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向我们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方向,且小说、散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地方特色、名家名作是高考试题选文的重要方向。从层级上看侧重考查“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三个能力层级。考查的考
期刊
教师既要当学生们的良师,更要做他们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新时期高素质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就如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谈几点看法。    一、师爱,架设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    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桥梁和保证。《学记》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在教育成功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教师无私的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才会有一条心灵的通道。有这么一个学生,
期刊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提出的。是说各种意识之间出现的同意或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在语文教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为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
期刊
在课堂讨论中,激烈的争论往往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表明学生语言活动的充分参与,以及强烈的积极的情绪反应,所以应该把争论看作是好的现象。有时候,教师还应积极引导争论的出现,因为争论有助于学习的深化,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讨论中,如果出现了尖锐的争执和观点对立,教师万不可强行控制,亦不可任其自然,可考虑采用“分栏列举法”和“转换角色法”来进行恰
期刊
从封建私塾中的讲经、读史、吟诗、属对到现代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漫长历程。面对现代波涛汹涌的信息社会,语文课上以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信息传输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进了宁静的语文课堂。它融声、像、动画于一体,艺术地再现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繁复为简明
期刊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都作了重大的修订,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多元的,但毫无疑问,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其核心任务,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其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应是语文课的根本。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不少语文教
期刊
今年10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被学校派到郴州市第六中学参加了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10年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其间,听了人教版的八堂课。郴州市桂阳县蔡伦中学肖群丽老师上的《成长的烦恼》(口语与表达)获得了一等奖,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的
期刊
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阅读与写作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确,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检测。阅读与写作互相影响,因而语文写作教学只有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才更有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
期刊
议论是人们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活动,人不分男女,地不分南北,议论时时有,处处在。它要求直白,鲜明、有力,唯其如此,方显议论价值。作为学生,当然要学会议论,学会写议论文。学写议论文,不仅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有利于提高认识与分析能力。但在学生习作中,议论文写作常见的毛病有:叙事过多,说理不足,角度单一。  一、叙事过多。该错误表现在对论据的叙述上,过详过多,只要与该论据有关的环节且为他所知,就一
期刊
一提起读后感,很多同学觉得那很幼稚,平时练习偶而为之还行,高考考场上用,未免太过小儿科。但对于那些时间紧迫又急于见效的同学来说,突破读后感不失为争取高考得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无论高考、中考、还是什么层次的语文考试,作文都是分值最高、也是得失分的分差最大的题目,写的好与不好事关学生的命运或者说是身家性命,对于如何写好高考的那篇性命攸关的作文,令很多的学生乃至家长煞费苦心,竞相谋寻“灵丹妙药”,以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