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徐炜,2002年获得嘉兴市职业学校“双高课”比赛一等奖,2010年收获了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教研之星”、浙江省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嘉兴市名师等多个省市级称号。光环之下的他却十分低调。他说:“教师也是设计师,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设计产品,而我们设计的是学生的未来。”23個寒暑的实践探索皆是因为有一份光荣使命在肩,一份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热爱。
设计一:让学生自己“玩”的课堂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并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2001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炜参加了浙江省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研活动,一节现在看起来并不成熟的教学改革研讨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持人的课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也应该是主角。”对比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痛苦的被动式学习,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徐炜大受启发,潜心研究、改进,把课堂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而作为教师的自己则“退居二线”。
理想的种子已埋下,“施肥”刻不容缓。回到学校后,徐炜立即着手课堂改革: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部分新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就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玩”(或制作)教学小模型、研究教学图纸,并抛弃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习知识。同时,他作为教学主持人在一旁和学生一起学习,只起到控制教学进程和指导各组学习、答疑的作用;课程最后环节,要求各组的代表展示(讲解)学习成果,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让徐炜意外的是,这小小的“调整”,竟然使曾“睡倒一片”的课堂焕发生机,不少学生开始“迷恋”课堂,教学效果“玩”出了特色,“玩”出了质量。而更出乎徐炜意料的是,他这些“不成规矩”的做法就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行为导向”教学之精髓。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们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初认知就来自徐炜的课堂,他们尊称徐炜为“导师”,并将其创新措施“拷贝”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2002年,鉴于“确定目标——习得新知识——创设环境——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展示评价”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的“游戏式课堂”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徐炜的课分别获得了海宁市和嘉兴市职业学校“双高课”比赛一等奖,在2004年和2007年,中央教育电视台、浙江卫视对徐炜主导、参与的“游戏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
设计二:“仿真企业”班级管理
一走进徐炜的班级,记者就感受到浓郁的“企业味”。“这都是仿真班级企业化管理的结果。”徐炜是“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企业”理念的主要设计者,对此他颇为自豪。
所谓“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设置企业情境,借鉴企业运营机制。即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是“董事长”,由班长出任“总经理”,学习委员等是“部门经理”,小组长则相应地成为“项目经理”。所有职务实行竞聘上岗,由民主选举产生。
徐炜认为,职业教育的“职业”烙印应当落脚于班级管理,以强化学生“职业人”的自觉自信和规范意识,这也是“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实施的“终极目标”。“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如同一股旋风,刮去班级管理的“旧弊”,带来新的转变:教师慢慢“淡出”班级管理,减轻了工作压力;学生们“当家做主”,越来越愿意主动投入到班集体中,其管理意识、组织意识、合作意识、规范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企业文化的融入,拉近企业和学校的距离,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磨合期”。
然而,随着“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深入,徐炜逐渐认识到现有评价体系的滞后。为此,2007年,他立即投身学生评价改革中去,积极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基准的学生学业成长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中,徐炜摒弃“结果论英雄”的做法,更侧重于学生平日的表现,并将其作为最终考核的主要参考依据。
由此,“仿真企业”班级管理中开始启用“薪资制”。也就是说“班级公司”中“员工”与企业员工一样,每月可以获得“工资”收入。“工资”共分四大块: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奖金和项目活动创收。其中职务工资略有差异,如“总经理”的工资为450元/月,“项目经理”为300元/月,“普通员工”为100元/月,而其他“奖金”就需要“各岗位员工”通过诸如班队活动、卫生工作等表现来争取。同时,在徐炜的倡议下,以《员工手册》替代《学生手册》,因为《员工手册》中明确罗列了“薪资加减表”,例如出现上课迟到、不完成作业、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工资”就要“打折扣”。
2008年,在徐炜等主创人员的努力下,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究》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今,“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已经覆盖整个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更成为该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个特色勋章。
设计三:“公司制项目活动” 第二课堂
职业学校学生的业余时间怎么“花”?
自站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徐炜的脑海中。在徐炜看来,现代人才培养规律日益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兼具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然而,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有自卑、学习动力不足、对前途迷茫等特点,业余时间的空白不利于其兴趣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实践动手能力突出是职校生的一大鲜明特征,何不利用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创设以专业技能为基石,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的课堂模式呢?”思而谋动,2011年,由徐炜主持的“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在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内开设。
徐炜向记者介绍,“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是将“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和“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利用中午或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在打乱原有班级框架的背景下,自由组建新“班级公司”。如学校“丝袜花公司”,就是由来自不同年级、对手工制作感兴趣的40位学生创办的自主经营性“股份”公司。“公司”内设有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及生产、销售、后勤部门和若干“班组”。同时,每位“员工”可以选择以10元的方式入股,也可以选择技术入股。“公司”的产品“出炉”后,由销售部门在校内进行销售。
“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目前学校已经有20多个活动项目同时开展。“学生们既有了第二、第三技能,又树立了经营理财的意识,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这件事做得太值了!”虽然徐炜每每提到“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总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徐炜并未“安于现状”。下一步,他将带着自己的团队继续跟进一系列后续研究:例如,教师对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正确定位;现有公司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改进完善;对课堂学习文化构建的贡献;对职业学校新型培养模式的启示等。
“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够为职教改革尽一份力。”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信念,支撑着徐炜不知疲倦地探索,引导着徐炜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极具改革创新意义的“职教产品”。
设计一:让学生自己“玩”的课堂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并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2001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炜参加了浙江省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研活动,一节现在看起来并不成熟的教学改革研讨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持人的课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也应该是主角。”对比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痛苦的被动式学习,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徐炜大受启发,潜心研究、改进,把课堂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而作为教师的自己则“退居二线”。
理想的种子已埋下,“施肥”刻不容缓。回到学校后,徐炜立即着手课堂改革: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部分新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就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玩”(或制作)教学小模型、研究教学图纸,并抛弃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习知识。同时,他作为教学主持人在一旁和学生一起学习,只起到控制教学进程和指导各组学习、答疑的作用;课程最后环节,要求各组的代表展示(讲解)学习成果,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让徐炜意外的是,这小小的“调整”,竟然使曾“睡倒一片”的课堂焕发生机,不少学生开始“迷恋”课堂,教学效果“玩”出了特色,“玩”出了质量。而更出乎徐炜意料的是,他这些“不成规矩”的做法就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行为导向”教学之精髓。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们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初认知就来自徐炜的课堂,他们尊称徐炜为“导师”,并将其创新措施“拷贝”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2002年,鉴于“确定目标——习得新知识——创设环境——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展示评价”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的“游戏式课堂”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徐炜的课分别获得了海宁市和嘉兴市职业学校“双高课”比赛一等奖,在2004年和2007年,中央教育电视台、浙江卫视对徐炜主导、参与的“游戏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
设计二:“仿真企业”班级管理
一走进徐炜的班级,记者就感受到浓郁的“企业味”。“这都是仿真班级企业化管理的结果。”徐炜是“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企业”理念的主要设计者,对此他颇为自豪。
所谓“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设置企业情境,借鉴企业运营机制。即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是“董事长”,由班长出任“总经理”,学习委员等是“部门经理”,小组长则相应地成为“项目经理”。所有职务实行竞聘上岗,由民主选举产生。
徐炜认为,职业教育的“职业”烙印应当落脚于班级管理,以强化学生“职业人”的自觉自信和规范意识,这也是“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实施的“终极目标”。“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如同一股旋风,刮去班级管理的“旧弊”,带来新的转变:教师慢慢“淡出”班级管理,减轻了工作压力;学生们“当家做主”,越来越愿意主动投入到班集体中,其管理意识、组织意识、合作意识、规范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企业文化的融入,拉近企业和学校的距离,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磨合期”。
然而,随着“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深入,徐炜逐渐认识到现有评价体系的滞后。为此,2007年,他立即投身学生评价改革中去,积极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基准的学生学业成长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中,徐炜摒弃“结果论英雄”的做法,更侧重于学生平日的表现,并将其作为最终考核的主要参考依据。
由此,“仿真企业”班级管理中开始启用“薪资制”。也就是说“班级公司”中“员工”与企业员工一样,每月可以获得“工资”收入。“工资”共分四大块: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奖金和项目活动创收。其中职务工资略有差异,如“总经理”的工资为450元/月,“项目经理”为300元/月,“普通员工”为100元/月,而其他“奖金”就需要“各岗位员工”通过诸如班队活动、卫生工作等表现来争取。同时,在徐炜的倡议下,以《员工手册》替代《学生手册》,因为《员工手册》中明确罗列了“薪资加减表”,例如出现上课迟到、不完成作业、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工资”就要“打折扣”。
2008年,在徐炜等主创人员的努力下,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究》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今,“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已经覆盖整个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更成为该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个特色勋章。
设计三:“公司制项目活动” 第二课堂
职业学校学生的业余时间怎么“花”?
自站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徐炜的脑海中。在徐炜看来,现代人才培养规律日益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兼具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然而,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有自卑、学习动力不足、对前途迷茫等特点,业余时间的空白不利于其兴趣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实践动手能力突出是职校生的一大鲜明特征,何不利用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创设以专业技能为基石,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的课堂模式呢?”思而谋动,2011年,由徐炜主持的“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在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内开设。
徐炜向记者介绍,“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是将“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和“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利用中午或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在打乱原有班级框架的背景下,自由组建新“班级公司”。如学校“丝袜花公司”,就是由来自不同年级、对手工制作感兴趣的40位学生创办的自主经营性“股份”公司。“公司”内设有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及生产、销售、后勤部门和若干“班组”。同时,每位“员工”可以选择以10元的方式入股,也可以选择技术入股。“公司”的产品“出炉”后,由销售部门在校内进行销售。
“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目前学校已经有20多个活动项目同时开展。“学生们既有了第二、第三技能,又树立了经营理财的意识,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这件事做得太值了!”虽然徐炜每每提到“公司制项目活动”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总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徐炜并未“安于现状”。下一步,他将带着自己的团队继续跟进一系列后续研究:例如,教师对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正确定位;现有公司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改进完善;对课堂学习文化构建的贡献;对职业学校新型培养模式的启示等。
“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够为职教改革尽一份力。”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信念,支撑着徐炜不知疲倦地探索,引导着徐炜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极具改革创新意义的“职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