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监管保健品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mi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FD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对保健品希望实行更加严格的管制,可它最终败给了工业界。FDA所希望的,正是目前中国对保健品管制的方法。可即使如此,在美国,保健品市场并没有比中国更加无序。
  1938年的《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案》给予了FDA管理膳食补充剂的权力。在FDA看来,如果宣称一种食物成分能够治疗、预防疾病,或者改善身体的结构与机能,那么它就是“药物”,不能像食物一样随便销售。1950到1960年代,他们对宣称各种功能的“膳食补充剂”采取了几百次行动,却依然无法减缓这个行业的扩张。
  1973年,FDA宣布将实施一个新政策:那些“没有营养必要性”的补充剂,比如超过正常需求量的维生素,需要像药物一样经过批准才能销售;因为它们毫无必要,所以将不会被批准。这一计划受到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反对,而国会则“顺应民意”,在1976年通过了《维生素矿物质修正案》。根据该法案,FDA不能“仅仅因为超过了正常需求量就把维生素和矿物质当作药物来管理”。
  1985年,FDA又受到了一次挫败。当时有一家公司宣称“高纤维的食物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FDA准备起诉它,而支持这一宣称的联邦贸易委员会为之辩护,理由是这一推荐“准确、有用”而且“有科学依据”,因为这一宣示是国家癌症研究所推荐的。FDA不得不退缩,同意膳食补充剂可以宣称“有科学依据”的功能。
  1989年发生了色氨酸补充剂造成至少38人死亡的事件。当时的FDA局长大卫•克斯勒(David Kessler)以为扭转乾坤的机会来了,在1993年宣布不会批准膳食补充剂的任何功能,并且把维生素和矿物质之外的补充剂都当作药物管理。
  膳食补充剂行业奋起反击,以“捍卫人民食用膳食补充剂的权利”为诉求,发起了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1994年末将进行国会选举。在竞选中,议员们认识到了这个议题的敏感性。之前在国会里反对膳食补充剂最强烈的议员,也做出了妥协的姿态。工业界起草了一个法案,很多人认为难以通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临近国会选举的时候,最后文本闯关成功。
  这就是《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DSHEA)。对此法案至今评说不一,多数人认为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权力被大大削弱。按照这个法案,膳食补充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由厂家自己保证,不需要经过FDA的批准即可上市销售。FDA只有在获得“不安全证据”之后,才能禁止它的销售。FDA的监管职能,几乎只剩下了打击“不实宣传”,比如说宣称“天然产物”却加入了药物成分;或者宣称“防病治病”。厂家不能宣称“疗效”,比如“治疗骨质疏松”;但是可以宣称能影响“身体结构与功能”,比如“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但是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灰色空间,也成了后来FDA警告厂家的主要内容。
  在DSHEA法案之后,美国的膳食补充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厂家不需要FDA认可就可以宣称产品的“功能”,但需要申明该功能“未经FDA审查”以及该产品“不用于诊断、处理、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即可。而安全性,FDA根本无力去审查。只要不吃出立竿见影的危害,FDA很难发现。
  在法律上,中国对保健品实行的是美国FDA想实行、但是最终败给了工业界的制度——“安全”和“功效”必须经过政府审批,才可上市。所以,要把一种保健品卖到美国,其实比在中国上市要容易。只不过,在美国上市了也不能宣传“疗效”。而在中国,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可以十倍百倍地夸大“功效”,而很少被追究。
  (作者系科学松鼠会成员)
其他文献
相比其他外来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燕兆时的资源优势蛮明显的:北京人,白领出身,善用各种城市资源。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难言的酸楚纷至沓来……  在燕兆时的微博上,有一张转发率很高的照片:一间四壁白墙的教室,几套铁皮做的旧桌椅,和几个下课休息的少年。正对着镜头的,是一个有点婴儿肥的女孩,她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瞪大了双眼朝镜头看,好像有许多委屈、无奈,或者坚韧、不甘。她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腋窝处破了
期刊
梁文道在《噪音太多》中写到:“乐迷口味上越是阳春白雪,越是远离群众,就越显得自己地位高资历深。喜欢歌剧的,瓦格纳迷会嫌意大利歌剧不够深刻,尤其是帕瓦罗蒂擅长的普契尼……喜欢管弦乐的,会谦称自己怕‘歌剧太闹’; 如果喜好钢琴,而居然爱上李斯特,那简直就像自称雅好诗词的崇拜柳永一样可耻……”  上段读罢,无语凝噎。顿觉自己挺不入流,并且还可耻得窃笑不已。  首先我不讨厌李斯特,执手相看泪眼,也觉得那个
期刊
读《水浒传》,读着读着,会恍惚:以为自己在读《西游记》。  比如这样的场景:  宋江一人深夜在清风山上走,被一条绊脚索绊倒,随后走出十四五个伏路小喽罗来,把宋江捉翻,一条麻索缚了,将宋江解上山来。  押到山寨里,小喽罗把宋江捆做粽子相似,绑在将军柱上,小喽罗说道:“等大王酒醒时,剖这牛子心肝,做醒酒汤,我们大家吃块新鲜肉。”  到二三更天气,大王起来了,锦毛虎燕顺。  燕顺一看绑着个人,道:“正好
期刊
这个巨大的水泥罐,象征着曾经拥有的光荣岁月,可是现在,住在巨大阴影中的工人们,只盼望早点把它炸掉,不再让它阻挡照在孩子脸上的阳光。  在安徽省合肥市东一环边,有一座高度超过20米的巨大水泥罐,它静静地矗立着,与周围那些拔地而起的商品房、办公楼和星级酒店相比,显得陈旧而格格不入。  这个水泥罐的底层和周围,住着50多户人家。他们多是原安徽省水泥制品厂的下岗职工,从2002年开始,这些被时代遗忘的产业
期刊
甘肃校车事件持续发酵,家里小女尚幼,所以关注尤甚。恨得牙根儿痒痒,连着几天牢骚满天。  奇怪的是,老婆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惊小怪。她说,发生在校车身上的交通事故,在台湾也有,也惨不忍睹。不过,她强调说,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台湾校车事故很少见了。  老婆说,她小时候在台湾坐的校车,也很简陋。校车也没什么严格要求,老师在校车上领着我们唱儿歌,还会做手指皮筋游戏之类的活动。  我更关心的是,台湾的
期刊
“除了给小姑娘,现在谁还送奢侈品啊?”  当我在饭桌上问李士平做生意送礼,送不送奢侈品时,他一脸不屑地对我说。  李士平是我的老同学,他大学毕业后进过国企,开过公司,做过投资,如今企业大多交给过去的部下经营了。  但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久了,他还是愿意讲讲过去送礼的故事。    “非法爱情”  李士平在商圈打拼时,曾有几个关系亲密的女性朋友。  当年他总带着不同的女性朋友出现在我们的聚会中,毫不避讳。
期刊
电商竞争,越来越像一场砸钱的游戏。这场游戏里,充满规则与无序,阴谋与阳谋,攻击与谩骂,文明与“无赖”。京东,就是这一游戏中的疯狂主角。  刘强东爱穿越,疯狂地开着越野车,在沙漠里行走几天是常事。最近的一次,他去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他把一张吃着五毛钱一串羊肉串的照片,晒在了微博上。烟火袅袅。  有人说,这个野性的汉子斗志很盛,一直在穿越。  他的京东商城,像极了他本人。  这个用七年时间迅速崛起的网上
期刊
解放后,凉山区周边的彝民族贸易公司派出去工作人员,随着解放军、工作队、深入到聚居区建立购销组,一面收购土特产,帮助彝胞增加收入;一面供销盐巴、布料、烟酒和针头麻线等日用品,尽量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由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主要靠农业生产,虽然普遍饲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但仍然属于副业。城镇、商业、手工业和交通、流通领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除彝汉杂居从晚清到民国相继建立了三四个县城外,其余的七八个
期刊
伦敦的高档酒商对来自中国的客户印象深刻。首先,钱不是问题。某位中国富翁可以用13万英镑拍走一瓶拉菲——拿去喝掉了。第二,中国人的品味很“独特”。即便是6000英镑一瓶的1982年法国顶级红葡萄酒‘武当王’,中国人也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甚至加入可口可乐,让口感更甜。而一个真正的爱酒人,常常会将一口酒翻来覆去地品味,死活也不咽下去。  这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似乎也正是当下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一个缩影——当人
期刊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与郭美美和红十字会关系尚未见真相,地沟油产业链条的新闻又一次灼伤了公众的眼球。  原本应该相互信任的,正在相互漠视、鄙视,甚至敌视。不信任感如同毒雾一样,开始向更大范围扩散,整个社会渐渐陷于互不信任的危机,无论地位尊卑财富多寡,几乎没有人能逃离信任危机带来的无力感和不安感。  这非一日之寒。  信任是一种积极的期待和行为,它从宗教、传统和习俗中来,也能从规矩、诚实和合作的行为中确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