有本事就值得骄傲,人要有自信心。陈尧咨射箭本领高超,才会对卖油翁发脾气;卖油翁善于酌油,才会对陈尧咨不屑一顾,不卑不亢。如果没有本领,就骄傲不起来了。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精益求精,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就自我满足,瞧不起卖油翁。卖油翁倒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以说百发百中,技艺精湛。任何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本领还要虚心学习。
  生:我觉得对人要和气,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陈尧咨不了解卖油翁,自以为是,才会对他发脾气;可是后来,他看到卖油翁善于倒油,就笑着把他打发走了。而且做人要心胸开阔,就不会惹是生非。
  生:课文还告诉我们,知错要改。陈尧咨一开始指责卖油翁,可是后来看了卖油翁的表演,知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道理,就只好笑着打发他了。我们要善于反省自己,有错误就要改正。做错事并不可耻,可耻的是知错不改。
  师:同学们扣紧课文,用心思考,思路开阔,这些体会都很有道理。只要大家肯动脑筋,把握好故事的内容,把握好关键细节,就不仅能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且还能从中揣摩出更多的道理。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重点多义词语“以”“而”“之”“尔”“射”整理一下,列举原句,说说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其他文献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期,插图在其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没有特别关注小学中年级。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问题教学”是由某本原性数学问题所引发的探究、建模,直至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一、从随意的提问到本原性问题凝练——真问题  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要考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内在的联系、思想方法等本质特征;更要考虑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某个数学问题最为本质的要素。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重在关注问题的“质”,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某个数学问题的“根源”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教师培训:理性与实践的核心关注》,它是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写就的专著。我花了一周时间连续读完,觉得非常过瘾。掩卷而思,我深为汤教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所感动。我认为该书既可当理论书籍阅读,也可当工具图书使用,还可当写作范本学习借鉴。  一、专业提升之书  该书介绍了“教师培训”这一新兴专业的理论与实务,具有专业的前瞻性和理论的原创性。  1.
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    
编者按:本期任为新、柯晓林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8年第5期《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8年第5期中的《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是篇好文章,它通过袁湛江、邓彤、桂维诚等老师的对话,讨论了教师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的问题。几位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信手拈来,文章充满感性。但窃以为,他们在概念的界定、经典阅读的意义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商榷。
【摘要】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其固有的内涵与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数学课例,对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  教师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1]。教师核心素养是基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一种关于知识内涵
《桃花源记》为历代传唱的名篇,但其中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并未得到正确解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叹惋”,不少人将其理解为“嗟叹惋惜”,其实,这是一种以今律古的不当解释。在这里,“惋”并非“惋惜”之义,“叹惋”属于同义连用,“叹”“惋”都是“叹、惊叹、叹息”的意思。  从文意上看,桃花源中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以下简称《亲》文),作者聂华苓通过记叙亲身参加的一场纪念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残酷的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之后的纪念活动,但写得异常平和冷静,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慷慨激昂,只有一种凄美的情调自始至终笼罩全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悲哀转化为至真至纯的美丽,从而创造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