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应贯穿于各个学段与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和思维、意识形成的人生阶段,该阶段的基础教育无疑对学生终身创新能力的形成起到着奠基的作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尤为必要的,这也将为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进行了简述,为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放,还没有受到过多的束缚,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并伴随他们一生,其作用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承担着完成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任务的责任,更需要主动肩负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要求贯彻落实。
一、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师引导他们的思维深入,结合课本中的有限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首先诱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用绳测,有的说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加强一题多解,开拓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点和习题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允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不能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还要尽量的引导他们一题多解,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这便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良好开端。如在人教版第九册一道应用题:生物小组同学饲养兔子和鸽子,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要0.5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0.2元,该组每月有30元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鸽子?(一月按照30天计算)该题的问题就是开放问题,学生根据提问会有多种策略的解法:(1)单养鸽子:30÷(0.2×30)=5(只);(2)单养兔子:30÷(0.5×30)=2(只);(3)设养2只鸽子,1只兔子,则:(0.2×2+0.5×1)×30=27(元),还余3元。这一开放性的提问的训练,打破了答案唯一的题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产生一切求知欲和伟大成果的前提。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问,主动引导他们质疑,珍视他们的宝贵意见,这对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如有一次练习课中,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如果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8÷120=3(小时)。这时有学生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一定相等吗?”我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后,将题目中“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并及时肯定了学生们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精神。
四、提供探索材料,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点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凭借小学生独有的形象思维,很难解决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常常需要加入一些动手操作环节。该环节同样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入手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超市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购买了第一次商品还可以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算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引发学生观察,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由列式探索小数减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要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少)几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我在教学此题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學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几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
五、结语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更能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湛锐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6(8):171—171.
[2]张少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16(1):96—9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放,还没有受到过多的束缚,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并伴随他们一生,其作用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承担着完成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任务的责任,更需要主动肩负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要求贯彻落实。
一、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师引导他们的思维深入,结合课本中的有限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首先诱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用绳测,有的说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加强一题多解,开拓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点和习题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允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不能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还要尽量的引导他们一题多解,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这便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良好开端。如在人教版第九册一道应用题:生物小组同学饲养兔子和鸽子,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要0.5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0.2元,该组每月有30元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鸽子?(一月按照30天计算)该题的问题就是开放问题,学生根据提问会有多种策略的解法:(1)单养鸽子:30÷(0.2×30)=5(只);(2)单养兔子:30÷(0.5×30)=2(只);(3)设养2只鸽子,1只兔子,则:(0.2×2+0.5×1)×30=27(元),还余3元。这一开放性的提问的训练,打破了答案唯一的题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产生一切求知欲和伟大成果的前提。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问,主动引导他们质疑,珍视他们的宝贵意见,这对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如有一次练习课中,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如果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8÷120=3(小时)。这时有学生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一定相等吗?”我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后,将题目中“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并及时肯定了学生们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精神。
四、提供探索材料,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点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凭借小学生独有的形象思维,很难解决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常常需要加入一些动手操作环节。该环节同样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入手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超市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购买了第一次商品还可以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算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引发学生观察,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由列式探索小数减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要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少)几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我在教学此题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學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几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
五、结语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更能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湛锐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6(8):171—171.
[2]张少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16(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