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是当前教育事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增强学习成效。本文以因材施教的含义作为切入点,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因材施教;大学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手段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被孔子所提出,后因王守仁、陶行知的推崇在教育领域中被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大学体育教学。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即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环节按照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比如个性特点、兴趣喜好、学习能力、智力发展等方面,制定阶层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正是因为学生存在差异,所以其发展速度、学习效果也大不相同,对此,教师应当提高重视,并对不同学生施展最合适有效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因材施教概述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育中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其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宋朝朱熹在注解《论语》时写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说明孔子对自己门下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都熟记于心,并根据此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后将这些学生培育成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也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导。体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进度、广度以及深度予以严格控制,使其与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完全相符,并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予以全面考虑,从而使所有学生的优势、长处得到发挥[1]。作为高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由此可见,每个阶段教学都适合应用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充分说明个体之间确实存在不同,因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属于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选取的教学方法与此相悖,势必会对教学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对学生学习成效带来阻碍。而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则可以有效弥补该不足,并对学生个体差异表示尊重与认同,促使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主要是教育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基础进行针对化教学,从而达成扬长避短的目标。该教育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喜好。由此促使学生自觉参加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学。
(三)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而过去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却未曾重视个性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修养都无法满足标准要求。但是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开展的体育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法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时,选取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育手段最普遍的应用形式之一。详细而言,利用分层教学能够使体育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运动技能、身体潜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并在这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之后按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育。
比如:大学体育教师在铅球运动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予以分层教学。拥有强健体魄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直接用5kg重的铅球予以投掷练习;而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使用重量较轻的铅球予以训练,例如3kg。再比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也能够按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身体素质强弱进行分层教学,使身体素质接近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训练,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主动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结对教学法
该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中的有力手段,其强调通过学生集体荣誉感、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化教学活动[2]。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班级所有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予以充分了解,并选择一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备用教师”,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这既能够和同学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又能够再次巩固新知,同时也可以使体育能力薄弱的学生勇敢参加体育活动。另外,这种教学方式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使他们共同进步。
比如:在大学开展篮球运动教学时,往往是身高较高的同学占优势,身形矮小的学生或者是抵制篮球、或者是没有信心参加篮球运动,导致在学习训练中缺乏代入感。而结对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能够使篮球技能优异的学生鼓励带动自卑的学生一起参与篮球活动。使后者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作用和魅力,进而一起提升篮球能力,实现大学篮球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
(三)竞赛教学法
大学体育课程是一门竞争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因材施教规划科学合理的竞赛教学方法。在完全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拼搏观,并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比赛规则,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作技巧。
比如:在组织举重竞赛时,可根据学生的体重予以合理分组,将体重相近的学生划为一组进行比赛,不仅可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借此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比如跳远比赛,教师可按照学生身高予以分组,给予胜利者精神、物质上的奖励,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四)“摘桃子”教学法
所谓“摘桃子”教学法就是在原有教学目标中设置各种程度障碍,以此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在应对跨越一个个障碍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坚持奋斗,就能够达到最终目标,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主奋斗的意识。比如在跳高教学中,在学生最高跳高记录的基础再次提升,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锻炼学生下肢力量、腰腹背肌力量,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中应用因材施教手段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为因材施教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支持,而教师则应当根据学生体育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予以分层、分组教学,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黑河教育,2021,(07):58-59.
[2]吴清松.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考試周刊,2017,(13):176.
关键词:因材施教;大学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手段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被孔子所提出,后因王守仁、陶行知的推崇在教育领域中被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大学体育教学。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即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环节按照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比如个性特点、兴趣喜好、学习能力、智力发展等方面,制定阶层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正是因为学生存在差异,所以其发展速度、学习效果也大不相同,对此,教师应当提高重视,并对不同学生施展最合适有效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因材施教概述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育中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其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宋朝朱熹在注解《论语》时写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说明孔子对自己门下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都熟记于心,并根据此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后将这些学生培育成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也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导。体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进度、广度以及深度予以严格控制,使其与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完全相符,并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予以全面考虑,从而使所有学生的优势、长处得到发挥[1]。作为高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由此可见,每个阶段教学都适合应用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充分说明个体之间确实存在不同,因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属于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选取的教学方法与此相悖,势必会对教学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对学生学习成效带来阻碍。而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则可以有效弥补该不足,并对学生个体差异表示尊重与认同,促使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主要是教育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基础进行针对化教学,从而达成扬长避短的目标。该教育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喜好。由此促使学生自觉参加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学。
(三)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而过去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却未曾重视个性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修养都无法满足标准要求。但是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开展的体育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法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时,选取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育手段最普遍的应用形式之一。详细而言,利用分层教学能够使体育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运动技能、身体潜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并在这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之后按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育。
比如:大学体育教师在铅球运动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予以分层教学。拥有强健体魄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直接用5kg重的铅球予以投掷练习;而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使用重量较轻的铅球予以训练,例如3kg。再比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也能够按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身体素质强弱进行分层教学,使身体素质接近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训练,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主动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结对教学法
该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中的有力手段,其强调通过学生集体荣誉感、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化教学活动[2]。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班级所有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予以充分了解,并选择一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备用教师”,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这既能够和同学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又能够再次巩固新知,同时也可以使体育能力薄弱的学生勇敢参加体育活动。另外,这种教学方式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使他们共同进步。
比如:在大学开展篮球运动教学时,往往是身高较高的同学占优势,身形矮小的学生或者是抵制篮球、或者是没有信心参加篮球运动,导致在学习训练中缺乏代入感。而结对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能够使篮球技能优异的学生鼓励带动自卑的学生一起参与篮球活动。使后者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作用和魅力,进而一起提升篮球能力,实现大学篮球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
(三)竞赛教学法
大学体育课程是一门竞争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因材施教规划科学合理的竞赛教学方法。在完全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拼搏观,并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比赛规则,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作技巧。
比如:在组织举重竞赛时,可根据学生的体重予以合理分组,将体重相近的学生划为一组进行比赛,不仅可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借此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比如跳远比赛,教师可按照学生身高予以分组,给予胜利者精神、物质上的奖励,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四)“摘桃子”教学法
所谓“摘桃子”教学法就是在原有教学目标中设置各种程度障碍,以此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在应对跨越一个个障碍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坚持奋斗,就能够达到最终目标,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主奋斗的意识。比如在跳高教学中,在学生最高跳高记录的基础再次提升,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锻炼学生下肢力量、腰腹背肌力量,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中应用因材施教手段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为因材施教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支持,而教师则应当根据学生体育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予以分层、分组教学,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黑河教育,2021,(07):58-59.
[2]吴清松.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考試周刊,2017,(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