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在做自己

来源 :中学生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儿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
  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自己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精神胚胎被压制
  
  孙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儿。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的?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张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所以,父母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父母都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但假若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父母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编辑/付洋
其他文献
看着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忽然就从眼角流了出来。不为什么,只是我知道,我们的所有都结束了……    认识他,是三年前的事情。初三。我是出了名的好学生里的坏学生,整天东游西逛。小陈作为我的死党,每天陪我东游西逛。东游西逛的小陈还有个追随者,就是他。他个子和我似乎差不多,大大的眼睛,细细的脖子,那么瘦。他会用东歪西扭的字写细碎的纸条给我,说他有多喜欢小陈。他也会在课间买大堆的零食给我,求我把他写给小陈的纸
期刊
进入高二已有两个星期了,不长不短,时间就这样溜走了,留下的,只有对高二的渐渐习惯,还有不知不觉之中,将这些习惯化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包括一些人,那些书。说不上该高兴还是难过,我在空间上慢慢地敲击着,第三个星期。真正的高二就要开始了。写完了,再回头去看,然后忧伤的血液里冒着泡泡,肺里开始弥漫着酸酸的味道。注意到时间的孩子是已不再单纯快乐的孩子。  我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不知道自己已有没有资格称自
期刊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青少年教育专家。自2000年6月1日开通孙云晓网站以来(网址:sunyunxiao.youth.cn),孙云晓老师坚持每个月选择一个晚上(19:30—21:00)在网站的聊天室与网友聊天。只要您选择一个昵称,并设置自己的密码,在规定的聊天时间内就可以进入。欢迎大家届时到聊天室里来做客,与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具体聊天时间,请关注孙云晓
期刊
有些人苦恼是因为他没有好朋友,而小金同学的烦恼恰恰来自于他的“好朋友”。  我有一个好朋友,相处八年了,我们在一起互相帮助,犹如亲兄弟一般。可自从进入高中以后,我们之间产生了问题,关系一日不如一日,成了名副其实的死对头。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喜欢在外人面前把我的一些丢面子的事说出来,讽刺我。更可气的是,他还有意地讨好我身边的一些女孩子,以致她们都不愿意和我玩了。现在我越来越害怕,本能的排斥和他在一起
期刊
在你的生命里,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人。  你宁愿听那个人天天骂你,却一句也不回,只是对着他笑。或者是说“还有呢。再说啊”之类的话语,因为你知道在这之后他便会笑起来。  看到他笑,你会觉得,你很幸福。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他想要,只要自己给得起,你就会不顾一切地拿给他。或是当你说完不可以而看到他那张略带忧伤的表情的脸的时候,立马就拿给他用。你也不会叫他还,除了他自己还给你或者这个东西真的对你很重要。 
期刊
爆笑教室,我们的教室。课堂搞笑,笑出班级,笑傲校园!搞笑无罪,青春万岁!本教室正式开放!欢迎光临!!    ——本期爆笑教室主题啥?  ——课堂玩笑。  ——课堂上玩笑你个大脑袋!老师不K爆你!  ——切!上课啦~笑爆你~    NO.1 代数课,于老师想讲个故事缓和紧张气氛:“在遥远的地方~~~~”某兄接道:“有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NO.2 语文讲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某兄
期刊
下一次,当你无法原谅朋友时,不要自责,这是人性。    果壳:  你好!  我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从高二开始,我和同宿舍的一个女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好景不长,我们期末前的一个晚上吵了起来,原因是她不信任我。我对她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可你对我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我们这朋友做不做还有什么意思。她生气地对我说,不做就不做,我们绝交。就这样我们就绝交了。后来,她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主动来找我
期刊
问人们最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你最常得到的答案将会是:“我只要快乐。”既然每个人都要快乐,为什么认为自己快乐的人那么少呢?  快乐并不只是远离沮丧和不幸,更是一种欣喜的感觉,一种对生命的满足与喜悦。它可以跟你有没有钱,做什么工作,或者住在哪里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都有快乐的力量,每个人都会将自己因个人的不幸遭遇或失落而陷入哀伤及失望之中的生活再度调整回舒适的状态中。    快乐的第一个秘密——    
期刊
与果壳一起在故事中寻找生活的智慧    一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
期刊
真正中学生自己的心灵家园  更多精彩话题正在讨论中  欢迎访问本刊友情合作网站  “心海扬帆”:http://www.xhyf.net    话题发起:  ★情感悬崖:  我生日,有个我非常非常讨厌的,甚至看见就跑的男生在我家楼下叫了很久。我犹豫了很久才下去,他送了份礼物给我,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他以前暗示过他喜欢我,可我却觉得他很讨厌。你们说我该不该把礼物退回去?    ★粉色水晶樱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