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托情,以虚驭实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城子
  [宋]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属悼亡词。王弗,四川眉山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16岁嫁与19岁的苏轼,夫妻恩爱,红袖添香,琴瑟和鸣。可惜天妒红颜,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卒于京师,归葬苏家四川祖坟。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政见之争,外放密州,一日夜梦亡妻,作此词。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类,其发展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而特殊的。“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唐李延寿《南史》)“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词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词。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词才成为特指悼念亡妻的诗词,从此作为古代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这就决定了其间呈现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阕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一开始直奔主题,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用词简洁、如话家常。十年,对于相爱的夫妻,心手相牵的情人,只不过是白驹过隙,一瞬而已;对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者来说,就是一个漫长的苦旅了,何况他们阴阳相隔,相见无期。生,指作者;死,指亡妻。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点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生死两重天,两个世界。茫,茫然,迷茫,渺茫。茫茫,一无所知,看不清边际,也找不到头绪。“两”字,点明不光是自己思念,妻子也在思念,用在此处,则更让人读来心痛,悲从中来,让读者在不觉中,就走进了词人的精神世界,去体验作者丰富的感情空间。“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发自胸臆,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正是因为难以忘怀,无计消除,不刻意去想,思念的意识却如影随形。“不”字更见想念之深。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对“不思量,自难忘”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弗卒后葬于苏氏四川祖坟,其时苏轼任职密州(今山东诸城),远隔几千里,作者为官身不由己,不能时时去坟前祭奠,诉说心中的酸甜苦辣,内心的悲怆更进一层。联系上句,作者用了“十年”“千里”“生死”这三个词,从时间、空间、阴阳,描述了三个难以逾越的隔离,彻底打碎了相见的现实,为下阕的梦中相会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暌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上阕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料的后果。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分。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了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虽然不到四十岁,已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死者的反映,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分,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分。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下阕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就全词来讲,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有真实感。时间、空间可以阻挡,生死可以阻隔,思念却是挡不住的,梦为思想插上了翅膀。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看,夫人仍旧在窗前对镜理妆,同从前每个快乐的日子一样。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普通却又快乐的日子组成的!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昔日夫妻恩爱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互应“千里孤坟”两句,虽是在梦中,如今得以“还乡”,本该可以尽情地“话凄凉”了,然而,心中的酸甜苦辣、思念、委屈,千言万语一时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任泪水涌流。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好词,讲究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这句是结句,呼應了“千里孤坟”一句,把全词记梦和思妇的主旨贯穿起来,束结极妙。唐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自冢而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本是自己思念亡妻,这儿偏写亡妻在冷月清辉映照下的凄凉处境,清冷的明月,小小的山冈,幽幽的松林,想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把诗的意境提升了。作者在这儿又一次运用了上阕的写作手法,“料得年年”,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由己及人,更衬托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之深、之痛。
  综观全词,诗人用最简洁、最普通的语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不着痕迹。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这一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颇有韵律,更显词意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为一体,既是悼亡,也是伤时,哀思与自叹相融,情真意切,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也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此词。为文造情不易,为情造文尤难。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他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相关链接】
  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
   [清]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请简要谈谈这首悼亡词的特点。
  参考思路
  这首悼亡词没有用妻子逝去后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而以“决绝”来表达深情: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再缘悭”,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也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其他文献
【文题创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每一个家庭里,或许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珍藏,如一幅照片、一张字画、一件工艺品……这丰富多彩的珍品就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珠玉尽在,叫人眼花缭乱;它犹如一台摄像机,记录着生活的五彩缤纷,叫人回味无穷。这些珍品的来历、收藏背后或许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打开它时,你便会泛舟在记忆的湖面上,心中便会涌起无限感动。  请以“我家的一件珍品”为话题,写一篇作
期刊
“捶”“锤”和“棰”    “捶”的意思是用手或木棒敲打。例如“捶了他一拳”“捶衣裳”“妻子在丈夫背上轻轻地捶了几下”等。  “锤”的本义是秤砣,引申指像锤一样的东西。古代的兵器,以及敲击或锻造金属用品的锤子,如“纺锤、流星锤、铜锤、铁锤、汽锤”等。另外,“锤”还可以表示用锤子砸,如“锤打”“千锤百炼”。  “捶打”和“锤打”两个词都有,但意思有区别。“捶打”是用手或木棒敲打,而“锤打”是用锤子砸
期刊
[内容简介]    《壹百度2》以百度公司内部的内宣材料为基础,将百度文化和理念的精髓提炼成简单、通俗的29条法则,这些法则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让我们放开眼界,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壹百度2》在《壹百度》的基础上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入更多发生在百度和其他知名企业的真实故事,以求对“29条”做更丰富的诠释;    二、百度的“29
期刊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汜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是“诗”的音乐化,即所谓“歌咏言”。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诗歌配乐歌唱、声诗并著的局面。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恰逢伶人奏乐演唱。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
期刊
一、写作蛮辛苦的,不是技巧的堆砌    陈平:你是怎么走上写作之路的?  张怡微:谈不上“之路”,中学里也就文科算是比较好的,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陈平:你是怎么喜欢上文学和写作的,因为写作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吗?  张怕微:年轻女孩都差不多吧,看书看电影听歌,然后写写随笔。没有太多思考,每天天马行空。不过后来渐渐开始做些功课,看了些书,我倒是看了五六年《收获》杂志。  陈平:就这样很自然地喜欢上文学
期刊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有了“巧”,就定能成为好书吗?也未然。  古代有一种“回文体”,无论顺读、倒读、左右横读,都能顺应成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晋代女子苏惠织在锦帛上的《回文璇玑图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诵读,可演变出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这种设计,可谓“巧”矣,但毕竟是文字游戏,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某些古典戏曲中,大凡写到才子走投无路、落难异乡之时,常常会有一个彩球突然从高台上抛
期刊
【经典简介】  查尔斯·弗雷泽的《十三月》讲述了一个人不寻常的一生,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一个名叫威尔·库珀的孤儿在12岁时带着一匹马、一把钥匙、一张地图,踏上了穿越荒野前往切诺基国边境的旅程。那里在地图上只是一片空白。威尔是包身工,替人经营一家偏远的印第安商栈。他孤身一人管理着商栈,和熊产生了父子之情。熊是印第安酋长,他和他的族人收留了威尔,这种不寻常的关系最终塑造了威尔的性格。而克莱尔的爱,
期刊
春朝,幼苗破土,疯狂地长高再长高,那是小苗的梦在舞;夏晨,碧水涟涟,彩花轻颤,那是风儿的心在舞;秋日,黄叶纷飞,流连复流连,那是叶在用生命起舞;冬夜,雪花飘飘,盘旋再盘旋,那是白雪在用灵魂起舞。  高三就是如斯之舞,戴着镣铐的希望之舞。走出了高一的漫不经心,褪去了高二的心浮气躁,我们点燃梦想的烛,擦亮希望的灯,在这光与影奏出的旋律中从容起步。  18岁,不再抱怨镣铐的沉重。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叮咛,
期刊
[作者简介]    乌文·阿克潘(Uwem Akpan),出生于尼日利亚。2003年被任命为耶稣会神父,开始利用夜间写作,三年后于密歇根大学取得“创作”硕士学位。2007年任教于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学院。他走遍半个地球,人生经历多姿多彩。《就说你和他们一样》是作者第一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即轰动全球,获奖无数。    [经典简介]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是一个卢旺达小女孩的自述,故事背景是1994年卢
期刊
家,是一个有趣的汉字。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家”为基本单位的人本国家,每个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