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翼城花鼓;传承;发展;高校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一、 翼城花鼓概况
  (一) “翼城花鼓”人文背景
  “花鼓”是山西众多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流传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传在山西的晋南地区。“翼城花鼓 ”主要流传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在翼城县花鼓遍及全县的各个村子,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花鼓艺人和花鼓队,人人都可以打花鼓。因此,翼城又有“花鼓之乡”的美誉。
  在山西的翼城有句民谣是这样的:“绕城西北东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这句人人皆知的民谣将翼城花鼓的格局形容得十分贴切,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晋南花鼓”之一的“翼城花鼓”在当地的广受欢迎和流行盛旺。“翼城花鼓”也被翼城人民称之为“打花鼓”,并且关于“花鼓”名称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传说。通过了解,目前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因为花鼓的鼓棒和鼓面上都绘有美丽的花纹或贴上精美的贴花,因此把这种带有花纹的鼓称为花鼓;也有说是因为人们在表演时击敲鼓的动作和鼓点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还有说是因为表演花鼓的艺人们在表演时敲击鼓的动作和鼓点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还有说是因为表演花鼓的艺人们每个角色的装束都有花,例如花冠、花袄、采花裙和采花鞋等。总之,所有的说法都与“花”字有关。在民间以及部分史籍的传说和记载中,“翼城花鼓”都与庙会或元宵节有关。当地一首悠久的花鼓歌唱到:“唐王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烘烘”。关于这首花鼓歌,据老艺人们说它曾被刻在村东头的祠堂中的一块大木牌上,并且在歌词下还刻着“大唐贞观三年”的字样,被村民们视为“传家宝”。可惜的是,这块木牌于1939年被侵华的日军所烧毁,而祠堂也于1941年被拆毁,因此翼城花鼓的起源也只能成为传说。[1]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资料来准确地表达翼城花鼓的来历,但是通过走访老艺人和当地民众以及传说,可以肯定的是“翼城花鼓”与春节、元宵、中秋节和庙会等盛大节日一定有十分密切的渊源。
  (二)“翼城花鼓”表演内容和形式特色
  翼城花鼓”表演内容大多也与民俗密切相连,每年的正月十五、庆丰收等重要的节日,都会进行“花鼓”的表演。表演通常是在民众众多的大广场上进行,在庆祝丰收时候,也会在田间地头进行表演打花鼓。“翼城花鼓”的动作是上身动作灵活,脚下步伐多变。上身动作有“拧、耸、晃、绕、推、拉、扭、摆、摇。”下身动作有“蹲、蹦、踢、跳碾、转。”“表演形式多以广场表演、打地摊的形式来演出。边走边表演,演出形式较灵活,不拘泥于场地的限制。表演动作铿锵有力,技术技巧娴熟多变。”[2]“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也丰富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六种表演形式有:“1、以鼓为主的带女苗子和丑的表演。2、男女的集体表演。3、男、女鼓手对打。4、杠上表演。5、多鼓表演。6、二人打一鼓,俗称二龙戏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迁,“翼城花鼓”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风格特色,简单地可以概括为:“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皮、灵巧多变节奏快。”
  二、“翼城花鼓”的发展现状
  山西的“翼城花鼓”是一种能够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状态的民间舞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无时不刻冲击着我们的地域文化。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丰富我们生活的方式也由原来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网络、科技产品、流行音乐等流行形式所取代。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民间带有娱乐性、自发性和群众性的“翼城花鼓”舞蹈慢慢地被人们摒弃。
  “翼城花鼓”规模不断的变小可以从以下几点中看出来:1、“翼城花鼓”的生存离不开社火以及传统民族节日等文化环境。而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从神鬼上得到解脱,关注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人越来越少。 2、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外来文化冲击了我们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关注新文化,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而“翼城花鼓”是伴随着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春节、庙会、社火等民俗节日进行的,现在除了春节、元宵节社火以外的其他民俗活动已经在当地很少能够见到。3、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表演花鼓艺术的老艺人也在逐渐减少,老艺人逝世以后,多半都是业余爱好者和半职业者来表演,表演的技艺不如老艺人的精湛,导致精湛的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方式呈現多样多彩,相比较单调的花鼓表演,年轻人更喜欢上网、购物、旅游等,这就导致了关注、学习并继承这一传统花鼓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由此而看,“翼城花鼓”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三、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非遗”舞蹈
  在2006年5月20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风格别具的“翼城花鼓”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研究“翼城花鼓”传承和发展就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不仅仅要以保护为重点,还要注重其发展和传承。需要政府、社会、法律、国家的保护,发展、传承的同时,还需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那么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舞蹈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遗”进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
  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首当其充的是将“翼城花鼓”引入高校的艺术课堂当中去。据了解,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情况:“2011年5月17日,翼城县的三位花鼓艺人走入高校课堂,为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的大学生教授原生态的翼城花鼓。更为可喜的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己经着手编写包括翼城花鼓在内的乡土教材——《山西民间舞蹈》。”[3]2015年4月8日,应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继承人王华明到太原师范学院进行了两周的讲学,舞蹈系100多余人参加了学习。王明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传承人之一,他长期研究翼城花鼓,练就了一身超高的本领,对花鼓艺术精通娴熟。他将自己多年所学传授给太原师范舞蹈系的广大师生,将同学们带入到了民间舞蹈艺术世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民间舞蹈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翼城花鼓”的基本技巧,领略“翼城花鼓”的独特艺术魅力。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已经进入了高校艺术教育中,并且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组成部分。
  “翼城花鼓”进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不仅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训练了学生身体的灵活协调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拓宽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进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感。“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递出的不只是一种舞蹈文化,更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二)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发展“非遗”舞蹈的方式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采用录音机、相机、录像机对老艺人的花鼓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整理过后,带入高校艺术课堂中进行播放观看,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学习“翼城花鼓”的魅力。
  还可以邀请老艺人到高校艺术课堂中,为在校学生现场讲解,表演花鼓艺术, 让高校大学生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魅力,并增强学生学习、保护、发展和传承“非遗”的意识。
  在对“翼城花鼓”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学习,对“翼城花鼓”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去,为在高校传承发展“翼城花鼓”打下良好的基础。
  1.“翼城花鼓”舞蹈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教材中
  “翼城花鼓”要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对民间“原生态”的花鼓艺术,进行整理和提炼。“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是一种在百姓间传承的一种民间艺术的状态。想要让他进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堂当中,需要对“原生态”的花鼓艺术进行加工、整合、改编提炼。让教材中的“翼城花鼓”仍然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山西晋南地区的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同时还要有系统性,教材内容的设定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好“翼城花鼓”的独特鲜明风格特征、动律和动作,还要包含本土的文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舞蹈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了地域文化知识,能够促进“翼城花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
  2.高校藝术课堂老艺人的口传身授
  舞蹈教学的的重要方法就是口传身授。舞蹈是一种人体有律动的艺术,人的语言对表意不能做出清晰明确的解释。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仅仅靠嘴巴去讲解,只是观看资料里的“翼城花鼓”是不能将传统艺术发展传承下去的。老艺人进入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理论伴随着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花鼓艺术的实质内涵和风格特征。老艺人进高校艺术课堂教学,将最传统、最纯正的花鼓艺术带入艺术课堂当中,对“翼城花鼓”动作的讲解、动作要领的分析、鼓舞知识的传递、思想的渗透,都促进了花鼓艺术在高校的持续发展。
  3.高校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
  想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单单靠民间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要善于利用当地高校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内培养掌握“翼城花鼓”风格特征、技术技巧、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在掌握了传统民间花鼓艺术的基础上,对“翼城花鼓”艺术进行创新性研究,进一步探索花鼓艺术的魅力,把花鼓艺术发扬光大,真正地做到“翼城花鼓”在当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让经典的“翼城花鼓”经久不衰。
  四、结语
  “翼城南花鼓”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特有的动作语言、表演形式以及与歌舞、器乐的密切配合是功不可没的。自“翼城花鼓”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研究翼城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对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翼城花鼓”进行提炼和整理,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当中,邀请花鼓老艺术家进入高校艺术课堂中,以及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表演花鼓艺术专业人才,将会达到在高校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目的。希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进行持续性的发展,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平台把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得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思远,梁泉.腰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温洁.试谈翼城花鼓[D].山西大学,2009.
  [3]王彬.翼城花鼓传承保护情况的调查思考[J].黄河之声,2011(20).
  [4]史瑛瑛.山西翼城花鼓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2010(5).
  [5]顾小英,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6]郑昕.山西民间舞蹈万荣花鼓研究[J].2013(6).
  [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继承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M].江苏:高印书馆,1993(1).
  作者简介:李永明(1963-),男,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研究;刘璐(1993-),女,山西运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舞蹈文化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承载着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截至到2017年7月,云南已拥有172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就有35项,省级也有多达123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复兴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非遗文化;保护与传
【摘要】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
【摘要】因为网络聚合作用不停产生出新媒体的生态环境,用“微内容”的传送、线上以及线下结合的微营销形式由于新媒体环境而受到推广。腾讯设计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实时通讯软件“微信”的飞快推广综合微营销的概念,给微信广告的推广提供了机会。文章整合微信的传播性质以及传播优点,对微信广告的发展价值以及潜质做了深化解析,来推动微信广告使用的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推广;微信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
【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十八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殹”,在秦简中多释作“也”。本文论及“殹为也之证”的同时,追本溯源,探讨殹的本义。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殹;也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秦律十八种》(以下简称《十八种》)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秦律,虽为乱简,内容却相当广泛。。秦朝因严刑峻法而颇受后人指责,其律法严苛,由此可见一斑。尤其重徭役,重刑罚,连坐制度也相当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对睦坝乡老船工的访问及对其口述记忆的记录与整理,还原嘉陵江船工们的拉船经历与生活百态,厘清嘉陵江船工的生活背景及拉船工作的来龙去脉,旨在嘉陵江船工这种职业即将告别历史舞台之际,记录下那个交通欠发达的时代嘉陵江船工对于当地物流运输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展现那如泣如诉的号子声背后最真实的船工生活,加深人们对嘉陵江流域文化与巴蜀传统民间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关键词】嘉
【摘要】“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在论述自由的审美心胸时提出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怀素草书的艺术特征反观庄子的艺术思想。书法,对于创作者而言,并不是一个直白书写线条的工具,而是一条叙述心灵感悟的途径,甚至可以说,这才是书法艺术存在的最本真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怀素;书法创作;忘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一、庄子的“心斋”和“坐忘”思想  庄子在主观心性方面,练达人情,
【摘要】谈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画坛,有影响力的女画家本就不多,而在当时算得上是女性画家中的集大成者的更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周思聪先生就是这其中屈指可数的女艺术家中的一位。其艺术创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追求者,画品如人品,她是一位有社会担当、尊师重道、慧心巧思的女画家,更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她性格坚毅,才思敏捷,极具创新精神。她的这些品质与她从小所受的良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姥爷是一位医生兼书画家,
【摘要】古筝这一传统民族器乐,因其优美的音色且容易上手学习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我们团队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2016〕41号文件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创办了古筝培训机构——“筝音工作室”,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精粹,普及古筝教育,培养新时代古筝人才,满足人们学习古筝的热切需求。本团队在创办培训机构的过程中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策划,周密组织,取得预期中的成功。在此,仅对古筝创业
【摘要】本文十九世纪时期为背景,追溯意大利歌剧的渊源以及风格、特征。本文是从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伊莎贝拉的咏叹调《残酷命运》入手,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唱技巧、人物形象塑造并结合十九世纪意大利的社会文化为角度出发,探究此时期对作曲家的创作影响,以及演唱者对演唱风格的诠释。  【关键词】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风格;罗西尼;声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歌剧
【摘要】为了使陕西铁里芯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陕西民俗文化,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对铁里芯子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了目前铁里芯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研究表明,可以从铁里芯子表演装的材料与结构入手提高其保暖性与舒适性,也可以通过更加合理地运用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方法提高铁里芯子表演时的安全性与人性化设计程度。  【关键词】铁里芯子;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