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的免疫疗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液及细胞免疫对控制人体恶性黑素瘤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希望通过调节免疫机制达到治疗甚至预防目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卡介苗、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抗恶性黑素瘤的作用机制、疗效及毒副作用。认为免疫治疗最适宜用于Ⅰ期、Ⅱ期(肿瘤组织已被切除)恶性黑素瘤,对已发生转移的Ⅲ期恶性黑素瘤,被动使用效应因子(抗体、免疫细胞)有效。

其他文献
萘啶酸是众所周知的光敏剂,一些研究提示与其结构相关的第二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亦具有光毒性。本文报告在体外以及临床双盲,对照试验检测诺氟沙星(NF)光敏性的结果。
期刊
D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糖体DNA(rDNA)位点内限制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分析(RFLP)是遗传学分析的新方法,作者将这两种方法用于隐球菌rDNA的分析.受试菌种含新生隐球菌(19株)、浅白隐球菌(5株)、指甲隐球菌(2株)、罗伦隐球菌(4株)、黑隐球菌(1株)、白念珠菌(2株).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氨苄青霉素/舒巴坦(sulbactam)加丙磺舒与头孢三嗪治疗无合并症淋病的疗效.参加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有与培养证实了淋球菌感染的性伴接触史、淋球菌培养阳性且未经治疗,或有症状和体征(如尿痛、宫颈炎、尿道分泌物、痛经),男性经革兰染色检查符合无合并症淋病.
期刊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CN)是罕见的血液病,以中性粒细胞周期性减少、复发性口疮,发热、不适、皮肤感染为特征,周期一般为21天左右,阿弗他口炎是该病的重要表现,以前很少引起皮肤科医生的注意.患者,男,44岁,复发性口疮,吞咽痛,不适,发热和头痛数年.体检发现咽部轻度充血,颊粘膜和咽部有小溃疡,轻度淋巴结肿大,在手、脚的摩擦部位或轻微外伤处出现化脓性黄色结痂的伤口,体温40.5℃.
期刊
体外光化疗法是治疗系统性播散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一种新疗法.Edelson等曾报告37例泛发型CTCL患者中,有27例对本疗法有效.本文报告7例CTCL患者用体外光化学疗法治疗的临床及免疫学资料.7例患者中完成治疗者6例,包括男5例,女1例,年龄35~71岁,其中2例为有粘蛋白变性的肿瘤期MF,2例为斑块期,另2例为红皮病型.
儿童时期扁平苔藓较罕见,仅占20岁以下所有病例的2~3%,在扁平苔藓中甲异常占1~10%,但儿童患者甲受累的发病率尚无报道。报告一例患儿,男,11岁,因所有指甲和多数趾甲出现营养不良2个月,于1990年首次就诊。体检:甲板出现纵嵴并变薄、甲剥离及末梢部分裂。无皮肤病家族史及个人史。
期刊
已知直接免疫荧光(DIF)试验是确诊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最可靠的试验.BP抗原的表达因不同皮肤的部位而改变.为对BP进行DIF试验确定最适的活检部位置,作者研究了治疗前后BP中免疫反应物沉积的分布状况.治疗前组包括10例BP患者,治疗后组为22例BP患者.两组患者均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学标准确诊.治疗前组每例患者从5个部位(下唇粘膜、皮损周围、前臂和大腿屈侧、下背部)在局麻下环钻4mm
阐述了P物质在皮肤病病理机理中的作用及辣椒素的药理作用.辣椒素可抑制P物质的合成,从而阻止感觉神经对疼痛和瘙痒的传导,故对神经痛和瘙痒有治疗作用.临床试用于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及糖尿病性神经病疼痛有良好效果,并可用于一些瘙痒性皮肤病.对银屑病,经少量试验治疗证明有效,有希望成为该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期刊
文献报道银屑病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发生皮肤癌,可能与应用砷制剂、焦油、萘烷、紫外线照射及内服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细胞毒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皮肤癌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本文复习了最近关于由细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情况,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及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