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考点,避免缺点,把握复习重难点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向我们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方向,且小说、散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地方特色、名家名作是高考试题选文的重要方向。从层级上看侧重考查“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三个能力层级。考查的考点有: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轻视文本阅读
  
  做阅读题,首先得读懂文意,但不少考生对文本只是稍作阅读,还没真正读懂,便草草急着去做题。读懂文本,才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某种情感的流露,反映了作者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每篇文本都有一个中心,写作时作者要把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地表述。文本中的一个段落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此类文本中常有一些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段,这些文段往往能够直接或含蓄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时有时常常被学生忽视。有学生虽然注意了这些文段但没注意文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文章或段落开头一般是引起下文、提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作用;文章或段落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作用;文章或段落结尾一般是总结上文、点明文章中心、照应开头、升华主题等作用。所以,做题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文本,找出并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文段和句子。
  
  二、忽视题目要求
  
  读懂题目才能正确解答题目,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但不少同学总觉得语文题目都和平时训练的差不多,不需要多加理解。实际上,这只是个人的表面感觉而已,有时还真没有理解题意。因为每一道题目,题干或多或少都给我们一些提示,提示我们该答什么、不该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题干给我们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要求。如果忽略了这些,解答题目时可能就会劳而无功。
  
  三、漏掉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既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也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做题时要多加注意,不可漏掉。比如解答“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这类题目。许多考生以为解答这类试题只要答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再随便说一说就可以了。由于忽略了应有的内容要点的回答,结果不是答非所问,就是遗漏要点。解答这类题,考生应该有答题内容的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要说清运用了那一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考纲》关于此类文本的8个考点要求,分析透近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做好以下备考工作。
  (1)立足于“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所以,理解能力的考查也必然成为高考阅读命题的根本立足点。当然,近年高考阅读考查的理解能力,难度在逐渐加大,“深度理解”正在快速渗透。近年高考既有侧重于单一能力的考查,也有将“理解”能力跟其他能力整合起来进行考查,后者似乎渐成趋势,倍受出题人青睐,理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题目考查的是分析、概括、鉴赏、探究的能力,表面看来并不是“理解”,但实际上完成考题解答的前提和基础却还是“隐性”的理解能力,因此离开了“理解”,根本无法阅读。
  (2)重点于“分析”。“分析”是对理解的深化,如果说“理解”是基点,那么“分析”就是重点。纵观近年高考关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分析综合能力一直是命题的重中之重,不仅考查频率高,而且所占分值大,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活动只有有了“分析(综合)”这一环节,才能使得“理解”进一步深化,也才能“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达成。
  (3)着眼于“鉴评”。具有审美价值是“文学类文本”的最大特征。阅读此类文本,最终目的是审美感悟。“鉴赏评价”重在品味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其难度要比“理解”和“分析”大。“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设题角度有很多,可以鉴赏“艺术方法(作用)”的运用,可以领悟“艺术意蕴和内涵,”可以品味“艺术表达效果”,可以赏析“艺术形象或意境”,可以探讨“艺术个性或特点”,可以评价“作者思想情感”。无论考哪一方面,“鉴赏评价”的重点都不能离开文本的艺术性或思想性。
  (4)创新于“探究”。《考纲》为我们明确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要求考生能够发掘、探讨和解读作品。不管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文人精神,还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或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都必须以阅读文本为依据。高考命题的创新“探究”考查,应该会成为今后此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加上所占分值往往比较大,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探究题的答题模式类似论文的写作,可以算是“小论文”,按“提出观点——论据采集——精确分析”的思路进行,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准角度,切准层面,准确表达。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用,但教无定模,贵在得法。笔者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教学为例,谈谈此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由“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和“历史画外音”三个板块组成,教者根据文本呈现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板块“遭遇战争”的两篇小说都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之手,在叙述与描
期刊
高考文言翻译,全国卷赋分10分,考生均分每年多在4分左右,得分率较低。其原因除基础不够扎实外,就是对阅读原文与答题的关系处理不好。因此,要在文言翻译方面获得高分,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熟悉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考查的材料虽在课外,但其相关知识点却在课内。尤其是对实词、虚词及句式的考查更是与课文密切相关。有的考题则是直地接从课文中选出,义项也与课本相同,如2009年全国卷“会兴辽东
期刊
古称别称,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名称和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涉及地名古别称最多的莫过于《〈指南录〉后序》,现在我们就按文天祥当时的北行路线和脱险行程逐一对号,适当拓展。  文天祥出使元营,在“战、守、迁皆不及施”之时,加上“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因此到北关后不久就被软禁“不得还”。北关,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北门;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
期刊
复习对于学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复习可以防止遗忘,巩固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对人的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了“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关系:保持与遗忘是时间函数,保持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记忆的短时间里特别迅速,即遗忘会较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稳定下来,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不仅告诉了我们学习必须复习,而且复习又应当是及时的。否则等到全忘了再去复习则又回到了重新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改变着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推动着语文教师重新面对、思考和探研语文教学。在目前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下,我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学还要做到“五字”:精、新、活、真、实。    一、语文教学要“精”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给予教师广阔自由的教学空间,确确实实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怎样才能将教学效果与“自由”
期刊
陶渊明在几度出入官场后终于觉悟,彻底放弃牢笼,奔向自由。并唱出一首难得的千古绝唱的自由主义颂歌——《归去来兮辞》。以前我们评论《归去来兮辞》时,多从陶渊明厌恶黑暗政治,逃避社会现实的角度思考,很少从自由主义的角度考虑,留下遗憾。  “心为形役”是全诗的诗眼。这四个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心为形役”是对奴隶地位、奔向自由的原因的精练总结。“形”过去一直解释为身体,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
期刊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从时间上讲,感性是一瞬间,理性是永恒。感性易生易灭,最终归于零;理性在过程中积累,最终达到永恒的境界——令人难忘。从心理上说,感性是冲动,是画面,是美梦;理性是规则,单调乏味,令人厌倦——现实需要。从做事的角度上看,感性愚蠢,理性是高明——一切随缘。从创新的角度上想,感性是永生的火焰,理性是最亮的火心——促进发展。从成功的角度品,感性最终依靠理性来照亮,感性的东西最终归于理
期刊
一、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写好作文的最基本环节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人们认识事物,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都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首先,教师可以从周围的一些偶发事件或人、事、景、物的细微变化中,捕捉时机,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是即兴观
期刊
一、要选择好写作角度    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一方面全面调动感官器官,绘声绘色描感觉。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作细致入微地描写。另一方面是移步换景,行成层次美。运用固定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俯或仰、或由远及近、或由上而下、或由部分到整体,形成变化之美。在这里,《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秀的范文。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
期刊
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又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阅读兴趣,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