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来源 :学问·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己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共同关心并积极从事的重要工作,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保护网,是人类生存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标志。本文总体上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救助制度做了论述,提出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
  
  社会救助制度是以政府或其他团体、个人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或转移资源的方式,对个人、家庭或群体在由于自身、自然和社会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发生困难或需要帮助时给予现金、物质或其他方式的帮助,暂时或长期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的最终目要目标是减少弱势群体及贫困人群数量及占有率。具体目标是:应付艰难的处境;减轻突发灾难对其的影响;阻止生活水平的降低;消除社会排斥。
  
  二、现阶段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
  
  1.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后,不仅需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身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它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作。与此同时,如何科学的划定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课题。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是由当地政府根据城市居民维持基本活的最低支出和物价指数,并考虑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承受能等因素,经过测算和论证后制定的。
  2.灾害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是在公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项目。为了证救灾资金的顺利筹集,理顺救灾管理体系,国务院曾在全国救灾救济作会上确立了救灾工作的改革思路。一是实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以灾造成损失大小或救灾款支付数额多少作为衡量灾害等级的标准;二是建专项救灾拨款科目,实行救灾款分级负担;三是建立救灾预备金以供调
  3.农村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包括贫困户救助、"五保户"供养、灾民救助、特殊象救助和农村扶贫工作等。中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的近四分之生活在农村。由于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口多、耕地少,源分布不平衡,导致相當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比例较大。总体说来,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这使得农村会救助和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4.住房保障和住房救济。在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主要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等三项制度。其中廉租住房制度是具有较完整意义上的住房救助制度。廉租住房的对象是指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
  5.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在这个方面,现在主要有两个规定可循,一个是200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一个是国务院于2003年7月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两个制度基本上奠定了我国法律救助制度框架。关于救助对象和救助条件,《规定》中列得较明确,不过情形较多,有十一条,其中包括孤寡残疾、"五保"户、低保对象等。《条例》中主要指的是经济困难的人在若干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三、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1.社会救助的立法层次偏低,立法的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强
  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对这样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理应由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然而我国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救助方面的立法,但却都是以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甚至更低层次的行政性文件的形式出现的。我国社会救助的立法层次还停留在条例、办法、决定和通知的水平,没有出台统一的社会救助法;与之相配套的单项救助法律相对缺乏;具体实施方案也多源自于一些地方的工作总结和经验介绍,然后通过政府文件加以推广。我国在社会救助立法方面长期由行政机关来行使立法权,实有行政越权之嫌。这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损于社会保障稳定机制和效率优先机制的作用发挥。
  2. 从救助对象的确定方面看,前面我们在制度框架的阐述中概略地提到了每个制度中指明的救助对象及确定救助对象的条件,在这方面,可以看出,目前确定救助对象的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定量法和定性法两种,定量就是根据贫困线或收入线(数量标准)确定救助对象,如城市低保对象的确定等;定性就是根据贫困对象的自身特点来确定,如"五保"对象的确定等。不同的制度中对贫困对象自身特点的描述是有差异的。可以看出,确定对象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救助对象交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从而造成各项制度之间不能有效地衔接配套,同时会影响制度整体效率的发挥以及造成制度执行中的混乱。另外,从有关制度救助对象的确定上看,某些重要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的覆盖范围还没有达到城乡统一程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3. 各级财政分担比例极不合理。中国传统的城市救济制度的财政负担全在地方政府,自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各地大多都采用了市区(县级市)两级分级负担的方法市区分担的比例从7:3(如大连市)到3:7(如青岛市)的都有。'现在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需要村级集体经济分担。正因为对保障对象的审批是由区县民政局掌握的,对"贫困"的最终解释权实际上也在地方,区县财政的困难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4.社会救助项目比较单一,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缺失。 从整体上看,现行社会救助主要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的特殊生活困难。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很多困难群体难以进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然而我国目前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有的仍处于试点阶段,有的覆盖面非常有限,远没有形成足以覆盖全部困难群体的有效制度安排。专项的救助制度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
  5.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作保障。然而我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统一的设计和专门的立法,因此,社会救助的管理表现出缺乏统筹和协调的特征,不能适应社会救助工作日益繁重的现实。
  
  四、 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建议
  
  1.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是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关键,社会救助的改革不能仅仅体现在政策、计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立法上。从法律上确认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是我国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提升社会救助法律的立法层次,由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不仅有利于克服低层次立法的程序不严格性、较大的随意性和变动性,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使其能够不断的深入人心,成为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重要的根本性制度。
  2. 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实施普遍的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所有社会成员,不论是城镇公民还是农村公民都适用统一的、平等的法律制度。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贫困,现实中的贫困状况呼唤普遍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建立普遍的社会救助,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之前首先要做的。实施普遍社会救助要求确定科学的贫困标准。这就涉及贫困线的确定,从世界范围来看,确定贫困线主要有四种方式,即"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法、生活形态法和收入比例法。我们必须从贫困标准和贫困线的概念出发,来研究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计算问题,只有合理的确定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贫困线标准",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社会救助立法。民政部有专家建议用市场菜篮子的方式求出贫困线,用收入平均数求出最低生活保障线占社会平均收入的比例,以便使最低生活保障线随着社会收入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种建议是可以考虑采纳的。按此方法,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多数人的观念确定贫困户所特有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以问卷调查与专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确认贫困户,然后根据贫困户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用"市场菜篮子"的方式计算出贫困户必需的消费内容和消费金额,确定出贫困户平均消费水平,这就可以看作是该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实践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定期向全社会公布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使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公民都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二是民政部门紧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对申请者进行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核实情况,做出是否批准救助申请的报告,一经批准,即依法按期发付社会救济金。实施普遍社会救助要求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注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考虑到农村建立系统的社会救助制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农村社会救助要本着分头实施、标准有别、注重政策之间的兼容性的原则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对接和统一。需要强调各级政府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的责任,需要突破农民有土地提供保障的错误观念,需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实上,由于农业比较收益的持续下降、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市场化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土地和家庭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已经明显衰减,为农村贫困居民提供制度化的社会救助已经迫在眉睫。而一些地区的试点表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完全可行的,在财政上也不会增加过大的压力;当务之急是总结经验,广泛推行。
  3.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筹资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救助资金。目前社会救助制度之所以在实施中面临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救助资金紧张造成的。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筹资体系,确保救助资金的供需能够基本平衡,是关系到该项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应有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时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首先,要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中央一省一市一区(乡)四级合理分担救助经费的筹资体制。建立健全中央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一省一市一区(乡)四级筹资体制。并且在综合考虑地区间救助对象多寡和财政状况好坏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来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筹资比例。其次,要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吸纳社会救助资金。除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唱主角外,也要充分发挥各级群众团体(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各种民间组织(行会、商会、协会)及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协会、中华慈善总会)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活动募集资金和物资,以缓解各级政府的压力。
  4.重视受救助者的能力建设。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或"制造"一个最低收入阶层,而是要使受助者借助外力摆脱贫困。为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救助理念,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救助,变单纯现金救助为综合性服务提供,变对象化救助为参与式救助,变救助赤贫为促进资产积累,最终增进受助者自我摆脱贫困的能力。具体到实践中主要体现在:首先,不能把救助工作理解为简单的提供现金或物质支持,而是要适当丰富救助项目,尤其是拓展有助于受助者社会参与和社会竞争能力提高的服务项目,加强对受助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引导其就业与再就业。其次,要改變救助工作者对于受助者的对象化态度,加强施助者与受助者的互动,促进受助者的社会参与;要允许受助者在一定范围内积累资产,不能简单的把赤贫作为接受救助的前提,不能使受助者因为面临100%的收入税而失去增加收入的动机。这样有利于克服受助者被动的受助心理,能够充分调动受助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己所能尽早的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郭世征,钟仁耀.社会保障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必扬,严翅君.现代社会保障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3]郑成功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作云,陆燕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陆学艺.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农明科,男,壮族,现在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人事处工作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休闲作为余暇时间里富有乐趣、刺激和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追逐的一种社会时尚,并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中国体育休闲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国;体育休闲;影响因素    体育休闲近几年获得很大发展,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自身限制、伙伴限制、结构限制等休闲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却制约和影响着中国体育休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国体育
期刊
【摘要】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的最重要部分,本文探讨当前制约技能训练的问题及克服对策  【关键词】技能训练;存在问题;克服对策;创新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从实践中来,理论在实践中升华,职业教育更应如此。当前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关键有两条:第一是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是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职业院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受到威胁。在对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本文就如何构建满足生态学和美学原则,环境质量高的居住小区园林植物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等方面的基本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绿化;基本理念    21世纪是生态环境文明的世纪。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生
期刊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正处于多种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并存的改革年代,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既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又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教育等教育观念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逐渐形成,人们对高校体育有了新的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全面。  【关键词】健身意识;体育教学;改革    人的健身意识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行为,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的形成状况。高校体育是培养
期刊
【摘要】大学生放弃公寓而去校外居住的现象日益普遍,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给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探讨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分析了校外租房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校外租房;对策     当校园广告栏贴满校外租房广告时,当越来越多的小"夫妻"手牵手出现在菜市场时,大学生校外租房已经不是个别学生的私事,而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然2007年7
期刊
【摘要】在阐述了电价概念基础上,分析我国电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价;问题    1电力市场中的电价    电价形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电价作为电能商品的货币表现,应该说,电价的形成贯穿于电力系统的始终,因此,广义的电价形成包括以下过程:①电力需求的中长期预测②电源规划⑧电网规划④投资与融资计划⑤用户用电负荷分析⑥电价计算与设计。狭义的电价形成仅包括电价计算与设计,其形
期刊
【摘要】新课改"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贯彻进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五路探讨法";研究性学习  
期刊
【摘要】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问题的来龙去脉、关系与发展以及对译学理论的影响作全面的阐述。并对此进行尝试性归纳总结,试图由分析归化异化的关系和发展来窥探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发展趋势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历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翻译应该以源语为目标,有人则认为翻译应该以目的语为侧重点。从当今世界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在不断变革,语言和文化也都在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阅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旨在了解目前大连市部分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推进武术在中学的普及和推广;研究表明:目前武术教学在大连市部分中学开展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中学没有开展武术教学或很少开展,开展武术教学的中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大连市;中学;武术教学    1.前言    武术是我国独具民
期刊
【摘要】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重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语词汇一直是教学中一个难题,本文从认知识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思路,阐述从基本词汇范畴,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揭示在认知语言学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能给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基本词汇范畴;原型理论;隐喻理论    进入21 世纪以来,提高英语词汇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