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拥有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种植大豆的重点工作趋向优质、高产和抗病虫害等方面,种植人员对于种子的水分、发芽率等指标较为重视,但是却忽视了种子的活力问题。大豆在我国有很广泛的种植范围,由于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部分大豆种子难以使用,生长状况不佳。因此,要保证大豆产量,提高大豆品质,提高大豆种子的活力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大豆种子;活力评定
引言:要保证作物的顺利生产和高质量产品,种子的质量是基础因素,判定种子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种子活力。大豆种子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分别约为20%和40%,在收获和贮藏期间,由于温湿度影响,可能造成种子寿命减少。从这个角度将,提高种子活力能够保证种子质量。
1、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因素
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贮藏条件、温湿度等,内在因素主要是大豆种子的遗传因子。
1.1外在因素
发育条件:种植大豆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土壤矿物质类别和含量以及大豆的种植密度,在大豆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对会对种子活力产生一定影响,简单来说,如果种植密度太大,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太小,通风散热效果不好,造成局部温湿度太高,种子活力下降;如果种植大豆的土壤钙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太低,也会降低大豆种子活力;如果大豆处于成熟期,但是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较高,种子在收获前会发生劣变,对大豆种子活力同样有不利影响。
贮藏条件:相对于贮藏环境湿度影响,大豆种子活力受到温度的影响更大。实验表明,将活力正常的大豆种子常温贮存两年,种子基本使用价值,也就是没有种子活力。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常温条件下贮藏大豆种子,劣变速度呈现“高低高”的速率变化,主要原因是在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环境下,大豆种子会发生生化生理变化,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有害物质逐渐积累,造成种子活力降低。
采收和运输条件:提前或者延后收获大豆种子对种子活力都没有帮助,要保证种子活力,选择恰当的收获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秋播和春播的大豆,种子活力从小到大依次为黄熟期—过熟期—完熟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荚位的种子活力也不尽相同,测试表明,顶层和中层大豆种子活力均小于底层种子。在种子的清选、运输过程中,如果种子受到损伤,劣变、老化速度会更快,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易发生病虫害,加速了种子的劣变速度。
1.2内在因素
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每个种子都有不同的活力,可以通过“活力组分”这个概念体现出来,而基因是决定活力组分的主要因素。简单地说,种子活力具有遗传性,父代的活力特性可以在子代种子中得以体现。不同品种的大豆活力差异较大,如果是杂交大豆,那么活力会有更大的差异。实验表明,秋大豆、春大豆、夏大豆由于基因型不同,活力差异也比较显著,诸如浙春二号、湘春十号等大豆种子活力较高,再者,大粒种子活力显著小于小粒种子。
2、大豆种子活力的评定方法
较为常用的评定大豆种子活力的方法有过氧化酶活性测定、电导率测定等,下面针对这几种方法展开探讨。
2.1过氧化酶活性测定
研究表明,大豆种子中的过氧化酶活性越高,则大豆种子的活力也越高,由此,评定大豆种子活力可以采用测定过氧化酶活性的方法,比较常见的过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是波芹诺克法,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取包括胚根在内的十个胚轴,均在30℃环境下萌动2天,剪碎拌匀,取0.5g加入5mL浓度为5%的硝酸钙溶液,将剪碎的胚轴研磨成匀浆,注意应在冰浴中进行,使用硝酸钙溶液定容在100mL,静置12分钟后,用4000转每分钟的速度离心10分钟,将1mL浓度为0.3%的愈创木粉、8mL蒸馏水、1mL离心所得上清液和1mL浓度为0.05mL/L的过氧化氢,在25℃环境下反应5分钟,然后测量消光值。
2.2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
大豆种子活力越高,种子浸泡液电导率越低,也就是种子衰老程度越低。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方法如下:
洗净大豆种子,在30℃环境下恒温吸胀45小时,测定大豆种子的电导率作为相对值;将种子充分浸泡后,沸水煮10分钟,充分冷却后确定电导率。100x(相对电导率/绝对电导率)=外渗量。
2.3标准发芽测定
大豆种子活力可以通过标准发芽试验直观的表现出来,发芽床可以选择潮湿的砂床或者培养皿,现在也有关于种子活力测定的相关文件,例如《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现在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就是标准发芽试验测定,方法如下:
采用湿润的砂床作为发芽床,以80粒大豆种子作为一组进行试验,温度条件为25℃,种子发芽的评定标准为子叶露出砂面1厘米以上,每组种子需要进行3至4次重复试验。试验过程中,将每天的发芽数记录下来,四天后计算种子发芽势,七天后计算发芽率。
结束语
综上,首先介绍了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若干因素,然后分析了几种评定大豆种子活力的实验。
参考文献
[1]唐志华,马继凤.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B12):625.
[2]张春,魏梅梅.大豆种子贮藏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7.
[3]张后金.大豆种子的储存管理[J].中国种业.2009,(03):29.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关键词:大豆种子;活力评定
引言:要保证作物的顺利生产和高质量产品,种子的质量是基础因素,判定种子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种子活力。大豆种子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分别约为20%和40%,在收获和贮藏期间,由于温湿度影响,可能造成种子寿命减少。从这个角度将,提高种子活力能够保证种子质量。
1、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因素
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贮藏条件、温湿度等,内在因素主要是大豆种子的遗传因子。
1.1外在因素
发育条件:种植大豆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土壤矿物质类别和含量以及大豆的种植密度,在大豆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对会对种子活力产生一定影响,简单来说,如果种植密度太大,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太小,通风散热效果不好,造成局部温湿度太高,种子活力下降;如果种植大豆的土壤钙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太低,也会降低大豆种子活力;如果大豆处于成熟期,但是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较高,种子在收获前会发生劣变,对大豆种子活力同样有不利影响。
贮藏条件:相对于贮藏环境湿度影响,大豆种子活力受到温度的影响更大。实验表明,将活力正常的大豆种子常温贮存两年,种子基本使用价值,也就是没有种子活力。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常温条件下贮藏大豆种子,劣变速度呈现“高低高”的速率变化,主要原因是在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环境下,大豆种子会发生生化生理变化,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有害物质逐渐积累,造成种子活力降低。
采收和运输条件:提前或者延后收获大豆种子对种子活力都没有帮助,要保证种子活力,选择恰当的收获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秋播和春播的大豆,种子活力从小到大依次为黄熟期—过熟期—完熟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荚位的种子活力也不尽相同,测试表明,顶层和中层大豆种子活力均小于底层种子。在种子的清选、运输过程中,如果种子受到损伤,劣变、老化速度会更快,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易发生病虫害,加速了种子的劣变速度。
1.2内在因素
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每个种子都有不同的活力,可以通过“活力组分”这个概念体现出来,而基因是决定活力组分的主要因素。简单地说,种子活力具有遗传性,父代的活力特性可以在子代种子中得以体现。不同品种的大豆活力差异较大,如果是杂交大豆,那么活力会有更大的差异。实验表明,秋大豆、春大豆、夏大豆由于基因型不同,活力差异也比较显著,诸如浙春二号、湘春十号等大豆种子活力较高,再者,大粒种子活力显著小于小粒种子。
2、大豆种子活力的评定方法
较为常用的评定大豆种子活力的方法有过氧化酶活性测定、电导率测定等,下面针对这几种方法展开探讨。
2.1过氧化酶活性测定
研究表明,大豆种子中的过氧化酶活性越高,则大豆种子的活力也越高,由此,评定大豆种子活力可以采用测定过氧化酶活性的方法,比较常见的过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是波芹诺克法,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取包括胚根在内的十个胚轴,均在30℃环境下萌动2天,剪碎拌匀,取0.5g加入5mL浓度为5%的硝酸钙溶液,将剪碎的胚轴研磨成匀浆,注意应在冰浴中进行,使用硝酸钙溶液定容在100mL,静置12分钟后,用4000转每分钟的速度离心10分钟,将1mL浓度为0.3%的愈创木粉、8mL蒸馏水、1mL离心所得上清液和1mL浓度为0.05mL/L的过氧化氢,在25℃环境下反应5分钟,然后测量消光值。
2.2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
大豆种子活力越高,种子浸泡液电导率越低,也就是种子衰老程度越低。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方法如下:
洗净大豆种子,在30℃环境下恒温吸胀45小时,测定大豆种子的电导率作为相对值;将种子充分浸泡后,沸水煮10分钟,充分冷却后确定电导率。100x(相对电导率/绝对电导率)=外渗量。
2.3标准发芽测定
大豆种子活力可以通过标准发芽试验直观的表现出来,发芽床可以选择潮湿的砂床或者培养皿,现在也有关于种子活力测定的相关文件,例如《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现在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就是标准发芽试验测定,方法如下:
采用湿润的砂床作为发芽床,以80粒大豆种子作为一组进行试验,温度条件为25℃,种子发芽的评定标准为子叶露出砂面1厘米以上,每组种子需要进行3至4次重复试验。试验过程中,将每天的发芽数记录下来,四天后计算种子发芽势,七天后计算发芽率。
结束语
综上,首先介绍了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若干因素,然后分析了几种评定大豆种子活力的实验。
参考文献
[1]唐志华,马继凤.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B12):625.
[2]张春,魏梅梅.大豆种子贮藏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7.
[3]张后金.大豆种子的储存管理[J].中国种业.2009,(03):29.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