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呼唤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因素犹如一颗颗珍珠蕴藏于化学新教材这块园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文化艺术因素,联系实际,因材施教,采用巧引、激趣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巧用古诗,书写方程式
高中生对古诗都有一定的了解,巧妙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讲解和记忆有关化学方程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熟记这些方程式。如:
1.在讲述CaCO3、CaO、Ca(OH)2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运用明代大政治家于谦著名的《石灰吟》讲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从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角度来分析。“千锤万凿”是艰辛采掘石灰石矿的真实写照,“烈火焚烧”是坚硬的石灰石锻烧分解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前提条件,“粉骨碎身”是泡制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热量的真实描写,“要留清白”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生动写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在讲述用还原剂还原氧化铁冶炼生铁时,我联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进行讲解。“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研究,“炉火为什么会照亮天地?”这是因为炭和炉内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由热而生光,在一定温度下,还生成了炼铁的还原剂一氧化碳。即:“红星为什么和紫烟乱舞?”原来是炼出来的熔融生铁通过出铁口往模子中浇铸时,部分发生飞溅,同时又有极少部分与氧气作用,我们就看到了火花;而炼铁高炉产生的烟气在忽明忽暗的夜空里就呈现出一股股美丽的“紫烟”。这是炼铁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这样讲解,师生一方面共同完成了炼铁的主要反应方程式,另一方面则陶醉在文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的境界中。
巧用古诗讲解化学方程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不仅理解和熟记了有关方程式,还获得了艺术美的熏陶。
编写歌谣,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有关知识内容,和学生一起将化学知识编制成易记易读的歌谣,这样的课堂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
1.在复习“甲烷”时,发动学生将甲烷的性质进行诗歌创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甲烷的积极性,诗歌内容为:“天然气里是甲烷,主要产地在四川。西气东送进上海,我地居民‘通气管’。性比烯烃要稳定,裂解取代和点燃。贡献虽大勿骄傲,瓦斯爆炸很糟糕”。既复习甲烷的性质等内容,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真是一举两得。
2.在讲解铁的性质时,我与学生一起编写了如下歌谣:“纯铁质软银白色,具有金属的光泽;铁丝能在氧中燃,剧烈燃烧火星射。铁能与酸起反应,放出氢气铁溶解;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显红色。铁在潮湿空气中,锈迹斑斑表面裂;欲想保持不生锈,保持干燥和清洁。”在检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效果相当好。
编写歌谣和欣赏歌谣的过程,是师生认真钻研化学教材主要内容的过程,也是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课堂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学生兴趣甚浓,由兴趣产生求知欲,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将文化艺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丰富有趣,也会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师的内涵,相比一个化学课上只是干巴巴讲具体内容的老师,学生一定更喜欢一位绘声绘色的有人文内涵的化学教师。在化学课上加入一点小小的花絮,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可以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学生也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应该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充分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中学)
巧用古诗,书写方程式
高中生对古诗都有一定的了解,巧妙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讲解和记忆有关化学方程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熟记这些方程式。如:
1.在讲述CaCO3、CaO、Ca(OH)2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运用明代大政治家于谦著名的《石灰吟》讲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从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角度来分析。“千锤万凿”是艰辛采掘石灰石矿的真实写照,“烈火焚烧”是坚硬的石灰石锻烧分解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前提条件,“粉骨碎身”是泡制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热量的真实描写,“要留清白”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生动写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在讲述用还原剂还原氧化铁冶炼生铁时,我联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进行讲解。“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我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研究,“炉火为什么会照亮天地?”这是因为炭和炉内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由热而生光,在一定温度下,还生成了炼铁的还原剂一氧化碳。即:“红星为什么和紫烟乱舞?”原来是炼出来的熔融生铁通过出铁口往模子中浇铸时,部分发生飞溅,同时又有极少部分与氧气作用,我们就看到了火花;而炼铁高炉产生的烟气在忽明忽暗的夜空里就呈现出一股股美丽的“紫烟”。这是炼铁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这样讲解,师生一方面共同完成了炼铁的主要反应方程式,另一方面则陶醉在文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的境界中。
巧用古诗讲解化学方程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不仅理解和熟记了有关方程式,还获得了艺术美的熏陶。
编写歌谣,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有关知识内容,和学生一起将化学知识编制成易记易读的歌谣,这样的课堂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
1.在复习“甲烷”时,发动学生将甲烷的性质进行诗歌创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甲烷的积极性,诗歌内容为:“天然气里是甲烷,主要产地在四川。西气东送进上海,我地居民‘通气管’。性比烯烃要稳定,裂解取代和点燃。贡献虽大勿骄傲,瓦斯爆炸很糟糕”。既复习甲烷的性质等内容,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真是一举两得。
2.在讲解铁的性质时,我与学生一起编写了如下歌谣:“纯铁质软银白色,具有金属的光泽;铁丝能在氧中燃,剧烈燃烧火星射。铁能与酸起反应,放出氢气铁溶解;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显红色。铁在潮湿空气中,锈迹斑斑表面裂;欲想保持不生锈,保持干燥和清洁。”在检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效果相当好。
编写歌谣和欣赏歌谣的过程,是师生认真钻研化学教材主要内容的过程,也是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课堂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学生兴趣甚浓,由兴趣产生求知欲,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将文化艺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丰富有趣,也会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师的内涵,相比一个化学课上只是干巴巴讲具体内容的老师,学生一定更喜欢一位绘声绘色的有人文内涵的化学教师。在化学课上加入一点小小的花絮,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可以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学生也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应该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充分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