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抗日战争中,徐向前曾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等职,率部转战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敌后战场,在频繁转战中,他写下了多本抗战日志,留下了我军在敌后战场的宝贵资料。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次披露徐向前部分抗战日志,从中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敌后战场的战争实景(文中楷体部分为援引的徐向前抗战日志原文)。
真诚合作抗日,主动密切友军关系
七七事变后,徐向前随周恩来、朱德、林彪等人率部开赴山西抗日战场,并尽速与国民党军将领交换沟通对战争形势的看法,查看战场地形,制定配合友军作战的应对之策。1937年“9月7日,随周(恩来)去岭口行营会见阎(锡山)”。“此次与阎(锡山)会晤中,一切问题表面上都接受”。“9月9日,上午经雁门关时看工事。夜九时到大同与傅(作义)会谈”。“10月7日,下午与李师商定游击部队的部署办法”。“10月10日,朱(德)住到台怀,召集各友军军官谈话会”。“10月14日,下午五时在杨林乡对101师一部讲话,一般情绪甚好,也都表示很高兴听,也很注意听”。“下午四时到台怀之霖拳寺。晚饭后即到101师师部与李俊功、田世俊、金宪章讨论抗日作战形势与部队中的政治工作及对居民工作。他们在表面上都极表赞同”。
坚持以攻为守,积极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
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我军发挥自身特长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决贯彻敌后游击战略,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在此过程中,以积极的攻势行动,限制敌人的活动空间,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抗日根据地。一是打击汉奸势力。例如,“赖际发率领地方游击队夜袭正在坑西镇开会之汉奸,捉获其重要首领赵鹤年(晋华纱厂董事长)、某当铺掌柜、铁路银行经理等,给榆次地区的汉奸以极大打击”。“刘志坚报告:漳南兵团结束近期战斗。战绩如下:第一步,消灭苏明启、郭青伪军2000余人,缴枪600余支,苏被活捉。第二步,消灭安、临、内自卫总团团长王自全伪军800余人,缴枪500余支,王自全被活捉在押。第三步,消灭安阳伪军第二军李台部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第四步,攻占滑县,解决伪军总司令扈全禄5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这些战例表明,敌后战场的汉奸势力不可小觑。正如徐向前在日志中所说,“内奸不除确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一大障碍。……抗日政策不确立,汉奸亲日派不惩治与肃清,那么这些败类的死灰复燃是深为可虑的。况且还不是死灰呢!” 二是主动出击、反击日寇“扫荡”,彰显我军是敌后抗战的领导力量。我军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巩固根据地,发展抗日力量,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打击敌人,以主动牺牲精神,尽量减小抗战军民的损失。徐向前在日志中就明确指出,“连日作战的经验是,必须予出城活动之敌以打击,缩小敌人活动区域甚为必要”。为此,华北、华中主要抗日根据地仅在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的一年多时间内,就对日作战1600余次,毙伤日军6万余人。我军的反“扫荡”战果迫使日军承认:虽经反复“围剿”,但占领区的治安呈现出恶化和复杂化倾向。以下仅从日志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战记述:
“叶成焕带2团一个营并指挥769团的一个连与地方游击队,向榆次及其以东铁路线活动。徐深吉带一个营向太谷以南以东地区及沿交通线活动,主要采用侧击、截击、袭击等积极作战方式,以影响友军并鼓舞其勇气。2团3营教导员罗明海带一个连经双峰去分水岭、子洪镇间破坏公路,并指挥祁县、太谷之游击队与工兵连之一组,发动群众,配合行动”。
“据闻,目前妥协投降气氛甚浓:一因日寇之困难剧增,无法克服,故暂作某些让步以诱惑;一因我国抗战中亦有不少困难和畏难心理。此与中国半殖民地之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有关。自抗战开始后,我党即经常提出反对投降妥协的号召,这是非常正确与必要的。尤其在妥协投降进一步具体化的今天,其任务尤为重大了。”
“四支队报告:秦启荣部在侧后袭击我军。窥其行动似有暗中配合日寇打击我之企图。不论如何,其动作是做了日寇的应声虫,呼应日寇的行动。做了对于抗战不利,而使日寇欢迎的举动。” “日寇行进时,多由汉奸在前探路,因汉奸告密,该敌未敢进入我伏击地域。该连见此情况,迅速前进攻击该敌,但只毙敌20余人,我无伤亡。敌狼狈退回郭庄不出。”
“在清野空室、帮助我军作战的支前工作等方面,辽县以南地区确实是大成问题。武乡境内许多村子的民众甚至在日寇到来时还不逃跑。因此被敌人大肆屠杀。马庄一个村子即被杀60余人,妇女被敌强奸致死者不乏其人。有一名幼女只有八岁,被敌人强奸致死,血迹模糊。胡家垴八个妇女被敌人强奸后有用刺刀挑破阴户与小腹致死,残忍之状,笔难尽书。在禁止挑水的地区,日寇将村民杀死在水桶边;某人送米汤给日寇喝,也被杀死在盆边;某人给日寇牵马过河,被杀死在马蹄之下。武乡过去托派活动最烈,人民受其欺骗不少,又兼县长之官僚主义以人命为儿戏,而农民又守旧心重,加之政治黑暗,故遭此惨剧究是谁人之虞。不抗日活不成,不把日寇打出去大家不得安宁。同胞们,大家一起觉醒起来抗战啊!以自己的血肉抗争是可以获得伟大的光荣的自由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特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辉煌成果,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最终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不屈不挠、顽强抵抗、视死如归、拼死抗争等是全民抗战的共同特点。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还体现出自身政治性质所决定的独有特点。
一是在政治上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红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支军队的名称番号变了,作战对象变了,但是它的性质宗旨没有改变,仍然将人民的力量和利益置于第一位。徐向前日志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接周(恩来)昨日电:……华北局势已到最后之危局,统治阶级怕群众甚于怕暴日,武装资材,宁委敌而不敢给群众,人民束手旁观,坐视不理,欲理而又无法可理,华北战局失败之速乃意中事。因单纯的政府军队抗战,而不动员广大人民参战,不给人民以民主权,不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发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决不能取得人民的热忱拥护。抗战若不是全民的,欲求其胜利如缘木求鱼,真是梦想”。政党的观点同样反映在政党领导的军队身上。山西抗战正面战场作战失利后,“沿途散兵甚多抢掠,各村民多逃山里躲藏。人民对友军与老阎反感太甚”。而在山东,“沈鸿烈、秦启荣(国民党山东省军政长官)之部队在敌扫荡时,……真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作鸟兽散而矣,甚而在乡村中到处抢掠骚扰,民众寝食不安,恨之等于日寇”,甚至“汤恩伯觉得他的部队纪律不好,精神萎靡,欲效法我八路军的工作方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对我军印象极好,因我军到后地方安定,土匪遁迹,并常予日寇以打击”。而当一些坏分子诬蔑八路军时,立即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如“某局长公开在群众中说八路军太坏,但实际上我军的模范行为给了该地群众很好的印象,群众将该局长包围质问。……此亦证明群众是如何欢迎与拥护为自己谋利益的人呀!”我军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与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是分不开的,如“召集9团小组长以上党的积极分子会,主持会议并报告目前形势;邓小平讲战时政治工作”。“宋任穷报告冀南工作经验:……改善民生:减租减息组织了工作队,一村一家地做工作,结果地主、债主、农民都认为满意。优待抗属,提高生产热忱。借粮斗争:借了粮要归还。如穷者借了的粮已吃完了,由政府设法偿还。雇工斗争:增加工资,按物价上涨适当增加两成。救灾工作,挖河、筑堤共用20余万元。支差条例:抬伤兵、当向导、运公粮,只此三种可以支差,其余支差项目在地方须由县政府批准,在军队须由团以上政治部门批准。除奸:(略)财政经济政策:1.自给自足;2.改善民生,发扬民力;3.统一收支;4.开源节流,反对贪污浪费。……贷款除贷给工农、小商人、贫苦人民外,平时对较大商人、富农亦贷款,以刺激提高农村生产”。可见,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的人民战争,从根本宗旨出发,加强政权建设,积极改善民生,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战争伟力,因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宣传队,我军的政治优势便体现在这里,使军事工作有了深厚的政治根基。
二是在军事上继续贯彻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斗争策略,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敌强势锋芒,发挥我之优长,“重点放在以己之强攻敌之弱,以求局部的消灭战”。依靠此种战法,我军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打击日军有生力量,消灭瓦解汉奸武装,积极发展壮大抗战力量。仅在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间,我军就累计毙伤日军6万余人,相当于同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歼敌25万人的1/4强,同时,八路军、新四军也从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壮大到18万余人。更为重要的是,我军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策略,在广大敌占区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成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民兵、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类抗日群众组织,最广泛地发掘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抗战伟力,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境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取得了持久抗战的最终胜利。
三是在抗战武装力量建设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的三结合。为了适应敌后战场斗争的需要,更有效地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秉承一贯的优良传统,积极建立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实践证明,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便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握战争;便于主力部队的扩充与升级;便于建立强大的后勤支援保障体系。有关资料显示,至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我军正规部队发展到120万余人,民兵280万余人;全国抗战八年期间毙伤俘敌50万余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军队建设重要一环的军事院校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大总校及其分布在各个解放区的12所分校,在八年全国抗战期间,共为我军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军政干部,改善了自红军创立以来长期困扰军队建设的干部奇缺状况。日志内容表明,徐向前1943年代理抗大校长后,还将抗日敌后战场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引入抗大军政教学实践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非经过不知难”。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弱小的力量、坚定的信仰,领导人民谱写了壮丽的抗战诗篇。今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这场战争的人,只有细读前辈们那些流淌着热血的记录,才能真切地感知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编辑 潘 鹏)
(作者分别是:国防大学科研部编研部部长;国防大学原研究员;国防大学研究员)
真诚合作抗日,主动密切友军关系
七七事变后,徐向前随周恩来、朱德、林彪等人率部开赴山西抗日战场,并尽速与国民党军将领交换沟通对战争形势的看法,查看战场地形,制定配合友军作战的应对之策。1937年“9月7日,随周(恩来)去岭口行营会见阎(锡山)”。“此次与阎(锡山)会晤中,一切问题表面上都接受”。“9月9日,上午经雁门关时看工事。夜九时到大同与傅(作义)会谈”。“10月7日,下午与李师商定游击部队的部署办法”。“10月10日,朱(德)住到台怀,召集各友军军官谈话会”。“10月14日,下午五时在杨林乡对101师一部讲话,一般情绪甚好,也都表示很高兴听,也很注意听”。“下午四时到台怀之霖拳寺。晚饭后即到101师师部与李俊功、田世俊、金宪章讨论抗日作战形势与部队中的政治工作及对居民工作。他们在表面上都极表赞同”。
坚持以攻为守,积极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
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我军发挥自身特长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决贯彻敌后游击战略,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在此过程中,以积极的攻势行动,限制敌人的活动空间,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抗日根据地。一是打击汉奸势力。例如,“赖际发率领地方游击队夜袭正在坑西镇开会之汉奸,捉获其重要首领赵鹤年(晋华纱厂董事长)、某当铺掌柜、铁路银行经理等,给榆次地区的汉奸以极大打击”。“刘志坚报告:漳南兵团结束近期战斗。战绩如下:第一步,消灭苏明启、郭青伪军2000余人,缴枪600余支,苏被活捉。第二步,消灭安、临、内自卫总团团长王自全伪军800余人,缴枪500余支,王自全被活捉在押。第三步,消灭安阳伪军第二军李台部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第四步,攻占滑县,解决伪军总司令扈全禄5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这些战例表明,敌后战场的汉奸势力不可小觑。正如徐向前在日志中所说,“内奸不除确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一大障碍。……抗日政策不确立,汉奸亲日派不惩治与肃清,那么这些败类的死灰复燃是深为可虑的。况且还不是死灰呢!” 二是主动出击、反击日寇“扫荡”,彰显我军是敌后抗战的领导力量。我军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巩固根据地,发展抗日力量,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打击敌人,以主动牺牲精神,尽量减小抗战军民的损失。徐向前在日志中就明确指出,“连日作战的经验是,必须予出城活动之敌以打击,缩小敌人活动区域甚为必要”。为此,华北、华中主要抗日根据地仅在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的一年多时间内,就对日作战1600余次,毙伤日军6万余人。我军的反“扫荡”战果迫使日军承认:虽经反复“围剿”,但占领区的治安呈现出恶化和复杂化倾向。以下仅从日志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战记述:
“叶成焕带2团一个营并指挥769团的一个连与地方游击队,向榆次及其以东铁路线活动。徐深吉带一个营向太谷以南以东地区及沿交通线活动,主要采用侧击、截击、袭击等积极作战方式,以影响友军并鼓舞其勇气。2团3营教导员罗明海带一个连经双峰去分水岭、子洪镇间破坏公路,并指挥祁县、太谷之游击队与工兵连之一组,发动群众,配合行动”。
“据闻,目前妥协投降气氛甚浓:一因日寇之困难剧增,无法克服,故暂作某些让步以诱惑;一因我国抗战中亦有不少困难和畏难心理。此与中国半殖民地之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有关。自抗战开始后,我党即经常提出反对投降妥协的号召,这是非常正确与必要的。尤其在妥协投降进一步具体化的今天,其任务尤为重大了。”
“四支队报告:秦启荣部在侧后袭击我军。窥其行动似有暗中配合日寇打击我之企图。不论如何,其动作是做了日寇的应声虫,呼应日寇的行动。做了对于抗战不利,而使日寇欢迎的举动。” “日寇行进时,多由汉奸在前探路,因汉奸告密,该敌未敢进入我伏击地域。该连见此情况,迅速前进攻击该敌,但只毙敌20余人,我无伤亡。敌狼狈退回郭庄不出。”
“在清野空室、帮助我军作战的支前工作等方面,辽县以南地区确实是大成问题。武乡境内许多村子的民众甚至在日寇到来时还不逃跑。因此被敌人大肆屠杀。马庄一个村子即被杀60余人,妇女被敌强奸致死者不乏其人。有一名幼女只有八岁,被敌人强奸致死,血迹模糊。胡家垴八个妇女被敌人强奸后有用刺刀挑破阴户与小腹致死,残忍之状,笔难尽书。在禁止挑水的地区,日寇将村民杀死在水桶边;某人送米汤给日寇喝,也被杀死在盆边;某人给日寇牵马过河,被杀死在马蹄之下。武乡过去托派活动最烈,人民受其欺骗不少,又兼县长之官僚主义以人命为儿戏,而农民又守旧心重,加之政治黑暗,故遭此惨剧究是谁人之虞。不抗日活不成,不把日寇打出去大家不得安宁。同胞们,大家一起觉醒起来抗战啊!以自己的血肉抗争是可以获得伟大的光荣的自由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特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辉煌成果,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最终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不屈不挠、顽强抵抗、视死如归、拼死抗争等是全民抗战的共同特点。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还体现出自身政治性质所决定的独有特点。
一是在政治上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红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支军队的名称番号变了,作战对象变了,但是它的性质宗旨没有改变,仍然将人民的力量和利益置于第一位。徐向前日志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接周(恩来)昨日电:……华北局势已到最后之危局,统治阶级怕群众甚于怕暴日,武装资材,宁委敌而不敢给群众,人民束手旁观,坐视不理,欲理而又无法可理,华北战局失败之速乃意中事。因单纯的政府军队抗战,而不动员广大人民参战,不给人民以民主权,不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发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决不能取得人民的热忱拥护。抗战若不是全民的,欲求其胜利如缘木求鱼,真是梦想”。政党的观点同样反映在政党领导的军队身上。山西抗战正面战场作战失利后,“沿途散兵甚多抢掠,各村民多逃山里躲藏。人民对友军与老阎反感太甚”。而在山东,“沈鸿烈、秦启荣(国民党山东省军政长官)之部队在敌扫荡时,……真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作鸟兽散而矣,甚而在乡村中到处抢掠骚扰,民众寝食不安,恨之等于日寇”,甚至“汤恩伯觉得他的部队纪律不好,精神萎靡,欲效法我八路军的工作方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对我军印象极好,因我军到后地方安定,土匪遁迹,并常予日寇以打击”。而当一些坏分子诬蔑八路军时,立即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如“某局长公开在群众中说八路军太坏,但实际上我军的模范行为给了该地群众很好的印象,群众将该局长包围质问。……此亦证明群众是如何欢迎与拥护为自己谋利益的人呀!”我军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与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是分不开的,如“召集9团小组长以上党的积极分子会,主持会议并报告目前形势;邓小平讲战时政治工作”。“宋任穷报告冀南工作经验:……改善民生:减租减息组织了工作队,一村一家地做工作,结果地主、债主、农民都认为满意。优待抗属,提高生产热忱。借粮斗争:借了粮要归还。如穷者借了的粮已吃完了,由政府设法偿还。雇工斗争:增加工资,按物价上涨适当增加两成。救灾工作,挖河、筑堤共用20余万元。支差条例:抬伤兵、当向导、运公粮,只此三种可以支差,其余支差项目在地方须由县政府批准,在军队须由团以上政治部门批准。除奸:(略)财政经济政策:1.自给自足;2.改善民生,发扬民力;3.统一收支;4.开源节流,反对贪污浪费。……贷款除贷给工农、小商人、贫苦人民外,平时对较大商人、富农亦贷款,以刺激提高农村生产”。可见,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的人民战争,从根本宗旨出发,加强政权建设,积极改善民生,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战争伟力,因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宣传队,我军的政治优势便体现在这里,使军事工作有了深厚的政治根基。
二是在军事上继续贯彻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斗争策略,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敌强势锋芒,发挥我之优长,“重点放在以己之强攻敌之弱,以求局部的消灭战”。依靠此种战法,我军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打击日军有生力量,消灭瓦解汉奸武装,积极发展壮大抗战力量。仅在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间,我军就累计毙伤日军6万余人,相当于同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歼敌25万人的1/4强,同时,八路军、新四军也从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壮大到18万余人。更为重要的是,我军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策略,在广大敌占区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成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民兵、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类抗日群众组织,最广泛地发掘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抗战伟力,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境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取得了持久抗战的最终胜利。
三是在抗战武装力量建设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的三结合。为了适应敌后战场斗争的需要,更有效地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秉承一贯的优良传统,积极建立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实践证明,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便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握战争;便于主力部队的扩充与升级;便于建立强大的后勤支援保障体系。有关资料显示,至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我军正规部队发展到120万余人,民兵280万余人;全国抗战八年期间毙伤俘敌50万余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军队建设重要一环的军事院校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大总校及其分布在各个解放区的12所分校,在八年全国抗战期间,共为我军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军政干部,改善了自红军创立以来长期困扰军队建设的干部奇缺状况。日志内容表明,徐向前1943年代理抗大校长后,还将抗日敌后战场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引入抗大军政教学实践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非经过不知难”。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弱小的力量、坚定的信仰,领导人民谱写了壮丽的抗战诗篇。今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这场战争的人,只有细读前辈们那些流淌着热血的记录,才能真切地感知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编辑 潘 鹏)
(作者分别是:国防大学科研部编研部部长;国防大学原研究员;国防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