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之随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康婧(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
  生与死,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两件事。人,哪一个不是由生到死。可是我之前并没有觉得这是个让人花时间思考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人总是求生的,有谁会甘愿求死。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什么样的困难,人都应该好好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事情。但是直到最近,我自己为人母后,突然意识到我的父母渐渐在老去,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为何会这样?因为我觉得,也许许多人也是这么觉得,“死”,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其实,“死”从来未远离我的身边,只是我一直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它。可能是因为我还年轻,离这个字还很远;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害怕而不愿去想。
  忽然记起在我上小学的某一天夜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躺在床上突发奇想:要是人死了会怎样?是不是就想晚上屋子熄了灯睡觉是那样黑?是不适合闭上眼一样看不到任何东西,即使是睁着眼也一样无异?说来好笑,自己当时不知道为何会想到这些。结果则是结果则是一个十岁女童因太过恐惧而躲如父母怀中直至安眠。从此之后我便在没有想过这件事。现在仔细想想,也许自己当初太过早熟,让自己沉入思考海洋,却忘记了自己的智慧不足,不可能将这个令多少名家大师头痛的问题琢磨出一个头绪。不过,正因为这次的思考,让我不愿再去触及“死”这个东西。我产生了怕的感觉,我怕自己沉入那漫天的黑暗之中,再也无法重见天日了。
  或许是种巧合吧,这件事过了一年多之后,十一岁的我就亲眼目睹了死亡。我是我第一次真正经历亲人的离去,而且是自己一直照顾的老人,仅仅分别两天未见,再次见面却已天人永隔。老人就是妈妈的奶奶——我的姥姥(在老家,只要是比自己大出两辈的人,无论男女,都要叫此称谓)。姥姥患上了淋巴癌,从确诊到离世仅仅六个月。这六个月,姥姥住在我家养病,让我经历了她人生的最后阶段,也让我面对了一个人由生到死的真实过程。或许姥姥舍不得让我亲眼见她离开人世的场面,也或许不忍让妈妈也经历那痛苦的时刻,所以她选择在我们都不在场的时候离开。直到我见到她的遗容时,我的心反而由悲戚中升起了一种平静之感。当时的我一滴泪也未流出眼眶,妈妈问我,我答说我哭不出来。现在想想,可能自己觉得姥姥受的苦已经不少了,也许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好的解脱吧,我为她感到了一丝欣慰。那次之后,我忽然觉得“死”并不是那么可怕了。因为我觉得,人之死既然令人觉得可怕,但又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候“死”也或许是种欣慰,那么对于“死”的担心是不是就可以扔掉了呢?
  其实在我经历的那六个月里,我也体会到了“生”带给我的一些感受。姥姥的一辈子在那六个月里浓缩成了她对我诉说的一个个故事,以及我自己的亲眼所见,让我总结出了一个事实:姥姥的这一生有得有乐,充实且没有后悔,她做了一切她想做的事,没有遗憾。而妈妈在姥姥过世后说的一番话,亦让我感受颇多。妈妈说,她对老人尽孝不会等到老人入土后,年年去坟上烧纸尽孝,而是在老人生前尽其所能,让老人满足她的愿望,让其踏踏实实的离去,不留一丝遗憾。这些事令我心潮涌动。“生”对我来说应该就是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妄自菲薄,不留给自己一丝遗憾。而最重要的就是要珍惜“生”,勿轻言“死”。
  虽然人人都会走到“死”这一终点上,但是若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绝对要不得的。不可否认,天灾会夺人性命,我们不可逆转;但许多事故多为人祸所致,而人祸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除去这些及因病或因年龄过大走到终点的,无论是何问题缠身,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要不得的。我总是觉得,这样的人真的很傻,难道他们不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前方朝阳,死了则只剩满目黑暗及家人悲痛之泪,而问题却仍在那里未曾消减一分一毫。我有时真想问问那些人,你可会后悔?不过没有回答会到我的耳中,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在我看来,过好自己“生”的每一天,珍惜它,充实它,享受它,这样无论“死”在哪一天来接我,我都不会觉得怕了,因为我过得很好。当然了,如果能平安到老,没有天灾人祸让我提前走到终点,那就更好了。谁不怕“死”,但是只要看透它所具有的必定性质,那么就在它到来之前,让自己的“生”充满光彩。永远不要轻易放弃“生”,它所带给人的东西会让人更能了解“死”之意义。“生”与“死”就和“光”与“暗”般如影随形,互相依托。只要我过好“生”就如同让“光”保持明亮耀眼,当“死”带来“暗”时,我会迎上前去,欣然接受。因为我已经经历了那“生”的光亮,是时候去体会“死”的黑暗了。纵使仍有不舍,但我“生”的光亮不会被这即将到来的“死”之黑暗完全淹没至毫无点点亮,它会留在怀念我的人心中。
  很喜欢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都走在长长的路上。路有无数的分支岔道,亦充满了无数的未知。说不上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哪一时哪一分哪一秒,和我们同行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都会走上另一条路,离开我们熟识的一切。当这件事发生时,可能他人已做好准备,也可能没有,但都不会妨碍我们去看另一条路的风景。我们或许会独自旅行一段时间,因为之前走的那条路是那样充实热闹,是时候自己平静地四处走走了。但我们不会永远这样,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和他們重逢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总有和他们重逢的一天。(选自海蓝《最佳女配角》)
其他文献
工作仅两年,我就厌倦了教学。百无聊赖之中,我来到驻马店教育学院进修。  学院规模不大,无法容纳太多的学生,只好在外面租了一幢楼,把我们五个班的新生安置在那里。在这里上课的老师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开学后一个月,学院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不爱张扬的我竟然获得第一名。比赛结束时,一位剪着短发的评委老师向我走来。她微笑着对我说:“世奎,你讲的真是太好了,能让我看看你的演讲稿吗?”
期刊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温暖了整个身子;当清风洗刷了前日疲惫的身躯;当悦耳的鸟啼唤起了心中的理想,顿时感觉我又重生了。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开始惧怕死亡了。24岁在别人眼中正是风华正茂,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不知何畏勇敢拼搏的年纪,但是我却开始惧怕死亡。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可能是从华山登顶差点失足掉落开始,也或者是弟弟突然疾病去世,更甚是西藏了无人烟的悬崖峭壁间……一点点的积攒,让我更加珍惜生命。
期刊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长期IR和高胰岛素血症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状态,如肥
十多年前就认识褚嘉骅,看到过他的文字,觉得这位军旅电视工作者文笔不俗。后来他从云南武警总队调到武警总部政治部,还是干电视这一行。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采用土柱试验通过不同层次施磷模拟土壤磷空间分布不均,并在土柱中种植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在无干旱胁迫条件下,土壤磷空间分布均匀与否对两种磷效率品种小麦
我国不少小型矿山的小规格竖井,采用局部混凝土支护,大部分为光井壁无支护。由于开凿时凹凸不平,加之开采年久,地压变化,裂隙、层理发育及含水层、地表河流等影响,致使地表
一入宏村,便可见一湖灵翠,半角荷花,拱桥凌在水面上,柳树迎着荷风临水自照,一幅水墨画便铺展开来了一角。村中有黛瓦白墙,飞檐勾错,石板蜿蜒上是历史沉淀下的沉郁色泽。宅前石阶还有当年的模样,入门里两侧的过厢廊阁,正对的厅堂,古朴的木窗阁楼上雕着老去的故事,栩栩如生,灵气与厚重所并存。  当年的悲欢离合凝在了流年偷换的深宅里,大户人家的几百年浮浮沉沉繁华败落都归结于了平凡,逐渐融入商业化的潮流,但有宏村
期刊
1993~199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是由隐性单核基因控制的自然突变体,诱导转色的重要外因是一定的低温和短日照。在叶色由绿转黄变白的过程中,体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及植
华冰刚调入海天市的这段日子,恰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总也觉得眼睛不够用,瞧啥啥新鲜,看啥啥新奇。一有空暇,就喜欢在马路旁走走、公园里逛逛、大海边遛遛。  看天,蓝蓝的,那种白云反衬的炫目的蓝;观海,蓝蓝的,那种遥无际涯的幽深的蓝!再瞧瞧城市的四面八方大街小巷,无论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之间,还是车水马龙的街边路旁,抑或保护完好的矮山群峦,更别说星罗棋布的大小公园……总之,除一切建筑物与大路小径之外的所
期刊
小麦缺氮影响到叶片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根系活力也较早的进入衰退阶段,且质量水平低下。缺氮程度越深,恶化越深。这种发生在小麦开花后的生理功能早衰,可明显影响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