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流露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和感悟,他将母爱作为人类摆脱困境的其中一条途径,与冰心在散文集《寄小读者》中将母爱视作维系宇宙、支撑世界的最可靠的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二人描写母爱的方式、题材选择、宗教意识三方面着手,横向比较两者写母爱的不同,最后纵向挖掘两人写母爱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母爱 我与地坛 寄小读者 不同
《我与地坛》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史铁生是一位用生命和灵魂在写作的作家,他将疾病带来的痛苦转化为对生命、对母爱、对世间万物的沉思,所以他的作品创作虽然没有量的积累,但在质的挖掘上仍足以震慑住整个当代文坛。他质朴深沉、真诚坦荡的文笔风格十分受读者青睐。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形象性格,结合意识流手法回忆、想象母亲在园子里寻找“我”的画面,给读者对这位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主题表达母爱、自然、童真,其创作的思想内核是“爱的哲学”。冰心用与小朋友书信交流的方式歌颂母爱、重视童心。两位作家在表达母爱的主题上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并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关注,本文就具体分析《我与地坛》和《寄小读者》两部作品中涉及到母亲的部分,试论史铁生与冰心写母爱的不同。
一、描写母爱的方式
史铁生用细节描写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具体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包容、坚忍、善于理解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在最张狂的年纪里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他想独自摇着轮椅前往一座荒废的园子里时母亲却没有阻止,而是默默帮儿子备好了轮椅、扶他上车、守候在拐出小院的墙角静静望着他离家的身影。试想倘若换做一般的母亲,自己的孩子身体遭了难、情绪不稳定还坚持独自外出,一定生怕孩子一时想不开或者遇上什么危险事故而对其百般阻挠,决不能像史铁生的母亲那样放任其自由地去。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史铁生的母亲懂得尊重理解儿子、勇于承担苦难。“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一句看似简单豁达的话中隐藏了她种种的不安与担心,文中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是十分在意儿子安危的。其一是有一回史铁生出门后又想起什么事摇车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保持着送他出去时的姿势,对他回来时竟无反应。另一件事则是母亲经常悄悄地去园子里找儿子,若发现他还好好地在园子里看书便转身离去,若找不到儿子则会焦急地继续在偌大的园子中寻找他。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母亲找不到儿子的话:“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在读者看到这段具体详细的描写时想必心底都会涌起一阵酸楚,为这个焦急可怜、不知所措的母亲感到心疼。这个母亲无言奉献、关切儿子的形象也成为读者心目中伟大母亲的“定格”。
除了具体的叙事描写,史铁生还擅用心理描写升华母亲的性格和形象。其一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对她的当时心里的想法进行了幻想重现,这种重现不是凭空幻化出来的,而是史铁生醒悟、悔憾后站在母亲的立场还原了她当时的内心世界。“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段史铁生理解的母亲的内心独白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坚韧、敢于承受苦难的一面,也正是母亲这种坦然坚强的心态教会史铁生勇敢地面对困境、接受命运的磨练。
史铁生的母亲教会他勇敢、生存的力量和无言的爱,冰心的母亲则使她保有了美好的童心、对大自然的热忱和对世间母爱的感恩。首先,相对于史铁生的具体入微,冰心用夸张化、理想化的笔调歌颂母爱。在《寄小读者》中,冰心对母爱的着墨较多,更像是一部母爱的赞歌。冰心把母爱推崇到极致的境界,认为弘扬母爱是人类达到自由与平等的途径,是建造世界的纽带和动力。母爱构成了冰心作品下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底色,甚至从具体的、个别的延伸至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博大的爱。例如《通讯十》:“这时宇宙已经没有了,只母亲和我,最后我也沒有了,只有母亲;因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这两段话中读者可以看出,冰心笔下弘扬的母爱更偏向口号式、宣教式的,缺乏具体深刻的实例去打动读者,这样的描写手法是理想化的、唯心的,这也突显其“爱的哲学”的局限性。
二、母爱背景题材选择的不同
史铁生在写母爱时偏重个体坎坷经验,他将自己身体遭遇的苦难和心灵受到的摧残加倍放在母亲的身上:“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以致在史铁生“功成名就”后还发出心灵的忏悔“当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母亲却无缘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和激动,我才更加负疚和自责。”看到这里,不仅是史铁生,就连普通读者大概也会发出感慨这位伟大的母亲怎么不能再多忍耐两年,等看到儿子用笔在报刊上撞开一条路时再安心的走?即使史铁生通过幻想“也许是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来暂时宽慰自己,但在园子里他反复忆起母亲已经不在的事实,又表现出对现实命运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对母亲的奉献和她的离世,尽管史铁生想用一种阔达超脱的心态来面对,仍不免懊悔遗憾,当年因为脾气倔强错过了好好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最后几年,所以多年后史铁生笔下的母爱仍是沉重的、苦闷的、心酸的。
比较而言,冰心写的母爱则富有张扬的时代气息。她侧重五四时期的时代变革,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失望而造成的普遍的“烦闷”,高扬“人的发现”这一新时代的旗帜,热切地向社会宣告女性应该同男性地位平等,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她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敢于向父权社会发出挑战,而这个抗衡父制文化的武器,便是母爱。冰心将个人的母爱上升到全人类的博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抵制。冰心用浓厚、纯真的母爱营造自己美好的信念,她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母爱浓烈的气息,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和迷茫痛苦。可以看出,冰心笔下的母爱是纯真、伟大、乐观的。 三、母爱意识与宗教文化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思想代替双腿,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越走越深。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去世的那一章中“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从这里看出他在心里认为其实母亲的死是一种解脱,去了以后就不必再忍受那撕心的肝疼,不必为残疾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操心。而在整部作品中,读者不难发现文章有不少与宗教有关的字眼,例如“宿命”、“心魂”、“上帝”等,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将史铁生归为虔诚的基督徒一类,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史铁生皈依的宗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只是恰巧他人生遭遇的苦难和基督教义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所以他借用某些教条来让自己的精神回归自然宁静并思考拯救人类困境的途径。史铁生完成灵魂彻底醒悟的整个过程最终还是归因于他在地坛得到宁静、亲密地接触自然、自由自在地思考,而不是去受洗礼入教后听牧师的开解或向耶稣祈祷。他将对自身苦难命运的思考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层次,并不断探索拯救人类摆脱困境的出路,有着超脱阔达的生死观。
四、两者描写母爱不同的原因分析
史铁生的文风质朴深沉、重视人类的生存困境,将母爱视作拯救人生困境的道路之一。史铁生在突出母亲部分时采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及侧重自己和母亲的苦难体验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史铁生的文字描述在脑海中轻松描绘出一幅幅图画,例如母亲帮他准备轮椅的画面、母亲在地坛寻找他的画面……史铁生的文字具有如此强的情感渲染力和画面感,和其自身残疾体验与母亲离世有极大的关系。史铁生在一个人最狂热、最张狂的年纪里残废了双腿,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自顾自地颓废、封闭心灵,因为他接受的打击实在太大,所以他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却无暇顾及母亲的感受。年轻的大男孩到了该反哺养家的年纪却反过来需要母亲的照顾,史铁生的自尊心受挫所以当看到母亲在园子里因找不到他而焦急起来时,他也不愿出声告诉母亲,宁愿母亲就这么一直焦急下去。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过来,明白原来自己当年是如此的自私,并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无聊的自尊心去伤害母亲的心。史铁生本身的苦难体验和母亲离世是他写母爱這一部分的双重动因,这一段人生旅途本来就是悲痛深沉的,自然史铁生笔下母爱的风格也是凝重深厚的了。
五、结语
有学者批判冰心写的母爱太过幼稚和理想化,的确无论是在语言质朴还是情感深沉方面冰心所写的母爱都比史铁生略逊一筹,但这些评论无疑缺乏对两者的阅读对象层次不同的考虑。《寄小读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对象是天真单纯的、缺乏苦难体验的孩童,他们只能接受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能将这两部作品描写母爱方式的不同拿来做分析比较,感受二者的差别,却不能将这两部作品分出高下,因为文章本身的阅读受众不同就对分高下这个行为设置了障碍。
【参考文献】
[1]杨剑龙,满建,李彦姝. 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讨论[J]. 理论与创作,2011,03:39-44.
[2]缪倩. 爱之真 文之柔——论冰心与琦君的女性散文书写[J]. 唐山学院学报,2005,02:34-37.
【关键词】母爱 我与地坛 寄小读者 不同
《我与地坛》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史铁生是一位用生命和灵魂在写作的作家,他将疾病带来的痛苦转化为对生命、对母爱、对世间万物的沉思,所以他的作品创作虽然没有量的积累,但在质的挖掘上仍足以震慑住整个当代文坛。他质朴深沉、真诚坦荡的文笔风格十分受读者青睐。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形象性格,结合意识流手法回忆、想象母亲在园子里寻找“我”的画面,给读者对这位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主题表达母爱、自然、童真,其创作的思想内核是“爱的哲学”。冰心用与小朋友书信交流的方式歌颂母爱、重视童心。两位作家在表达母爱的主题上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并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关注,本文就具体分析《我与地坛》和《寄小读者》两部作品中涉及到母亲的部分,试论史铁生与冰心写母爱的不同。
一、描写母爱的方式
史铁生用细节描写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具体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包容、坚忍、善于理解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在最张狂的年纪里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他想独自摇着轮椅前往一座荒废的园子里时母亲却没有阻止,而是默默帮儿子备好了轮椅、扶他上车、守候在拐出小院的墙角静静望着他离家的身影。试想倘若换做一般的母亲,自己的孩子身体遭了难、情绪不稳定还坚持独自外出,一定生怕孩子一时想不开或者遇上什么危险事故而对其百般阻挠,决不能像史铁生的母亲那样放任其自由地去。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史铁生的母亲懂得尊重理解儿子、勇于承担苦难。“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一句看似简单豁达的话中隐藏了她种种的不安与担心,文中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是十分在意儿子安危的。其一是有一回史铁生出门后又想起什么事摇车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保持着送他出去时的姿势,对他回来时竟无反应。另一件事则是母亲经常悄悄地去园子里找儿子,若发现他还好好地在园子里看书便转身离去,若找不到儿子则会焦急地继续在偌大的园子中寻找他。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母亲找不到儿子的话:“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在读者看到这段具体详细的描写时想必心底都会涌起一阵酸楚,为这个焦急可怜、不知所措的母亲感到心疼。这个母亲无言奉献、关切儿子的形象也成为读者心目中伟大母亲的“定格”。
除了具体的叙事描写,史铁生还擅用心理描写升华母亲的性格和形象。其一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对她的当时心里的想法进行了幻想重现,这种重现不是凭空幻化出来的,而是史铁生醒悟、悔憾后站在母亲的立场还原了她当时的内心世界。“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段史铁生理解的母亲的内心独白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坚韧、敢于承受苦难的一面,也正是母亲这种坦然坚强的心态教会史铁生勇敢地面对困境、接受命运的磨练。
史铁生的母亲教会他勇敢、生存的力量和无言的爱,冰心的母亲则使她保有了美好的童心、对大自然的热忱和对世间母爱的感恩。首先,相对于史铁生的具体入微,冰心用夸张化、理想化的笔调歌颂母爱。在《寄小读者》中,冰心对母爱的着墨较多,更像是一部母爱的赞歌。冰心把母爱推崇到极致的境界,认为弘扬母爱是人类达到自由与平等的途径,是建造世界的纽带和动力。母爱构成了冰心作品下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底色,甚至从具体的、个别的延伸至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博大的爱。例如《通讯十》:“这时宇宙已经没有了,只母亲和我,最后我也沒有了,只有母亲;因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这两段话中读者可以看出,冰心笔下弘扬的母爱更偏向口号式、宣教式的,缺乏具体深刻的实例去打动读者,这样的描写手法是理想化的、唯心的,这也突显其“爱的哲学”的局限性。
二、母爱背景题材选择的不同
史铁生在写母爱时偏重个体坎坷经验,他将自己身体遭遇的苦难和心灵受到的摧残加倍放在母亲的身上:“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以致在史铁生“功成名就”后还发出心灵的忏悔“当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母亲却无缘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和激动,我才更加负疚和自责。”看到这里,不仅是史铁生,就连普通读者大概也会发出感慨这位伟大的母亲怎么不能再多忍耐两年,等看到儿子用笔在报刊上撞开一条路时再安心的走?即使史铁生通过幻想“也许是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来暂时宽慰自己,但在园子里他反复忆起母亲已经不在的事实,又表现出对现实命运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对母亲的奉献和她的离世,尽管史铁生想用一种阔达超脱的心态来面对,仍不免懊悔遗憾,当年因为脾气倔强错过了好好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最后几年,所以多年后史铁生笔下的母爱仍是沉重的、苦闷的、心酸的。
比较而言,冰心写的母爱则富有张扬的时代气息。她侧重五四时期的时代变革,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失望而造成的普遍的“烦闷”,高扬“人的发现”这一新时代的旗帜,热切地向社会宣告女性应该同男性地位平等,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她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敢于向父权社会发出挑战,而这个抗衡父制文化的武器,便是母爱。冰心将个人的母爱上升到全人类的博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抵制。冰心用浓厚、纯真的母爱营造自己美好的信念,她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母爱浓烈的气息,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和迷茫痛苦。可以看出,冰心笔下的母爱是纯真、伟大、乐观的。 三、母爱意识与宗教文化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思想代替双腿,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越走越深。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去世的那一章中“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从这里看出他在心里认为其实母亲的死是一种解脱,去了以后就不必再忍受那撕心的肝疼,不必为残疾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操心。而在整部作品中,读者不难发现文章有不少与宗教有关的字眼,例如“宿命”、“心魂”、“上帝”等,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将史铁生归为虔诚的基督徒一类,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史铁生皈依的宗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只是恰巧他人生遭遇的苦难和基督教义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所以他借用某些教条来让自己的精神回归自然宁静并思考拯救人类困境的途径。史铁生完成灵魂彻底醒悟的整个过程最终还是归因于他在地坛得到宁静、亲密地接触自然、自由自在地思考,而不是去受洗礼入教后听牧师的开解或向耶稣祈祷。他将对自身苦难命运的思考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层次,并不断探索拯救人类摆脱困境的出路,有着超脱阔达的生死观。
四、两者描写母爱不同的原因分析
史铁生的文风质朴深沉、重视人类的生存困境,将母爱视作拯救人生困境的道路之一。史铁生在突出母亲部分时采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及侧重自己和母亲的苦难体验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史铁生的文字描述在脑海中轻松描绘出一幅幅图画,例如母亲帮他准备轮椅的画面、母亲在地坛寻找他的画面……史铁生的文字具有如此强的情感渲染力和画面感,和其自身残疾体验与母亲离世有极大的关系。史铁生在一个人最狂热、最张狂的年纪里残废了双腿,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自顾自地颓废、封闭心灵,因为他接受的打击实在太大,所以他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却无暇顾及母亲的感受。年轻的大男孩到了该反哺养家的年纪却反过来需要母亲的照顾,史铁生的自尊心受挫所以当看到母亲在园子里因找不到他而焦急起来时,他也不愿出声告诉母亲,宁愿母亲就这么一直焦急下去。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过来,明白原来自己当年是如此的自私,并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无聊的自尊心去伤害母亲的心。史铁生本身的苦难体验和母亲离世是他写母爱這一部分的双重动因,这一段人生旅途本来就是悲痛深沉的,自然史铁生笔下母爱的风格也是凝重深厚的了。
五、结语
有学者批判冰心写的母爱太过幼稚和理想化,的确无论是在语言质朴还是情感深沉方面冰心所写的母爱都比史铁生略逊一筹,但这些评论无疑缺乏对两者的阅读对象层次不同的考虑。《寄小读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对象是天真单纯的、缺乏苦难体验的孩童,他们只能接受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能将这两部作品描写母爱方式的不同拿来做分析比较,感受二者的差别,却不能将这两部作品分出高下,因为文章本身的阅读受众不同就对分高下这个行为设置了障碍。
【参考文献】
[1]杨剑龙,满建,李彦姝. 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讨论[J]. 理论与创作,2011,03:39-44.
[2]缪倩. 爱之真 文之柔——论冰心与琦君的女性散文书写[J]. 唐山学院学报,2005,0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