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我们讲过,在口语交际中要积极主动地与朋友、长辈进行沟通,但我们在沟通中切忌口无遮拦,要么不说,一说就不管对方的感受如何,说上一堆。这样的人际沟通肯定是失败的,容易引起同学、朋友和长辈们的反感,因此我们要学会掌握口语交际中说话的分寸。
一、沉默的分寸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要懂得说不同的话,同样,有些场合,有些话说出来比较好,而有些场合,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在面对别人的诋毁或无理取闹时,我们大可以沉默是金;沉默还是回避自己不愿意谈论的话题的妙方;有时沉默还可以坚定他人的信心,你只需用坚定的目光,就可以打消他人的怀疑与顾虑;我们受到攻击或无聊的纠缠时,只需用无声的沉默就可让对方不攻自破……
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田宁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郑伟却因没尽力而被罚。但郑伟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开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舔屁股,咱没学会!”
田宁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郑伟轻轻一笑,不屑一顾地摇摇头就转身离去,把郑伟晾在一边。郑伟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窘极了,这让他有气无处发,憋得极难受。而众人也对他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郑伟已经无地自容。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处在尴尬的情况下,与其聒噪不休,甚至说错话,让人看笑话,还不如保持沉默,因为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二、说话时机的分寸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應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
因此,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但要认真听,而且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如果有些内容实在听漏了,也切忌中途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不但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而且很可能会干扰对方的思路,忘了后面要说的内容。我们应该等到对方把话说完了,或有个较长停顿时,再向他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这样,既能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也不至于由于你的中途插话而断了思路。
另外,为使谈话变得更愉快,你可以问对方一些你不明白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注意察言观色,有些对方避讳的问题我们就不宜一再追问或提出来。如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如果他只答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什么路几号。另外,别人衣饰的价钱、女孩子的年龄、别人的收入、家世、隐私、伤心往事、短处等等,我们都不可轻率发问,因为这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尴尬或不高兴。
三、说话曲直的分寸
说话的分寸,不但要懂得该不该说,而且还要懂得如何说。有些话,我们应该坦率直接地告诉对方,有些话却只能够委婉、含蓄地暗示对方,很多时候,我们说话还只能点到为止,不宜长篇大论,过多地渲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与说话分寸有关的技巧。
1.投石问路
在某些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见又必须要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都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这样转个弯儿,在表达了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2.实话巧说
很多时候,我们实话实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往往使事情办砸。而实话巧说,通过类比、暗示等方法来让对方明白道理,这样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重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哪。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老马把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要改正,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了起来,既没因直接反对老丁伤和气,维护了和厂长之间的团结,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在是高!
3.缓兵之计
遇到棘手问题,当时立即回绝不好,可以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如:某顾客到商场买收音机,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觉得还是不满意,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对于这个过分要求,售货员没有简单地说“不行!”而是很抱歉地解释说:“真对不起,我们经理宣布过,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商品。这样好了,我明天通知仓库多送些机子来,麻烦你明天再跑一趟,准能选到满意的机子。”这样一说,顾客也不好强求了。
4.顺水推舟
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住机会,机会来了就要顺着杆子往上爬,更要顺水推舟,争取达到说话的效果。老李家的电冰箱已经用了十几年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制冷效果很差。老李的妻子为此和他商量要买一个新的,都因为老李不同意而作罢。一个夏天的中午,妻子对老李说:“今天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雪糕给我拿一只吧。”老李打开冰箱,看了看说:“哎呀,雪糕全化了。”妻子问:“怎么回事?怎么就化了呢?”老李答道:“不知道呀,是不是冰箱门没有关好?”“还不是这个冰箱的制冷效果太差的原因,咱们还是买一个新的吧?”老李的妻子再次提议。老李却支吾着说:“看来还真是不能用了,不过买新的还真需要很大一笔钱呀,我可舍不得。”妻子答道:“买个新冰箱,还省电了呢。”“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老李有些软化了,不再表示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不,老李的妻子抓住了说话的时机,达到了换冰箱的目的。
【练一练】
在不引起同学或朋友反感的前提下,让他摈弃一些坏习惯,或向他表达你的反对意见。
一、沉默的分寸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要懂得说不同的话,同样,有些场合,有些话说出来比较好,而有些场合,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在面对别人的诋毁或无理取闹时,我们大可以沉默是金;沉默还是回避自己不愿意谈论的话题的妙方;有时沉默还可以坚定他人的信心,你只需用坚定的目光,就可以打消他人的怀疑与顾虑;我们受到攻击或无聊的纠缠时,只需用无声的沉默就可让对方不攻自破……
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田宁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郑伟却因没尽力而被罚。但郑伟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开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舔屁股,咱没学会!”
田宁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郑伟轻轻一笑,不屑一顾地摇摇头就转身离去,把郑伟晾在一边。郑伟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窘极了,这让他有气无处发,憋得极难受。而众人也对他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郑伟已经无地自容。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处在尴尬的情况下,与其聒噪不休,甚至说错话,让人看笑话,还不如保持沉默,因为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二、说话时机的分寸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應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
因此,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但要认真听,而且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如果有些内容实在听漏了,也切忌中途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不但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而且很可能会干扰对方的思路,忘了后面要说的内容。我们应该等到对方把话说完了,或有个较长停顿时,再向他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这样,既能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也不至于由于你的中途插话而断了思路。
另外,为使谈话变得更愉快,你可以问对方一些你不明白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注意察言观色,有些对方避讳的问题我们就不宜一再追问或提出来。如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如果他只答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什么路几号。另外,别人衣饰的价钱、女孩子的年龄、别人的收入、家世、隐私、伤心往事、短处等等,我们都不可轻率发问,因为这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尴尬或不高兴。
三、说话曲直的分寸
说话的分寸,不但要懂得该不该说,而且还要懂得如何说。有些话,我们应该坦率直接地告诉对方,有些话却只能够委婉、含蓄地暗示对方,很多时候,我们说话还只能点到为止,不宜长篇大论,过多地渲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与说话分寸有关的技巧。
1.投石问路
在某些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见又必须要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都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这样转个弯儿,在表达了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2.实话巧说
很多时候,我们实话实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往往使事情办砸。而实话巧说,通过类比、暗示等方法来让对方明白道理,这样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重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哪。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老马把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要改正,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了起来,既没因直接反对老丁伤和气,维护了和厂长之间的团结,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在是高!
3.缓兵之计
遇到棘手问题,当时立即回绝不好,可以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如:某顾客到商场买收音机,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觉得还是不满意,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对于这个过分要求,售货员没有简单地说“不行!”而是很抱歉地解释说:“真对不起,我们经理宣布过,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商品。这样好了,我明天通知仓库多送些机子来,麻烦你明天再跑一趟,准能选到满意的机子。”这样一说,顾客也不好强求了。
4.顺水推舟
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住机会,机会来了就要顺着杆子往上爬,更要顺水推舟,争取达到说话的效果。老李家的电冰箱已经用了十几年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制冷效果很差。老李的妻子为此和他商量要买一个新的,都因为老李不同意而作罢。一个夏天的中午,妻子对老李说:“今天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雪糕给我拿一只吧。”老李打开冰箱,看了看说:“哎呀,雪糕全化了。”妻子问:“怎么回事?怎么就化了呢?”老李答道:“不知道呀,是不是冰箱门没有关好?”“还不是这个冰箱的制冷效果太差的原因,咱们还是买一个新的吧?”老李的妻子再次提议。老李却支吾着说:“看来还真是不能用了,不过买新的还真需要很大一笔钱呀,我可舍不得。”妻子答道:“买个新冰箱,还省电了呢。”“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老李有些软化了,不再表示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不,老李的妻子抓住了说话的时机,达到了换冰箱的目的。
【练一练】
在不引起同学或朋友反感的前提下,让他摈弃一些坏习惯,或向他表达你的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