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新课程呼唤生成性课堂,如何让生成性课堂更精彩?笔者拟从五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提升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叶澜教授说:“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教学求“最大公因数”一课,进行巩固练习时安排了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36和54、6和12、24和36、18和63。反馈时,发现少数学生把18和63的最大公因数做错。在了解一位同学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他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这位同学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 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因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并大大表扬了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也曾经听过低年级教师教学《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有一个环节是用尺子测量橡皮的长度。教室里突然传出了一个声音:“老师,我的尺子没有0刻度。”静悄悄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三十多双眼睛不约而同地投向声音的发出者。教师一看原来是他的尺子在近0刻度处断了的,只见教师不慌不忙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把不完整的尺,能测量吗?”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生1:不能。它没有起始刻度,所以不能测量。生2:能,可以把橡皮的一端对准1刻度线,末端是几就是几厘米了。我帮你量一量,是4厘米(这位同学坐在那位同学的旁边)。显然这种测量方法是不准确的,但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问道:“如果换一把好的尺测量橡皮的长度,两次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好尺进行测量,但结果是3厘米。这时教师让学生开展讨论:为什么用坏尺测量是4厘米,好的尺测量是3厘米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因为坏尺是从1刻度线开始测量的,用测量的长度4厘米里面去掉1厘米才是橡皮真正的长度。
  从这一幕可看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只要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他们的不同意见不漠视、不嘲讽,这些非预设生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就能使一闪即逝的有效生成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弹性预案,拓展学生自主空间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一段话形象地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当教学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的教学资源,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彰显智慧。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有序地展开,经一番铺设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话没说完,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只要用3.14乘直径就可以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来了,就不能再按常规上这堂课了,我就问:3.14是什么?学生答:圆周率。再问:你是怎么知道圆周率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生答:我是从书上看到的,因为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所以只要用3.14乘圆的直径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了。我先表扬了他,然后问“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的结论可靠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于是变探索为验证,不仅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三、驾驭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具体实施过程,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追求课堂活动的真实,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
  笔者听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1/2,同时进行交流,学生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并贴在黑板上,突然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能折出圆的1/4”,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时教师显得格外惊讶:“什么?你能折出圆形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同学们吗?”这位学生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形的1/4。”老师表扬他有创意,并追问:“那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学生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及时抓住反馈信息,趁机引导,调整教学思路,使本节课有了意外的收获。
  四、敏锐捕捉错误,创设学生互动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这些意外中或许就蕴含着某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这简直出乎我的意料。我突然心生一个念头,就捕捉“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有的是小棒不够,有的是小棒的长短不一……,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只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就会让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五、提高教师素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钱梦龙老师曾有过备一节课既是一小时又是一辈子的说法,其实正好说明了预设之必然和生成之偶然的道理,则教师必需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是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素养当然不只是知识,应还要有书卷气、文化气度、儒雅风范等,至于基本功,当然是教师之必备的如说、写、画、演、做,还有媒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等。
  笔者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在讲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r表示半径、d表示直径,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一定要用O来表示圆心,r来表示半径,d来表示直径,而不用另外的字母呢?”这个问题我总认为是约定俗成的,但我想不能武断,首先表扬了这个同学肯动脑筋,会提问题,然后坦率地对学生说:“老师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样吧,我们一起上网来查一下吧”。原来O的意思是“圆形物,零……”,r是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d是diamd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把学生的这个问题搁置,而是给放大处理,使学生知道了原来r、d是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明确了它们的写法、读法、含义,增长了知识,也从中了解到人类文化的共通、融合和巧妙之处,获益非浅。因此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信息,教师应巧拨妙引,因势利导,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组织教学,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摆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任务。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为核心,就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并重点对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学教学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方法研究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是以培
【摘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首当其冲担负起这一责任。我们要勇于反恩、勇于承担、勇于转变、勇于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的很多做法对“减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所以还在盲目地、苦恼地寻求着“减负”的良药。    一提到“减负”,人们的眼前便会习惯性地浮现出几幅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认为优化课堂提高效率是关键。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导入方法很多,现举几例。  1、演示教具导入。演示教具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我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
[摘 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朗读的时间不多、范围不广、指导不够、目的不明、实效不好的现象。采用精讲多读、小组合作、范读领路、朗读理解、形式多样的方法,能显著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 精讲多读 范读摹仿 理解 技巧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见,语文朗
【摘要】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但是,我国的旅游教育文化底蕴还比较薄弱,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还远未能满足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旅游教学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間的供需矛盾,对我国旅游教育教学的改进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旅游教学;教学改进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规则的讨论,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3,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规则的讨论,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以“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为载体,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些深刻的体会,现总结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与短。有的学生虽然在某些学科上比较后进,但在另一些学科上就可能比较优秀;有的学生虽然在一个时期学习上是后进生。但经过自己主观努力和各方帮助,可能迎头赶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教学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学生阅读能力差,也令一些语文教师们不知所措,教师们教学阅读时也不知该从何着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次考试的阅读题,都令一些学生头痛不已。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在此奉献给大家,诚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一、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这种理论和策略冲破了传统教学论的许多藩蓠,对教学过程给予了重新的界定,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适宜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使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来促进学习,使之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科学地、正确地看待体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似乎单调、枯燥、乏味,缺乏艺术的内涵,似乎与艺术无缘。实则不然,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  美国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把数学比作艺术:“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