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上刷碗时,老刘关掉了她的佛歌,和我聊起了雅明阿姨,那个在她学生时代突然失去联系的朋友。
老刘当然不知道,在相册下的铁盒里,我瞒着她偷偷见过很多次雅明阿姨,她穿着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白色衬衫,与年轻时的妈妈并排坐在山脚下的杨树林边,一双桃花眼灿烂地笑着。我暗地里还嘲笑过她,哪里都打扮得很漂亮,就是白色帆布鞋里穿了一双不应景的红袜子。
那个被妈妈视作珍宝的铁盒里,除了这张彩色照片,还有一张印着小亭子和满池荷花的明信片,落款时间停留在了妈妈中学复读的那一年,娟秀的一行钢笔字轻轻地落在背面,在狭长的时间通道里和铁盒一起,陪伴着妈妈为人妻、为人母。而夹在日记本里那一摞厚厚的信,是妈妈没有写地址的独白,也是雅明阿姨音信全无的答案。
后来的她们,在各自的人生空间里忙碌着,几年的交叠换来几十年的平行离散。
“我最近加了雅明的微信,你知道吗?她原来那么大大咧咧的一个人,竟然皈依了佛教。”老刘说着,就像她们昨天还在一起的语气。
“怪不得你这几天也天天听这些歌。”
“二十多年?不,得有三十年了吧,和你一般大的时候就没再见过。”老刘没听我说话,一双眼睛上下打量着我。
“她过得怎么样?”
“看她朋友圈都是佛歌。”
“你们没约见面?”“你们……”
水龙头哗啦哗啦的声音隔绝了我的问题,老刘重新按下了音乐播放键。
整个假期,老刘再也没提过雅明阿姨,也没有精心策划和老友的重逢,或许是谁也不想用几句违心的语言来解释当年的失落与遗憾,也害怕原来最熟悉的人坐在对面彼此客气的寒暄。
回到学校已是初夏,淡紫色的小花铺满了人工湖旁寂寞的小路,蛐蛐儿也在晚上你唱我和地活跃起来,食堂三楼常常是满场的状态,七八张桌子拼在一起,啤酒小菜里灌满了毕业的味道。临桌几个瘦小的女生被宽大的学士服套在里面,啤酒瓶撞在一起,像风吹过了风铃。
我们混在离别的人群中给大四的社长送别,火锅涮到一半,最不爱说话的女孩子突然放下了筷子:“以后可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了,我要去当兵了。”大家齐刷刷地看向她,她那有点儿骄傲的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像她手中的蓝莓果汁里将融未融的冰块。
时光如同是被撕裂的纸再重新粘贴拼合,我想起许多年前,你也用同样的眼神和语气对我说过相同的梦想。我回想起三月的操场,似暖似寒的风摩挲着鬓角的头发,夕阳洒在足球场上的十几个球衣上,我们暂时摆脱了高考这头猛兽的撕咬,在最高的看台上追着红了半边天的晚霞,聊着迈出校园以后咫尺相近的未来。
“去当兵啊。”
“那如果家里还是不同意呢?”
“那就去西安。”
“那去了西安以后呢?”
“嗯……开一家叫‘旧时光’的店,卖喜欢的东西。”
“那我们呢,还会像现在这样吗?”
一整个晚上,我都在循环播放张韶涵的《看得最远的地方》:“我要去看得最遠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没试过现实的水,也没尝过挫折的苦,纯真的年代,我们把珍藏在内心的愿望和梦想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另一个人,在满足自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会渴求能在模糊的未来找到对方给自己留下的位置。毕竟,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太过普通,普通到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每分每秒都在结束,而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相遇却难如登天。兀自惶恐、苦恼的时候,等待的是一份感同身受的心安,是那个知晓你一切快乐或悲伤的人陪在身边。
生命的另一个阶段,我们都会被新鲜的人和事填满,你带着军旅梦去了西安,我们之间,是相差两万千米的高空和土地。从大篇大篇的聊天记录到只言片语的礼节式问安,我时常会想起那句话:那我们呢,还会像现在这样吗?
“纵然一次次心碎,我们屹立依旧”,这是读《萤火虫小巷》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跨越时空的塔莉和凯蒂站在天人相隔的两个世界边缘,用力传送爱的力量,感受彼此的存在。站在文学作品里看现实,我对老刘的选择有一万个不解,难道电视剧里那些久别重逢的画面,释然一切的深深拥抱都是假象吗?难道选择沉默着守望祝福就是长大后的友情吗?同样,老刘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一定需要像小说里那样,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装点自己的友情故事。在她看来,所有形式上的刻骨铭心都不如在心里遥望对方的方向,虽不能同行,也一路为她祈祷。
大家笑着多叫了两盘烧烤为女孩庆祝,说尽了祝愿,但也说不出一句郑重的再见。我好像看到以后,你也会被一大群人围着,和你喜欢的城市告别,和亲人朋友告别,和我告别,像高中时的上课铃声按时打响一样,我们都用平淡的语气说声“走了,放学等我”,平常如白米饭,却一日不可缺。妈妈说的寻常,在那一刻我也终究能够理解。
人群再一次沸腾起来,笑声、吵闹声把我淹没在夏日的晚风里,缓缓地,有丁香花的味道飘过来,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
老刘当然不知道,在相册下的铁盒里,我瞒着她偷偷见过很多次雅明阿姨,她穿着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白色衬衫,与年轻时的妈妈并排坐在山脚下的杨树林边,一双桃花眼灿烂地笑着。我暗地里还嘲笑过她,哪里都打扮得很漂亮,就是白色帆布鞋里穿了一双不应景的红袜子。
那个被妈妈视作珍宝的铁盒里,除了这张彩色照片,还有一张印着小亭子和满池荷花的明信片,落款时间停留在了妈妈中学复读的那一年,娟秀的一行钢笔字轻轻地落在背面,在狭长的时间通道里和铁盒一起,陪伴着妈妈为人妻、为人母。而夹在日记本里那一摞厚厚的信,是妈妈没有写地址的独白,也是雅明阿姨音信全无的答案。
后来的她们,在各自的人生空间里忙碌着,几年的交叠换来几十年的平行离散。
“我最近加了雅明的微信,你知道吗?她原来那么大大咧咧的一个人,竟然皈依了佛教。”老刘说着,就像她们昨天还在一起的语气。
“怪不得你这几天也天天听这些歌。”
“二十多年?不,得有三十年了吧,和你一般大的时候就没再见过。”老刘没听我说话,一双眼睛上下打量着我。
“她过得怎么样?”
“看她朋友圈都是佛歌。”
“你们没约见面?”“你们……”
水龙头哗啦哗啦的声音隔绝了我的问题,老刘重新按下了音乐播放键。
整个假期,老刘再也没提过雅明阿姨,也没有精心策划和老友的重逢,或许是谁也不想用几句违心的语言来解释当年的失落与遗憾,也害怕原来最熟悉的人坐在对面彼此客气的寒暄。
回到学校已是初夏,淡紫色的小花铺满了人工湖旁寂寞的小路,蛐蛐儿也在晚上你唱我和地活跃起来,食堂三楼常常是满场的状态,七八张桌子拼在一起,啤酒小菜里灌满了毕业的味道。临桌几个瘦小的女生被宽大的学士服套在里面,啤酒瓶撞在一起,像风吹过了风铃。
我们混在离别的人群中给大四的社长送别,火锅涮到一半,最不爱说话的女孩子突然放下了筷子:“以后可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了,我要去当兵了。”大家齐刷刷地看向她,她那有点儿骄傲的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像她手中的蓝莓果汁里将融未融的冰块。
时光如同是被撕裂的纸再重新粘贴拼合,我想起许多年前,你也用同样的眼神和语气对我说过相同的梦想。我回想起三月的操场,似暖似寒的风摩挲着鬓角的头发,夕阳洒在足球场上的十几个球衣上,我们暂时摆脱了高考这头猛兽的撕咬,在最高的看台上追着红了半边天的晚霞,聊着迈出校园以后咫尺相近的未来。
“去当兵啊。”
“那如果家里还是不同意呢?”
“那就去西安。”
“那去了西安以后呢?”
“嗯……开一家叫‘旧时光’的店,卖喜欢的东西。”
“那我们呢,还会像现在这样吗?”
一整个晚上,我都在循环播放张韶涵的《看得最远的地方》:“我要去看得最遠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没试过现实的水,也没尝过挫折的苦,纯真的年代,我们把珍藏在内心的愿望和梦想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另一个人,在满足自己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会渴求能在模糊的未来找到对方给自己留下的位置。毕竟,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太过普通,普通到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每分每秒都在结束,而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相遇却难如登天。兀自惶恐、苦恼的时候,等待的是一份感同身受的心安,是那个知晓你一切快乐或悲伤的人陪在身边。
生命的另一个阶段,我们都会被新鲜的人和事填满,你带着军旅梦去了西安,我们之间,是相差两万千米的高空和土地。从大篇大篇的聊天记录到只言片语的礼节式问安,我时常会想起那句话:那我们呢,还会像现在这样吗?
“纵然一次次心碎,我们屹立依旧”,这是读《萤火虫小巷》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跨越时空的塔莉和凯蒂站在天人相隔的两个世界边缘,用力传送爱的力量,感受彼此的存在。站在文学作品里看现实,我对老刘的选择有一万个不解,难道电视剧里那些久别重逢的画面,释然一切的深深拥抱都是假象吗?难道选择沉默着守望祝福就是长大后的友情吗?同样,老刘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一定需要像小说里那样,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装点自己的友情故事。在她看来,所有形式上的刻骨铭心都不如在心里遥望对方的方向,虽不能同行,也一路为她祈祷。
大家笑着多叫了两盘烧烤为女孩庆祝,说尽了祝愿,但也说不出一句郑重的再见。我好像看到以后,你也会被一大群人围着,和你喜欢的城市告别,和亲人朋友告别,和我告别,像高中时的上课铃声按时打响一样,我们都用平淡的语气说声“走了,放学等我”,平常如白米饭,却一日不可缺。妈妈说的寻常,在那一刻我也终究能够理解。
人群再一次沸腾起来,笑声、吵闹声把我淹没在夏日的晚风里,缓缓地,有丁香花的味道飘过来,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