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高三期末测试佳作展示(二)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 州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世界,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而另一面,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
  对这种“远和近”,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
  远近之辨
  某考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不负春韶应春邀,却折枝寥寥,一如人生,在人潮滔滔中竟时常辨不清人心向背。看似触手可即,又恍若咫尺天涯。这远与近,倒也叫我迷惘而落寞了。
  记得《秒速五厘米》中,男主角忧伤凄美的独白:“樱花飘落秒速五厘米。我与她发了千万条短信,心却没有靠近一厘米。”何谓远?何谓近?两人遥距千里却能以信息传意,是远还是近?而当他们真正相遇后却默然无语,是远还是近?我想,即使相拥,如果没有互通有无,一层薄肤便也似万丈沟壑。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感叹:“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孤独地过冬。”人与人心的距离,是造物之初既定。既是神明的咒念,亦是祝福。爱默生道人心的完整性不可侵犯。而想要保持这完整性,人必须互相存有空间。“孤独是一种兽性”,毕淑敏的话,亦可理解为这远和近是天性使然。
  然而当下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非出于人性的原始,而是出于现代社会浮躁的无奈,我们手握各类通信设备,接触八方讯息,却反其道而行之。人没有比山高,而人与人的交集便是一叶不沉的小舟。我们都常在这小舟上,迷失了方向。
  阿兰·阿伯德直言,当今世界人们正普遍处于一种焦虑中。正是这种焦虑,真正让原可天涯若比邻的人们,比邻若天涯。我们处在这种不安里,从碎片化的交集中欲一窥他人人情冷暖,从看似充盈的互动中想获取一种不与时代、周遭世界脱节的安全感。然而这是徒劳的。一旦涉及更深层的内心,人们便茫然失措或干脆闭口不谈。在人性固有的孤独中,我们因此更加无助无援。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金刚经》以此言告诫人们须大破大立,但我想于当下,此箴言更是为远与近,这永恒的却愈加不可忽视的辩题,指出了一条明径。孟买街头有一种帮工作中的人们传送家中饭菜的“达巴瓦拉”,意为饭盒人。他们穿越整个城市,将家里的饭菜,连同期待与关切,热腾腾地送至人们手中。我想心与心的距离,正是在这般交互中缩小的吧。若我们更加注重心灵精神的交流,万水千山又何妨呢?这远,这近,又何碍呢?
  世间春意满园,轻嗅,微笑,触手可及。
  点 评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作者从“看似触手可即,又恍若咫尺天涯”的迷惑开篇,接着指出“远和近,是天性使然”,进而阐明“当下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出于现代社会的浮躁和焦虑”,最后鲜明地提出“若我们更加注重心灵精神的交流,万水千山又何妨”的结论,使文章既能说理生动又令人信服。作者视野开阔、底蕴丰厚,刘亮程、爱默生、毕淑敏、阿兰·阿伯德、《金刚经》等材料信手拈来。文章首尾呼应、语言生动,彰显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巧妙的谋篇技巧。作者具有思辨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因而能成就满分作文。(得分:60)
  丽 水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俗话说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大自然有冷和热,于是就有了春夏秋冬,花开花谢。
  材料二: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论证问世后,他开始备受瞩目。在被问到出名前后的最大感受时,他写下了“冷”与“热”这两个字。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展示】
  冷热交织方能促发展
  某考生
  冷与热是站在对立面的两个词,而我认为这冷与热若相互交织,那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毕竟,冷热都重要,交织才能促发展。
  自然的发展是冷热交织的,“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正是冷热交互作用让其有了巨大收获。冷热两个矛盾交互协作形成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它让春生杜鹃夏生荷,秋生黄菊冬生梅;它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它让熊冬眠,也让雁南飞。这规律使得自然界安稳平静地向前发展,默然无声却变化多端。
  当然,这冷与热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巨大影响的。
  对于个人来说,一味受“冷”则会妄自菲薄,失去信心;一味受“热”则会盲目自大,迷失方向。多少得不到别人关注的人愤笔弃书,终日碌碌无为,了此一生;多少被舆论炒得火热的人走上歧途,无法回头。可见冷热交织才能对个人发展有所帮助。
  “冷”为人提供毅力,“热”为人创造动力。当微信盛行一时,谁也不知经过多年研究的张小龙那一个个孤独的夜晚曾有过多少的叹息,正是这段无人关注而孤独的岁月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那微信登录首页上遥望星球的小孩既是他孤独身影的写照,也是对他的坚持、毅力的回报。软件的开发成功让许多人名利双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那些在追求梦想却迷茫徘徊的人一个启示——迎来热火朝天的成功必要挺过寒风岁月。这种冷热交织,这种毅力与动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最终促进了人的发展。
  对于社会来说,一味地“冷”会使发展停滞,社会缺乏温暖;一味地“热”会使社会膨胀,浮华无实。多少停滞的发展让人们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多少见死不救让人缺乏温暖,多少过度炒作又让社会乌烟瘴气。灯红酒绿,却浮华无实。少了追求的人,社会发展会停缓;而过多追名逐利之人,又会像刘再复所说的那样变成一个“矮人时代”,“人们不停向金钱、权利的金字塔顶端爬去”。可见只有冷热交织,才能对社会发展有所帮助。   “冷”为社会提供改掉弊端的机会,“热”为社会增加人文关怀。当经济发展速度滞缓,经济危机严重,罗斯福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缓解危机,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下,许多人践行原则,关爱他人,互爱互助,社会和乐融融。冷热交织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反观当下,就有不少过度偏冷或偏热的现象。屠呦呦、莫言在获诺贝尔奖前,鲜有人关注,但一举成名后,在商业利益的鼓噪下,访谈、采访闹得其门前水泄不通,热闹得很。所以为了使个人、社会的发展向更好的方向推进,我们应该让冷热交织。
  雨果曾说“丑在美旁边,黑暗与光明共生”,这看似对立的冷与热,在交织共生后才能促进发展。
  点 评
  紧扣观点,逐层阐释,“立体”行文,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从“冷热交织方能促发展”这一文题,即可见作者立意紧扣材料核心;开篇直呈观点,简明扼要;正文分层阐释,从“自然”到“个人”再到“社会”,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始终紧扣观点剖析。特别是推进层,辩证看待“冷”“热”之于个人、社会的作用,分析有理,选材得当。(得分:57)
  湖 州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沿路,得到七个微笑,三个白眼,我就用七成的力气回应微笑,三成的力气回应白眼;我吃到的食物,七次好吃,三次难吃,我就用七成的味觉享受美味,三成的味觉忍受苦涩;我无意放大世界的善意,也无意放大世界的恶意,只是依照比例,老实地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气。世界与我,互相而已。
  ——蔡康永《给无聊大人的诚实短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张明滢
  世间有善,世间有恶,我愿以七分的感恩回报七分的善意,用三分的力气痛击三分的恶意,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既不嫉世愤俗,也不委曲求全。我坦然站在世界的面前,不卑不亢。
  以德报德,不是以德报怨,也不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圣母情怀”。青岛的大虾以1500余元的价格狠狠地宰了游客一刀,毫不掩饰地展露了店家的恶意。对于这样的行为,仅仅选择宽容或劝解是功效甚微的,甚至投诉也未能起到多大作用,只有在将丑陋的真相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后,店家才遭到了实质性的惩处,道义才有所彰显。“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了悲悯情怀的美好,但在现实中,当恶意像拦路虎一样跳出来时,直截了当地回击才能更有效地制恶。
  以怨报怨,不是以怨报德,也不是报复社会、愤世嫉俗的小人行为。东郭先生救了狼,而身为受惠者的狼却想吃掉东郭先生。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倘若像狼一样以恶行来回应善念,长此以往,善意善举终将成为沉入海底的丰碑,终将成为磨灭的风范。毕竟这个世界不是愤青们眼中充斥着罪恶的世界,它依然存在着美好的一面,期待我们怀揣着感激之情回报它的善意。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人仿佛是天平前的大法官,在衡量了善恶砝码的重量,理顺了善恶因果的循环之后,做出公正的裁决。
  不卑不亢是自信的风采,不会把苦涩当作甘果懦弱地咽下,也不会把玩笑当作责难夸张地反击。收到善,就回报、享受,收到恶,就驳斥、批判,严格谨守善恶的比例线,游刃有余地处理自身与周围人事之间的关系,既理性公平又从容不迫。
  我想这样的处世态度是可以肯定的,它在帮助人们简单快捷地处理乱麻般的关系的同时,又渗透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他人着想”的理念。世界是我的镜子,我也是世界的镜子。两者互相描摹,互相反射,互相回应,说不清谁是镜面里的镜像,谁是现实中的本体。
  世界与我,互相而已。
  不醉心于用愤懑的脚步敲碎悲壮的善意,不沉迷于用脆弱的善良抵挡罪恶的进攻,而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我坦然行走在世间,不卑怯,也不高傲。
  点 评
  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优点较突出:①紧扣题意、观点鲜明,文章开门见山,由材料引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观点,并紧扣中心展开论述;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二、三两段分别诠释“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四、五两段合说“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体现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最后表明“世界与我,互相而已”,进一步揭示这样做的原因,整齐中富有变化;③事例典型、论证有力,青岛大虾事件新鲜典型,能围绕事例进行分析,说服力强。(得分:54)
  绍 兴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
  从内打破
  某考生
  米兰·昆德拉曾说:“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确实,人生正如一个鸡蛋,鸡蛋外是沉重的压力,你能承受住,是一个境界;从内打破,则可以飞向更高的境界。
  何谓从内打破?回首远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寒冰之中,风雪之下,能破枝而出,凌寒绽放,便是梅花诠释的“从内打破”;弃医从文,用一颗击打黑暗的心,一双坚实的臂膀肩起“黑暗的大门”,便是永恒战士鲁迅诠释的“从内打破”。从内打破从来都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它要的是昭君出塞时那种“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勇毅和坚定,以及木心狱中写万字的坚持。   也许你说,不从内打破,一个人也能拥有完好的一生。不错,但问题是这样的你便成为了华君武漫画中那个“永不奋斗,永不摔跤,永处襁褓”的人,一个永不成长的人是多么可悲啊!不成长,意味着你永远只是冰心诗中那朵墙角的花,孤芳自赏,为自己看到的小小天地而欢欣雀跃;不成长,你也无法明眼正视历史的伟人,高大的灵魂……不从内打破,便不会成长,更无法看到自己灵魂的日渐丰腴。
  鲁迅先生曾在《坟·论睁了眼看》里如是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从内打破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敢于正视试图从外打击你的压力,就要像美国一代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敢于凭借天籁般的嗓音独闯黑人遭严重歧视的娱乐圈。第二步,便是要相信自己,卡尔维诺认为相信自己,便是相信宇宙,一旦不信任自己,世界都将失去光彩,从内打破的关键便是自信。有了它,你才会明白“黑暗也不过是夏日的黄昏缓缓落下”的淡定。最后,便是打破,往往量的积累会促成质的飞跃,既然有了前面的积累,何不振翅高飞突破自我?
  既然有以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动力,我们为何不顶住外界的压力,从内打破?
  从内打破,别再做墙角的花,做一朵蒲公英,乘着风,飞向远方。
  点 评
  引用丰而巧。文章开头即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接着又巧妙借用材料中李嘉诚的话作比喻深化并提出中心。在接下去的行文过程中,既有伟人诗句、文人名言,又有漫画家的论断,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入了作者看过的资料。
  论证实而严。对于自己提出的论断,作者在形象地解释了“何谓从内打破”之后,在第四段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内打破的做法,并举杰克逊等人的例子来证明。主体部分三段文字,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层面,步步为营地进行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得分:54)
  金 华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
  ——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就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对于上述材料蕴含的意思,你有何所思所感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
  人生之石撞出思想火花
  欧亚隽
  在法律滥觞之时,西塞罗呼吁人们受理智的指导;在西风凛冽之时,歌德让思想成为生活的导游;在文艺复兴后期,蒙田号召人们从书和人生中得来头脑。尚且稚嫩的我,没有蕴玉怀珠的哲思,也没有直击人生的能力,却愿坚持让人生顽石撞击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引领我在荆棘丛生的路上前行。
  思想是照亮暗途的一支火把。是思想引领着我们在黑暗的历史隧道里摸爬滚打。远古时代的第一只类人猿放下飘荡的树藤,匍匐行走时,是思想的火花让它开启新时代的吗?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是思想的迸发让大自然心悸让枝头花蕊惊颤吗?而蹚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淬洗出了真正的金子,那闪耀灼人的光芒是人类的哲思。从普罗塔哥拉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无一不是照亮黑魆暗途的火把。
  思想是翻越高山的一根手杖。是思想帮助我们度过人生最绝望最痛苦的时期,翻越重峦叠嶂般的挫折与困难。那个写出“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木心生活在战火纷飞、民生不堪的抗战时期。幸而有书为伴,家境富裕的他通过书籍了解西方,了解中国。而文革时期受到非人虐待、奴役的他窃笑着说:“我在白天是奴隶,在夜晚是王子。”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创作诗歌。是思想,为他戴上了荆棘王冠,让张牙舞爪的树木为他开道,助他登上生命的巅峰。
  思想是漂越苦海的一叶扁舟。李白凤歌笑孔丘,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笑叹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大诗人、大文豪无一不是用思想治愈内心的创痛,正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而身处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仍有阵痛。“东方之星”在长江沉船时那滚滚白浪和老人绝望的眼神;天津爆炸事件时那浓浓黑烟和消防员逆行的橙色背影……这些值得在政人士、企业家思考,更值得新时代的举旗者思考。通过思想,我们才能找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出路,才能在风狂雨骤、巨浪汹涌的苦海中到达安乐的彼岸。
  南怀瑾曾说过:“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而儒道佛无不与思想息息相关。我坚信人生之石终将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思想美饰你的外表,塑造你的风骨,荡涤你的心灵,让思想之光永存!
  点 评
  文章中心明确,行文时刻围绕“思想”这一关键词,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语言功底深厚,素材积累丰富,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对观点的论述有理有据,并能由历史思考引出对当今社会的分析。(得分:53)
  衢 州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人谈理想。
  甲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乙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快递直达,全年Wi-Fi。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
  当诗意已成往事
  某考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诗意的理想;“风在结它的种子,我们不说话,站着便十分美妙”,这是顾城诗意的理想;“来生做一棵大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这是三毛诗意的理想。现在的人们呢?“快递直达,全年Wi-Fi”却成了常态……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恶的,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句话语可以发送到大洋彼岸,一点鼠标可以汇集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流量、网瘾等诸多问题,于是他们对政府“流量清缓”的问题备加关注,为如何提高网速焦头烂额,殊不知,更大的问题不在这些,时代前进的同时人们是否更应该回头看一看我们所遗弃的东西!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对面,而你在低头玩手机。”毋庸讳言,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了技术膨胀,带来了人心的冰冷与热情的缺失,而这,正一点一点地侵蚀我们原来诗意的生活。
  当诗意已成往事,人们不再满怀激情地期待信件的到来,感受信纸上斑斑笔迹透出的情意,有时候,“提笔忘字”竟已不是年迈失忆的专利;人们不再一点一点钻研问题,享受研究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快意,有时候,“抄袭拷贝”竟已登上了象牙塔顶无所顾忌;人们不再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分享内心的想法和倾听对方的心声,有时候,“低头一族”竟已成满桌之人身上的通病。哦,在快节奏地生活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慢慢地爱,慢慢地生活?享受网络小说快意情节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亲近纸墨清芬的文学经典,感受古老的《诗经》、宫商徵羽?开怀大笑观看视频大片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听一听古老戏剧的唱念做打,徜徉那水磨调里的悠远乐音?
  当诗意已成往事,仍有他们,依旧追逐诗意的生活并自得其乐:穿过江南的杏花烟雨,那是戴望舒悠长又寂寥的小巷;划过碧水长天,那是沈从文笔下纯爱的边城;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那是川端康成在幽静的石径旁寻找雪的国。我想,你来到这里,一定也会爱上这里,因为,加缪说,垒山不止,这便是幸福!掸衣顾清辉,新桐初引时,瓦尔登湖畔还有着梭罗的脚印,明月松间里,立着的还是王维清朗的心。“要嫁就嫁给幸福”,汪国真在春天的末尾离我们远去,但是诗意却不应成为往事!周末,沏一壶清茶,捧一本诗书,吟咏“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品味和靖先生的闲情,歌诵“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感受纳兰容若的深情,安静地度过午后时光,这不是一份幸福?这不是一种诗意?
  林徽因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纵然如流往事,依然涛声依旧。”当诗意已成往事,我的理想便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一本书,过一个富有诗意的慢人生。
  点 评
  这是一篇深受阅卷老师好评的考场作文。最大的亮点是内容丰富、素材贴切,这不仅在于直接点名的海子、顾城、三毛、波兹曼、戴望舒、沈从文、川端康成、加缪、梭罗、王维、汪国真、林逋、纳兰性德、林徽因等十多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流量清缓”、《低头人生》、《诗经》、宫商徵羽、水磨调、李清照《念奴娇·春情》等或明或暗的素材演绎,还在于他能够把这么多的相应的名言名句一一道来,几无差错,更在于用在文章各个部分的这些素材,都能准确表达作者希望表达的鲜明的主题意旨。从这里,既可以看出考生平日对于作文材料的深厚积累,又可以从字里行间领会到考生扎实的语言功底。
  当然,恰如上海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沈国全老师在他的《警惕考场作文新三“假”》中说的:“现在,有一种‘假’叫作:文笔好!”须知,素材应丰富,更须贴切!也就是说,素材要紧紧地围绕中心立意来选用!无疑,这篇文章是做好了这一点的。(得分:60)
其他文献
“杨树,你看,那儿有滑索!”珂珂激动地说。  “滑索?在哪儿呢?”我转过身,循着珂珂手指的方向看去。  哟,一条粗粗的长长的绳索,一个高高悬在空中的黑色座椅,这滑索好高呀!  我刚燃起来的激情一下子被扑灭了。这滑索也太可怕了吧!我心里暗暗嘀咕。“珂珂,我在这儿等你,你去滑吧!”我推了一把珂珂,自己却往后缩了缩。  “不要,我们一起玩!”珂珂拉着我的手,一下子把我拽到滑索旁,“来,上去!”  當我把
期刊
赵执信与洪昇在王士祯府中论诗。洪昇说:“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王士祯笑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执信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昇乃服。  这段论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该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中的“完整与精粹”。洪昇
期刊
来,我们先做个有趣的游戏,如果你现在就有兴趣,建议你看完游戏规则就不要看下文了,把游戏做完了再看文章会更有意思。  你得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白纸,然后找一个闹钟——你的手机里就应该有,把闹钟设置到五分钟之后闹响。准备游戏:围绕着“责任”,你想到什么,把你所想到的一切写在纸上,要求是丝毫不停顿地写下去;不要去管什么章法,也不要考虑语句是否通顺,前言不搭后语也别去理它,字写得好差正误也不去理,不停地写下去
期刊
编者按: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刊自3月12日发布征文启事以来,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熱情高涨,共收到五百多篇稿件,本期选登十四篇优秀作品,供读者欣赏。
期刊
今年寒假,我读了很多书,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祖国在我心中》。书里收录了著名诗人高洪波创作的很多优秀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我被诗歌里优美的语句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了。  高老师出生于干部家庭。从小,父亲就教育他要热爱祖国。怀着这种热情,他到部队当了兵。多年的部队生活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培养了他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后来,他把这些情感写进诗歌,用诗歌表达奉献社会的愿望,抒发热
期刊
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在手里缓缓展开,他愈发恭敬,把地图靠近秦王。电光火石之间,荆轲一手抓住秦王衣袖,一手握住那把锋利的匕首,向秦王刺去!衣帛欲裂,满殿臣子惊惶失态。“大王负剑于背!”有人厉声喊道,提醒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的纵情高歌犹在耳畔回响,而历史的车轮驶向既定的车辙,千古一刺即将迎来它注定的悲剧结局。  “荆轲刺秦与战国‘侠’文化有密切联系。”付老师在讲台上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最深刻的作家之一。由于深得古典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渗透着古典绘画的意蕴、古典诗词的意境以及传统文人的意趣。读他的散文,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和醇厚的文化味。他的散文代表作《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有画意,有诗情,有趣味。  画意  且读下面这段文字: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
期刊
马上又要小升初考试了,爸妈都非常關心阿光的学习成绩。一天晚上,阿光在洗头,阿光爸听到水声问:“你在洗什么?”阿光回答:“洗头啊!”阿光爸不假思索地说:“你去学习吧,把头放着,我帮你洗……”
期刊
80年前,中国布满了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有幸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澎湃不已。  这本书描绘了红色根据地里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书中描述了博览群书、一丝不苟的毛泽东;向来头脑冷静、讲究实效的周恩来;让地主闻风丧胆的贺龙;九岁离家,十七歲带穷苦人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他们带领着队伍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跋涉草地…
期刊
以前我们城里有个商人病得快死了。临终前他叫人端来一碟蜂蜜,他把自己所有的钱和彩票就着蜂蜜都吃进肚里,叫谁也得不着。还有一次我在火车站检查畜群,当时有一个牲口贩子不慎掉到机车底下,一条腿被轧断了。我们把他抬到急诊室里,血流如注——真吓人。他却不住地求我们把他的断腿找回来,老是不放心,因为那条腿的靴子里有二十五卢布,千万别弄丢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品 读  契诃夫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