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实施主体性教学。即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于是就精心地创设教学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于是就潜心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我发现自读课不应该与教读课一样上,应该教出自读课的风格,让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进来,于是就精心地钻研自读课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自教法、课本剧法等等。
在我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就充分展示了“自读”的魅力。在课堂上,学生自读批注课文启示;讨论交流鲜活思想;质疑提问主动探究、互帮互学。又如:教《外国诗两首》时,我分别请了两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课前两位小老师主动查找资料,积极备课;认真上课,受到同学们的称赞,这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充满生气的活跃气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再如:上《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白毛女》等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的内容,这样更直观、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一堂课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首先,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我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能言善辩。如:每天介绍一则名言警句;课前三分钟信息交流;新闻点评等,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让学生脑子动起来。我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当我和学生讨论问题时,我这样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更新的观点?”当学生回答后,不管是对是错,都首先肯定他有勇气,敢于当众回答问题,并示意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总之,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个民主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让他们去自主探究。
再次,让学生双手动起来。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动手上网查阅资料、下载图片;动脑动手写出探究报告。这样,学生们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头脑,扩大他们的视野,搜集好作文的材料,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作业的布置也处处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寒暑假学生的语文作业为办一份手抄报,学生为此查找资料,确定主题,拟订报名,设计版面,安排插图,编辑内容等,全方位参与,乐此不疲。这样的作业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有收获感和成功感的。又如:在寒暑假阅读中外名著。初一时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冰心的《繁星》、《春水》、鲁迅的《朝花夕拾》、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初二时读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初三时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选集》等。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提高了他们鉴赏中外文学名著的水平。这样,课外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以往封闭沉闷的课堂,学生的创造力就会提升。在此基础上,还专门为他们安排一节课作阅读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表演或朗诵或辩论或办专题小报,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在交流中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这种课既是阅读汇报交流,又是学、用、练、创相结合的语文实践课,更是一种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施发现学习与语文互动探讨学习的研究以来,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大力推动了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研究这块园地中,有丰富的信息,互动的学习,开放的环境,让语文教学思想飞扬,充满活力与朝气;在语文教学中个性飞扬,感受幸福与快乐!
在我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就充分展示了“自读”的魅力。在课堂上,学生自读批注课文启示;讨论交流鲜活思想;质疑提问主动探究、互帮互学。又如:教《外国诗两首》时,我分别请了两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课前两位小老师主动查找资料,积极备课;认真上课,受到同学们的称赞,这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充满生气的活跃气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再如:上《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白毛女》等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的内容,这样更直观、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一堂课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首先,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我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能言善辩。如:每天介绍一则名言警句;课前三分钟信息交流;新闻点评等,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让学生脑子动起来。我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当我和学生讨论问题时,我这样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更新的观点?”当学生回答后,不管是对是错,都首先肯定他有勇气,敢于当众回答问题,并示意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总之,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个民主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让他们去自主探究。
再次,让学生双手动起来。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动手上网查阅资料、下载图片;动脑动手写出探究报告。这样,学生们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头脑,扩大他们的视野,搜集好作文的材料,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作业的布置也处处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寒暑假学生的语文作业为办一份手抄报,学生为此查找资料,确定主题,拟订报名,设计版面,安排插图,编辑内容等,全方位参与,乐此不疲。这样的作业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有收获感和成功感的。又如:在寒暑假阅读中外名著。初一时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冰心的《繁星》、《春水》、鲁迅的《朝花夕拾》、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初二时读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初三时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选集》等。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提高了他们鉴赏中外文学名著的水平。这样,课外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以往封闭沉闷的课堂,学生的创造力就会提升。在此基础上,还专门为他们安排一节课作阅读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表演或朗诵或辩论或办专题小报,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在交流中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这种课既是阅读汇报交流,又是学、用、练、创相结合的语文实践课,更是一种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施发现学习与语文互动探讨学习的研究以来,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大力推动了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研究这块园地中,有丰富的信息,互动的学习,开放的环境,让语文教学思想飞扬,充满活力与朝气;在语文教学中个性飞扬,感受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