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怎样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从而彰显其魅力?怎样紧跟时代脉搏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这些已经是从事这一学科的老师要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教学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成效的一把关键的钥匙。
一、开头——引人入胜
做任何事情,开头总是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写文章的构思是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这样。课堂教学中生动、精辟的开头会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一开始就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堂的导入。思想品德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用设问提问导入,也可用概述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等。但要做到富有新意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就得精心设计、认真考虑。如今,网络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代中学生更是新生代的网民。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网都喜欢做些什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哗一下举起手,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都想抢着说。这个导入方式为我这节课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能否引人入胜对整节课的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我对每一节课的导言都要精心设计,用好的开端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说理——节奏鲜明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在课堂中出现单一、枯燥、沉闷的气氛。有的时候虽然备课花了很大功夫,课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感到厌烦、压抑,难免溜号、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在于教师授课还是平铺直叙的“填鸭式”的教学节奏,难免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因此,倘若能注意教学中的节奏性,师生步调一致,节奏协调,密切配合,启迪思维,就会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怎样做才能节奏感强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在上课时切记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波澜起伏、主次分明。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突出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合作?竞争?》时,我引用动物世界中的一段视频,表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竞争。“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通过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探究、提问、启发、分析、讲授,就显得紧凑、集中、富有节奏感。一堂节奏鲜明的课,就像一首美妙的曲子一样使听的人溶入其中,心旷神怡。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
三、例证——生动活泼
学生厌倦政治课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科内容的理论性上,而在于授课的艺术上。如果教师能够用心选用教材以外的“鲜明生动”的感知材料,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到“让生命之花绽放”时,我激情讲述张海迪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引用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深刻感悟“要珍爱生命,生命于人只有一次,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这些例证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注意力异常集中,他们很轻松地就理解掌握了那些抽象的理论。不过在选择例证时不仅要注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口味,还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要使事例与理论有机统一,否则片面追求生动会破坏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
四、提问——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不断探索,积极探究。这对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活动,教学相长是很有帮助的。提问的方式很多,我们要改变低层次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太过陈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索。提问应该问比较高的层次。在上“实现共同富裕”一课时,我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先富起来的人会起到什么作用?先富后富与贫富分化有何区别?等等。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把心里话畅所欲言地讲出来,在比如讲“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在港澳和以后的台湾实行这样的制度,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制度的?”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辩论,俨然“一石激起千重浪”。高层次的提问,诸如“什么道理”、“有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看待的”?这种发散性提问,有助于启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新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教给学生用先得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五、教态——充满情感
相同的教学内容,但教师教态不同,教学效果很可能差之千里。教师的音容、表情、手势等都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我在上“一国两制”一课时,我读余光中的《乡愁》,抑制不住内心那种深切的思乡和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感情,泪水潸然而下。学生看到我的神情,怎能不受感动?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使用自然优美甚至是感人的教态,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有助于情感的升华,有时比单一地使用语言教学效果更好。我在讲“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制造“一中一台”的事件时,愤怒地说“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双手高抬,仿佛真的举着一块石头,猛向脚下砸下去似的,边说“他们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这样的手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又让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史命、誓与一切破坏祖国统一行为做斗争的决心。
当然,表情、手势、音容等教态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它要求教师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进而迸发对教学的无比热情。否则教态必定平淡无华、冷漠呆板,不会有师生间情感上的交融,更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采用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思想品德课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从而彰显其魅力?怎样紧跟时代脉搏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这些已经是从事这一学科的老师要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教学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成效的一把关键的钥匙。
一、开头——引人入胜
做任何事情,开头总是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写文章的构思是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这样。课堂教学中生动、精辟的开头会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一开始就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堂的导入。思想品德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用设问提问导入,也可用概述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等。但要做到富有新意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就得精心设计、认真考虑。如今,网络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代中学生更是新生代的网民。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网都喜欢做些什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哗一下举起手,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都想抢着说。这个导入方式为我这节课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能否引人入胜对整节课的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我对每一节课的导言都要精心设计,用好的开端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说理——节奏鲜明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在课堂中出现单一、枯燥、沉闷的气氛。有的时候虽然备课花了很大功夫,课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感到厌烦、压抑,难免溜号、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在于教师授课还是平铺直叙的“填鸭式”的教学节奏,难免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因此,倘若能注意教学中的节奏性,师生步调一致,节奏协调,密切配合,启迪思维,就会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怎样做才能节奏感强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在上课时切记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波澜起伏、主次分明。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突出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合作?竞争?》时,我引用动物世界中的一段视频,表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竞争。“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通过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探究、提问、启发、分析、讲授,就显得紧凑、集中、富有节奏感。一堂节奏鲜明的课,就像一首美妙的曲子一样使听的人溶入其中,心旷神怡。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
三、例证——生动活泼
学生厌倦政治课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科内容的理论性上,而在于授课的艺术上。如果教师能够用心选用教材以外的“鲜明生动”的感知材料,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到“让生命之花绽放”时,我激情讲述张海迪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引用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深刻感悟“要珍爱生命,生命于人只有一次,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这些例证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注意力异常集中,他们很轻松地就理解掌握了那些抽象的理论。不过在选择例证时不仅要注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口味,还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要使事例与理论有机统一,否则片面追求生动会破坏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
四、提问——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不断探索,积极探究。这对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活动,教学相长是很有帮助的。提问的方式很多,我们要改变低层次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太过陈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索。提问应该问比较高的层次。在上“实现共同富裕”一课时,我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先富起来的人会起到什么作用?先富后富与贫富分化有何区别?等等。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把心里话畅所欲言地讲出来,在比如讲“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在港澳和以后的台湾实行这样的制度,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制度的?”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辩论,俨然“一石激起千重浪”。高层次的提问,诸如“什么道理”、“有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看待的”?这种发散性提问,有助于启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新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教给学生用先得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五、教态——充满情感
相同的教学内容,但教师教态不同,教学效果很可能差之千里。教师的音容、表情、手势等都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我在上“一国两制”一课时,我读余光中的《乡愁》,抑制不住内心那种深切的思乡和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感情,泪水潸然而下。学生看到我的神情,怎能不受感动?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使用自然优美甚至是感人的教态,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有助于情感的升华,有时比单一地使用语言教学效果更好。我在讲“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制造“一中一台”的事件时,愤怒地说“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双手高抬,仿佛真的举着一块石头,猛向脚下砸下去似的,边说“他们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这样的手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又让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史命、誓与一切破坏祖国统一行为做斗争的决心。
当然,表情、手势、音容等教态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它要求教师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进而迸发对教学的无比热情。否则教态必定平淡无华、冷漠呆板,不会有师生间情感上的交融,更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采用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思想品德课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