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废水电渗析脱盐研究

来源 :山东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8%氯化铵+7%甘氨酸溶液为模拟废水进行电渗析脱盐研究,考察了脱盐速率、能耗以及甘氨酸的回收率。结果表明,电渗析可以有效的脱除废水中的盐,并在浓室得到浓度较高的氯化铵溶液。当操作电压为10 V时,脱除每公斤氯化铵的电耗为1.01 kWh,相应电流效率91.4%,甘氨酸回收率达到0.857。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具体化工生产的工业应用实例为基本载体的虚拟仿真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工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突出问题,对培养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虚拟仿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能力,强化学生对工程实践应用的意识。但是,学生在进行虚拟仿真教学之前需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否则,虚拟仿真教学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本文结合我院化工原理实验课及课程实践中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及教学过程中问题整合,重点讨论学生在虚拟仿真教学之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从什么角度进行切入教学,以及和如何
结构化学是中国高等学校中化学近源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研究对象是抽象微观系统并且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作者针对结构化学课堂教学探讨了几种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并拓展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科研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结构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
由于突发疫情影响,学生不能按时返校上课,各高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以无机与水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包括线上教学准备、线上教学方式和线上教学实施过程等。同时,分析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线上教学效果,保证线上教学质量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可为其他课程线上教学提供经验,为实施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对市购水稻秸秆生物炭的pH值、表面官能团、元素含量、比表面积、形貌特征进行系统表征,并采用振荡平衡法进行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d 2+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探讨其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生物炭碳氧含量丰富;比表面积大且有大量无规则孔状结构;含有羧基羟基羰基等极性官能团;生物炭对Cd 2+的吸附分成快速和慢速两个阶段,在最初1 h内吸附量到达平衡量的93.3%,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性,生物炭对水中Cd 2+的吸附符合单
实验教学耗材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大,给耗材的管理及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易制毒、易制爆等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存储及使用。所以实现耗材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测试结果表明,此耗材管理系统能实现耗材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有效的降低了耗材管理安全隐患。
在本项目中,一套日处理量400 m 3的反渗透装置被用于处理含有硝酸盐的玻璃生产废水。经过半年左右的运行,整个系统运行状态良好,废水总氮的脱除率达到92.6%,出水相对于进水电导率下降了94%,反渗透系统出水水质符合业主方要求。
结合企业废水特点及用水水质标准,以系统运行可靠、工程投资经济合理、运行费用尽可能低为原则,采用“降温冷却+双膜系统+浓水脱盐系统+超浓水处理系统+冲洗水处理系统”的组合工艺,对宁波钢铁中央水站排水进行深度处理,使90%以上的钢铁厂废水达到企业回用标准,剩余尾水达标排放。120 d的连续运行数据表明该工艺对钢铁废水的处理效果非常稳定、操作性能极佳。
创新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是高等教育的特质。现代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的特征要求我们以更加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课题。颗粒沉降是环境工程、化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颗粒沉降这一章节内容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分享了教学过程的经验和个人思考,供同行借鉴。
中文名:魏大勋  星座:白羊座  身高:183cm  出生地:吉林省  出生日期:1989年4月12日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2007级表演本科班  圈中好友:白敬亭、王源、尼坤、王嘉尔  代表作品:《青春警事》《苏菲日记》《城市猎人》《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栀子花开》  对于魏大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快乐大本营》的常驻嘉宾、谢娜的“亲徒弟”、抠到让王源请客的“铁公鸡”,还是应采儿的“干
近年来,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事故导致的环境应急事件增多,具有涉水比例高、社会关注度高、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指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存在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和环保监管不到位,应急保障措施薄弱,环境应急处置和监测能力不强,信息公开和生态修复迟缓等缺点。提出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安全和环保检查力度,应急能力保障措施到位,加强环境应急处置和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和生态修复进度等改进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