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设计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要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设置问题时,问题要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提问要尽量避免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再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矛盾时,就容易引起思考,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本命年的回想》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要把握问题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从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的象征。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
  四、多层设问,化整为零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
  (1)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2)它的习性、动作、筑窝是如何说明的?
  (3)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
  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五、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在教《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全文内容后,即可问:三叔在临死时,送给我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师就可以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颗枸杞豆的深层含意,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领会。又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天气特点相对比,以此烘托出济南的冬天响亮、温情的特点。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六、问在此,意在彼。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美丽的西双版纳》,如果直接问:文中描写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采用曲问法,假设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西双版纳,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这样提问,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来当导游。
其他文献
《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则是我国十八世纪的最负盛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两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都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范》和《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多
期刊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果只是就景物而写景物,那么即便写得再怎么细致入微,也最多只能给人以一种美感,而很难引起人们的深思;只有于山川草木的描绘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哲理的点染,将文章的主旨烛照得通明透亮,这才能使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教益。有人说,“散文的诗意首先是思想的发光,而尤在于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哲理的最深处是感情的最强音,也是诗意的饱和点”,这话
期刊
一转眼,班主任工作也已做了十几年了,可是,实在惭愧,真没有做出什么骄人成绩,只是这么做着,有时很迷茫,很困惑。于是,这么多年过去,也就始终做了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激励和表扬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我坚持每日选出每日之星,即每节课有任课老师选出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一名,再由值日班长选出每日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同学,大约一日奖励10名左右。第二日早上公布名单。并在学生中成立奖励创意小组,即
期刊
“老师,今天的自习课我们还进行诗歌背诵比赛吗?”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令我欣喜。初三,七门功课多少内容要记,多少习题要做,孩子们却主动把每周一节的自习课让给了诗歌。就是这群孩子,两年前让我在上完诗词课后常感叹“给他们讲诗词就像在对牛弹琴”,但今天他们爱上诗歌了。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培养孩子们爱诗的念头,因为我记得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
期刊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幸福教师,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味着“幸福教师”这股正能量时,整个身心都充溢着一股甜蜜、美好。“教师——太阳底下最圣神的职业”这虽不是我少年时的第一梦想,但却成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职业。我幸福,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自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我把自己当成所有学生的妈妈,当我带领孩子们赢得一次次比赛活动胜利时,我和他们一起欢呼庆祝,这是幸福;当有孩子生病
期刊
众所周知,新课标作文教学的理念:一是作文联系生活,二是叙写真情实感,三是作文个性化。在新的作文理念下,要求作文教学要体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要实现转变作文教学的根本观念,转变学生在写作中的被动局面,要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要开放命题、开放课堂、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创设开放的、富有生机的、富有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流程;要突破作文的时空限制、突破狭隘的写作观念、突破为作
期刊
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许多教师就是从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成为优秀教师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互相听课、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教师参加听课要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听课是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公开课,希望通过课堂的开放,提高
期刊
语文学科被称为“百科之母”,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的讨论日渐提上日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拥有的亲和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亲和力”是什么?我认为所谓
期刊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你爱学生是一回事,使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是另一回事,二者之间不一定画等号。师爱并不在于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教学数年来,笔者对师爱有着点滴的思考和体会。  一、学无止境,师爱的源泉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海无涯,正如陶行知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