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绍原是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兴趣浓厚,《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是其研究的代表作。在对发须爪相关迷信做了详细分析之后,江绍原阐述了自己对迷信等民间信仰的见解。同时也认为,与之相对立的科学具有相对性,因此,对待迷信等传统信仰应更理性,重视与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意涵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民间信仰
  很多传统民间信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迷信,常为人们所不屑,而对其进行研究者,江绍原先生可算作是第一人,其著作《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是中国“迷信”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端,通过以《发须爪》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关著作,江绍原对中国“迷信”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了中国学术界对迷信等民间信仰的空前关注。周作人对其研究做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绍原的研究于阐明好些中国礼教之迷信的起源,有益于学术之外,还能给予青年一种重大的暗示,养成明白的头脑,以反抗现代的复古的反动,有更为实际的功用。[1] ”
  一.江绍原与《发须爪》迷信研究
  江绍原先生在16岁去美国求学,三年后因病回国,成为一名北京大学旁听生。1920年江绍原被北京大学选派,再一次到美国学习。1923年江绍原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江绍原将研究重心便开始转移到民俗学上。1927年,江绍原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州中山大学开设了没人敢讲的《迷信研究》课程,1930年秋天又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礼俗迷信研究》。
  《发须爪》一书,是江绍原进行迷信研究的代表作品,通过描写和分析前科学时代的人对发须爪三物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从而揭示前科学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宇宙观。这本共150页的书仍令人折服,在出版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发须爪》的研究对象只是细小的发须爪相关的迷信,全书内容不多,但是整本书分析和考究细致缜密,占较大篇幅的书中注解也颇有趣味,因此让阅者读完之后也觉内容详实,主要内容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部分:发须爪可作为药物治病,从“小儿吻疮”,到很严重的多年吐血;头发会使人生病,如果头发不小心进入了人胃,不仅没办法消化,还会被认为在腹中的头发会变成虫蛇,为人大患;发须爪与人有同感,如果发须爪不幸受到蹂躏、折磨,那么发须爪的主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发须爪可以作为人的替代品;修剪发须爪必须在适宜的时日,要先问人或查书问吉凶;死者的发须爪,必须将其谨慎埋藏。
  二.所谓迷信
  所谓“迷信”,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一部分,离民众的生活很近,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小之事物,“迷信”中还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观、宇宙观,因此对此类民间信仰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前科学时代的人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等观念控制着社会大多数人。以鲁迅先生的两部作品为例:《药》,小茶铺的老板华老栓为了给儿子小栓治病,花了一大笔钱向刽子手购买了人血馒头,原因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社会低层人物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认为人血可以医治重病。故事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华小栓还是死了,人血馒头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祝福》,主人公是在鲁四老爷家做事的祥林嫂,最初祥林嫂死了丈夫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很受欢迎,但祥林嫂被婆家人抓回去,并逼迫其改嫁。当她的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后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事时,待遇却完全不同了,因为有改嫁行为,被视为不贞洁,鲁四老爷家里的正式场合都会避开她,并且祥林嫂还被告知自己死后一个人会被两个丈夫争,于是祥林嫂花掉自己多月的工资,去庙里捐门槛等一系列在现代的我们看起来很荒谬的行为,在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下却是十分有必要的,最终可怜的祥林嫂在一片悲凉中死去。直到故事的最后,这两部作品中的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很愚昧无知的事,而且始终被一种可称之为迷信的民间信仰所控制。迷信就是用这种隐形的、不易被察觉的控制方式,给人们和社会造成影响。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日渐昌明,但依然留存有传统“迷信”思想,有的甚至生命力正旺盛,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甚发达的地区。一位中年妇人眼睛疼,于是剪上一个小纸人,挂到灶头上,第二天就说不疼了;有小孩子出生,产妇坐月子期间吃的鸡蛋留下蛋壳,被婆婆扔到人多的路口,蛋壳被越多的人踩,小孩以后的命运就越好;有小孩子晚上哭闹不停,第二天清晨便有孩子的父亲拿着一张纸贴到路边的电线杆上,纸上用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写着“天黄地绿,小儿夜哭···”;有人结婚,作为亲友得要送礼,决定送四百,左边人说四百的“四”(谐音“死”)不吉利,得送五百,右边人说五百不吉利,结婚送礼得送双数四百;吃饭之前,筷子不能直立插在米饭上,因为其形式如同祭祀上香,这样会被人斥责不吉利……很有意思的一些小事件,人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做法和想法,或许是因为传统民间信仰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被长久流传并留在了现代人们的记忆中。
  这些迷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大概是由于当出现一些自己不能解释的奇闻,如先人托梦、见到鬼火等,于是妄加揣测、加以夸张,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识。其他人怎么会直接相信呢?你不信,可别人相信,受他人强烈影响,也许你也会相信一点;或者,你本来不相信,但如果当你遇到类似情形时,你会怕万一是真的怎么办?于是你干脆还是信了,等等一系列过程下来,这样的事情就真的成为大家共同信服的东西了。
  三.结语
  传统民间信仰中包含的部分内容对社会具有危害性,使民众受控制,做出愚昧举动,因此,人们嗤之为封建落后的“迷信”。江绍原最初研究迷信的目的在于了解迷信真面目,在此基础上破除迷信,迎接科学文化的洗礼。然而,江绍原在迷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迷信的背后,是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支撑,如果将迷信毫不犹豫的破除,那时又该如何填补社会失去迷信之后的“空虚”。此外,江绍原最初对迷信的定义是以科学为参照,但江绍原先生后来意识到了科学也只是相对的概念,也许今天的科学在将来的社会里会被当做与迷信一样的愚昧无知。
  因此,迷信并不单纯只是应被破除的迷信,还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江绍原坚持对“迷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出迷信中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争取找出其中所包含的超越科学的那一缕“真理”,即迷信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M].中华书局,2007.
  [2] 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M].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1.
  [3] 蒋明智.略论江绍原的迷信研究[J].民间文化,2000(11-12).
  [4] 吴银玲.迷信何为?——读江绍原《民俗与迷信》有感[J]. 西北民族研究,2009.3.
  [5]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J].西北民族研究,2009.
  [6] 王文宝.江绍原[J].民俗研究,1990(3).
  [7] 李玮峰.试论江绍原的民俗学研究思想:基于《发须爪》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1).
  [8] 子安余加子.江绍原与Folklore[J].鲁迅研究月刊,2002(8).
  [9] 方继孝.江绍原与周氏兄弟[J]. 鲁迅研究月刊,2002.
  [10] 赵世瑜.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民俗学[J].民俗研究,1998年(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系作者对《中庸》中孤独、天命的解读,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孤独;天命;《中庸》  周国平在《灵魂的在场》中说:“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没细想,会有荒谬之感,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人总以群体方式出现,没了人,还有互联网;暂且把自己算作现代人,这样的生活怎么算也不能归结为孤独。如果有幸到了深夜能细想一下,奔波于各类社交场合,忙碌于交际与娱乐,空闲下来的自己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个人经历简述对其文化心态和审美品味的影响,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面说明张爱玲对文学传统的生命重构以及对文学现代特质的传统转化。  【关键词】:张爱玲;传统;现代;重构;转化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
期刊
【摘要】: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其性格存在着仁善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虚伪的一面。其性格特点既丰富多彩、复杂矛盾。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文本深入分析了刘备的性格特点,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刘备这一人物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认识。  【关键词】:刘备;性格特点;根源  一、引言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
期刊
【摘要】: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就是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歌有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气质,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们独特的诗风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文将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等方面对三曹的诗歌进行比较。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  作为诗坛的领袖,"三曹”的风格各不相同。曹操的诗雄浑壮阔,振奋人心;曹丕的诗细腻柔美,感情丰富;曹植
期刊
【摘要】:后殖民文学作家维·苏·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中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后殖民主义造成的影响,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人人都是伤痕累累。殖民地人民面对无望的境况,狂欢成了他们逃避现实最好的方法,但当狂欢停止时,一切还是毫无出路。国内外学者大都聚焦于其作品的后殖民主义分析,文化身份解读和边缘性主题研究,却忽略了《米格尔街》人物中的狂欢色彩,国内只有一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简单提到了该作品
期刊
【摘要】:批评失语症是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但对批评是否失语学界聚讼纷纭。但批评理论建构的不足和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批评经验的理论建构不足尤为明显。批评长久以来和文学共生共长,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理论潜力和理论增长点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评失语的现状和原因,厘清批评经验的要点及中国经验特点,着重阐述经典化与批评建构的关系,发现批评理论中批评经验建构环节的漏洞。  【关键词】:批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主要以描写战争为主,在英雄人物、事迹塑造的过程中,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从《三国演义》的描写阶段来看,其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黄巾之乱、董卓弄权、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  【关键词】:《三国演义》;民间;价值取向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三国演义》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全书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归
期刊
【摘要】:《木匠与狗》采用的是“故事之中套故事”的叙事结构,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关大爷、钻圈等,他们既叙述故事,又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不少的真实性。为了使故事达到逼真的效果,莫言虚构了钻圈、管大爷等人,于此同时,他们又被虚构出来讲述“木匠与狗”的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反过来赋予他们以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同时,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内容具有传奇色彩,能否引人入胜,看完这篇小说的许多情节
期刊
时光飞逝,一年的支教即将结束。一年的时间好长,我的儿子都可以满地跑了,可以说成句的话了;一年的时间又好短,和孩子们相处的快乐和自信充盈内心,留恋不舍。  这里不是声名远播的名校,这里不是优生云集的城区,这里不是与城区一样的家校沟通。我知道,我所遇到的孩子可能没有城区的优秀,但是正如做母亲一样,正如希拉里.克林顿说的“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我第一次做你
期刊
【摘要】:《武媚娘传奇》这部热播剧在全民追捧的热潮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历史剧的偶像化趋势是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武媚娘传奇》这一热播古装历史剧出发,窥探我国历史剧发展中存在的偶像化趋势这一问题,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并积极探索我国历史剧的良性发展方向。  【关键词】:历史剧;偶像化趋势;良性发展  一、《武媚娘传奇》受欢迎的原因  1、契合当下观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