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渐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历经多年发展的情境教学理论,它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生成,让他们体验精神上的成长。其理论核心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情境教学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有非常广阔的用武之地。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注意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认为课堂阅读情境教学的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起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在课堂导入时,设置适当的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可以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引起了进一步学习的心理期待。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利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多,可以根据所教文本、和所面对的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或具体阐述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涉及的背景知识,可以消除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生疏感,达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教读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先介绍这篇文章的创作缘由。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在梁思成为“梁陈方案”奔走的时候,拱卫北京500多年的明代城墙正面对着存与废的抉择。对于北京城墙,“梁陈方案”曾作出这样的设想:“今日这一道城墙已是个历史文物艺术的点缀……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阅报,眺望的地方。底下可以按交通的需要开辟城门。”可是,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雜志,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结合城墙的保护对“梁陈方案”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建议将城墙建设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
这段文字不仅利用时代背景介绍了文章创作原因,还从故事的角度介绍了梁思成这位著名学者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以此导入,一定能让学生对当时的形势有大致的了解,迅速进入文本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感知全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作为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一种知觉活动,就是通过视觉将文章外部结构(字、词、句、段、篇)转换为有组织和有意义的整体过程。换句话说,在阅读中,读者首先是注意文章内容,而对文章的组合手段并不关心,就像人们刚看到一幅画时,并不关心其创作方法和技巧,而关注的是色彩线条传达出的意义信息一样。所以,高中语文课堂阅读在讲授前应让学生对整个阅读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可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中选取的文本长短不一,客观上造成学生在感知文本时有难易差别。学生对短篇文章的整体感知速度较快,但是,长篇作品则不易快速阅读,即使学生可能在课前预习,又因为各学科时间利用时的相互倾轧,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象征性地读一读作品。如何快速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获得文本的整体感知,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解决。教师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法,创设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分组协同完成对课文情节的概括。这种讨论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三、激疑探究,深入文本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还要深入文本,就文章的材料组织、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组合手段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精华。不过,仅仅逐级按字、词、句、段、篇对文章进行解读,容易割裂字、词、句、段和篇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内容支离破碎,同时也容易扼杀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根据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以依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就阅读文本特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
譬如,苏教版新高中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前把单篇课文作为学习单位的做法,而是把一个板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形式呈现课文。所谓的“文本研习”,就是提供经典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所谓的“问题探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学习状态。而“活动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思考。依据教材的上述编写特点,从深入文本,理解和鉴赏文章的教学目的出发,在课堂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先导,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探究热情。在研讨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深入文本对字、词、句、章进行比较、分析、鉴赏,进而结合课本形成自我的具有创见性的认识。
例如,在教读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海伦·凯勒“仅仅凭触觉”就从平常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得到了那些快乐?她在得到假想后的三天光明之后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安排?这三个问题既引导了学生就文本细腻的描写进行品读,品味其语言,又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接着,可以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描写形象、色彩、声音的语句,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此,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从以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情境教学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