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磅礴 内涵丰富的南诏发展史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标先生为建州五十周年奉献的长篇历史小说——云南史诗三部曲之一《菩萨蛮·南诏风云》,认真拜读后,觉得这是多年来,描写南诏历史的一部好小说。其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宏大,情节曲折,气势磅礴,读来爱不释手,感想甚多,但自知才学浅薄,深恐贻笑大方,不敢妄议,然久等不见有人评议,只好不揣冒昧,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抛出,求教大家。
  
  一、小说立意取材独到,准确把握了南诏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云南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自秦汉到唐代,南北不同部族的流民因种种原因,进入云南,与云南当地土著混合,形成了云南五彩缤纷的民族特色,至今依然。在小说的《题解》中,指出书名“菩萨蛮”意指善良、多情、美丽而又能歌善舞的云南各民族先民的总称。这就点出了南诏是一个多民族政权的历史特点,更让读者对南诏的历史充满遐想,因为“菩萨蛮”是唐代教坊的曲牌名,意味着动听的音乐,迷人的舞蹈,南诏的历史,必然流淌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民族乐章。
  怎样描写南诏十三代王,253年(公元649——902年)的历史,也是作者面临的大问题,但作者用敏锐的历史目光,攫取了唐天宝13年(公元754年),南诏与唐天宝战争开始,至唐贞元10年(公元794年),唐派出册封南诏使,恢复南诏国号,赠南诏金印银锞,双方重归于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取材,准确把握了南诏内部各部族的发展融合趋势以及中原文化对西南各民族进一步的深入影响,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各民族与汉族大融合,为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用批判现实的方法表现南诏的外交、军事史,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本书描写的时期,是南诏立国100年后面临的内政外交危机时期,唐帝国好大喜功,不断开边拓土,屡屡侵犯南诏疆土,而西边吐蕃虎视眈眈,企图利用南诏内部的部族矛盾吞掉南诏,更好的抗衡唐。南诏为求自保,折冲于两大力量之间,一方面加强内部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只有联合吐蕃,抵抗唐的侵略,两次破唐后,却被吐蕃绑上战车,多次参与吐蕃对唐的进攻,造成三方边境无休止的战乱。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三国的战乱给予了批判,唐帝国的好大喜功,造成了中原大量的人口减少,田园荒芜,府库空竭,国势日衰,吐蕃穷兵黩武,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消耗,加之自然灾害、内乱,最终导致分裂,而南诏与唐、吐蕃的战和不定,(虽然在与唐会盟后南诏在30年的和平期大力发展了南诏的国力,但此后又战端复起。)最终也导致藩镇拥兵自重,权臣杀主灭国。从社会发展的方面看,频仍的战事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而由于南诏和吐蕃生产力落后和思想局限所带来的战争掠夺形成的奴隶制,又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的融合,破坏了社会的发展。作者通过批判这段战争史提示我们,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安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兴旺的根本保证。
  
  三、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西南民族形成画卷,刻画了众多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英雄形象。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虽然西南民族众多,但与中华各民族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南诏开国酋长细奴罗,其先祖是澜沧江畔的哀牢乌蛮,他们崇拜龙,喜纹身、穿鼻、儋耳,以捕鱼为生,这些习俗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越人相近。百越人在战国后期吴越灭亡之后大量南迁,有专家考证,百越人为云南傣族等一些民族的先人,但从习俗上讲,哀牢乌蛮人应是与百越人有关系的。
  而昆川(今滇池周围,曲靖地区)的乌蛮人,是早期生活在黄河源头一带羌人南迁的后代,即汉朝时的“嶲”,“昆明”、魏晋时的“叟”人。还有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带来的汉族部下,他们与昆川土著融合而成乌蛮、白蛮。
  么些人(今纳西族)按他们古老的“经”所说,先祖是北边山岭河谷中放牧牦牛的人,而汉人史书记载,西汉前活动在大渡河上游一带的“牦牛夷”常混杂在羌人的记事中,可见说明其祖先与羌人有关。
  寻传人(今景颇、阿昌族的先民)最初生活在青海盐湖边,那一带是氐羌部落生息的地方,寻传人许多风俗和信仰与氐羌人相同,所以其祖先应是氐羌人的一部。
  至于洱河白蛮,他们很多声称自己是汉人之后,白蛮人中确实有许多是各种原因流落到夷地的汉人,还有甘肃等地南迁的氐叟,他们与巴蜀南部土著僰人、洱河河蛮杂居,互相融合,唐初以后一概称为“白蛮”。
  其他还有金齿、吐蕃等先民来源,作者均有述及,通过对云南这些主要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关系的探索考证,说明了云南各民族与中原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血肉关系,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互相融合、发展、壮大起来的。
  当然,小说最主要是要刻画人物,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阁罗凤、凤迦异、异牟寻三代南诏王的非凡经历,以及张建成、段俭魏、董迦罗尤、郑回、王乐、杜光庭等南诏文武大臣,更围绕以上人物,塑造了大批南诏、吐蕃、大唐各民族工匠、乐人、武士、僧侣等形象。作者根据史实,通过以三代南诏王为主角的人们在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的一幕幕充满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讴歌了西南各民族人民对爱和光明的追求,歌颂了他们不畏邪恶的抗争精神和对民族融合、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其中,也穿插了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淳朴真挚的情感生活以及大胆追求幸福,敢于为爱牺牲生命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作者勾画了一幅保国为民、追求理想、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英雄谱,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类永恒的光辉。
  
  四、作者阐述了中原儒家思想在南诏的民族融合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书中根据文献记载了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入西南夷,有一洱河边的青年张叔通过至诚感动司马,收其为徒,张叔勤奋好学,学成后携带大批书籍经典返回家乡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河蛮人重教育、兴文化、一代代收存书籍的开始,也许就是儒家文化传入云南的开始。河蛮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善良、忠厚、重视读书,从而在南诏时期出了张建成、段俭魏、董迦罗尤、王乐等优秀政治军事人物。其中尤以张建成贡献最大,他被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三代国主重用,他辅佐南诏用儒家思想确立了治国思路,努力把南诏从落后的神鬼统治思想中拉出来,行王道,立制度,还仿照唐例设立南诏官制,使南诏从一个落后的部落逐渐成为一个统治西南诸族的王国,一个国力强大,人民富足的诗礼之邦。开元十九年,皮罗阁在迁都太和城后,颁布诏令:“国师张建成学渊似海,可为王者之师,以中原礼乐兴我南诏。今我立约国门,上至王室、下至百姓,每人每日需学会二十汉字,三年能通汉文。今命国师率众臣演礼于国门。众卿谨记:无礼不能安邦,无知难以治国,无仁君暴国危,无义焉能服敌”。儒家的礼仪、仁智思想在南诏得以确立、传播。到阁罗凤时,经张建成推荐,又拜曾为唐西泸县令的郑回为师,设立书院,供王室子孙及大臣子弟学习。正是有了这些儒家治国思想的传播和采用,南诏国力才得以一步步强盛,终于可以平定西南,抗御唐、吐,成就了253年的功业,为云南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五、作者描绘了云南各族动人的民俗生活史,使小说更具民族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涵。
  
  在这部史诗画卷中,读者还可欣赏到云南各族独特的历史风俗,对美丽神奇的云南留下更为难忘的记忆。
  乌蛮人的围猎,在黎明时,猎手们要先杀大红公鸡祭拜猎神。在围猎中捕获的野物,傍晚时分在村寨外的打歌场烧起篝火,开剥整理,将皮肉分成一个个小堆,分给各户。待夜幕降临后,全寨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到打歌场,啃着烤肉,围火起舞,跳个通宵。打歌习俗,沿袭至今。
  么些人的过年习俗,也很有意思。除夕傍晚,各家都用杜鹃花枝扎成火把,对家中室内室外进行除秽。全村人还要在桑尼(巫师)的主持下进行量米仪式,初五,么些还要杀猪举行最为隆重的祭天活动,祈求天神在来年给寨子带来丰收。
  除风俗外,书中还介绍了云南许多匠作技术与中原的渊源关系。南诏白蛮人的纺织作坊,就得到巴蜀匠人的传艺,能生产出锦、绫、绢、染色刺绣等许多产品。云南原不产纸,凤迦异利用从成都掠来的造纸师傅,在史城(今喜州)建起了南诏第一座纸坊,从此,南诏有了自己生产的黄麻纸。烈酒酿制技术,也传自蜀中。白蛮匠人世代相传的《葬经》、《阴阳书》、《吕才宅经》、《黄帝宅经》、《鲁班经》等,也是通过巴蜀传入,中原、江南、巴蜀的建筑风格对白族地区建筑格式的影响,延续至今。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道教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藏传佛教与中原、云南的相互影响,音乐舞蹈等文化的互相交流,等等。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云南各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互相学习、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多年来,活跃在大理的文化人,在南诏史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写出了不少专论,也有一些演义,但通过历史小说来反映这一特殊时期的,《南诏风云》是较成功的一部作品,栗标先生长期从事规划设计,市政建设,他利用业余时间,用科学的精神,收集了大量的、详实的史料,对照考证了古今地名沿革,经过数十载的努力,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勾画了南诏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宗教、科技等画卷。故事有虚构,涉及的史实基本忠于历史,笔调生动有趣,耐读耐看,衷心希望这样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历史小说多出现一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云南,了解大理的文明发展史,了解中华民族相互间的血脉关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综合园地主持 王子荣)
其他文献
西湖渔村  张相侯    图画出天然,人家水境圆。  绿重沿岸柳,青飚几村烟。  山翠涵前蒲,渔歌出晓船。  桃源何处是,即此是神仙。  (张相侯,明代广东人,进士。)    游春  李元阳    蘼芜行尽绿毵毵,五岳寻仙得盍簪。  沃土豆花飞陌上,春湖蒲柳似江南。  野阴傍廓千家润,山色搴帷四面岚。  休向萍踪嗟漂泊,殊方风俗等闲谙。  (李元阳,大理白族人,明代进士,先官后隐,被誉为“史上白族
期刊
太阳滋润万物生长,没有太阳花儿就不会开放。而母亲则是每个人心中的太阳,没有这个太阳心灵就会变得荒凉。  幼小的时候,是母亲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转眼间,我六岁了。又是母亲牵着我的手,送我进学堂,教我唱民歌,讲给我听那过去的神话故事。每当听到母亲那动听的故事,我笑得总是那样开心。幸福的感觉彻底淹没了我。母亲将她无私的、圣洁的母爱注入了我的生命。是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了石桥,走过了弯曲小道,走过
期刊
是生命里全部的爱  凝聚成这片深情的红叶  呵 红红的香山红叶  艳艳的香山红叶  燃烧成通往香炉峰那热烈而 急迫的小径     快 亲爱的  把美好的祝愿捎上  让梦想在秋日轻舞飞扬  不须点缀 不须修饰  金秋的美是红叶的行囊  到处都是果满园飘香  盛满风霜雨雪的叶儿  此刻 回馈给人间的是心灵 的欢畅    我不能不醉  枕着红叶在这个红红的世界 里  你牵着我的手  我牵着你的手  在红
期刊
亲情  那个春天 我捉了只 小麻雀  拴了线 给女儿玩  谁知引来了 另外两只    不难确定 它们就是  这只小麻雀的爹妈  找上门来了    它们跳上跳下 慌前慌后  叫唤个不歇 叽喳过不休  雀心啊 打动了人心    我低下身 和女儿商量  把小麻雀放掉  女儿很懂事 很懂事的点点头    遗容  妈 我们把您的像片放大  就是想把您的慈祥放大  同时也把儿的悲痛放大了    取下它将框子
期刊
从一张航拍照片上看大理洱源的西湖,像一块七巧板,错落有致地铺设在蓝色的水面上,湖中有六村七岛,形成水中有岛,岛上有村,岛岛各抱地势隔水相望,村村水路相连。村里的居民出门,不坐车,不走路,或是提起竹篙,或是带上两桨,驾—叶扁舟,似从画中来。  我们同样是乘小舟进入如画的大理西湖。  天下叫西湖的地方很多,最少也有几十处,最有名的是杭州西湖,其次是福州西湖,还有广东惠州西湖,安徽颖州西湖,海口、兰州、
期刊
1    未到大理西湖前,我不知道有此西湖。  到了大理西湖后,我眼里心里便只有西湖。  我是大理洱源人。按理说,我应当从小就知道西湖,到过这么美丽的高原水乡。但在我前三十年的青春岁月里,我总是与西湖擦肩而过。我常常坐着客车往返于下关到洱源之间:其间的距离仅七十公里。客车常常经过右所街,沿着绿意葱茏的弥苴河一路向北。右所街离西湖只有二里之遥,可我却不知道还有西湖。即便偶尔听到,也就忽略了,像风吹过
期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之一,就是在2006年11月23日于大理古城举行的“白族大本子曲、吹吹腔激情演唱会”,190个演员表演的50个白族曲艺节目分为两大块:一是32个传统名曲名段;二是近20年来在全国获奖的18个新曲目。演员深情投入,观众会心叫好。一位老人当场唱道:新人新曲土到家,老树新枝花上花,传代靠娃娃。真是这样,这次的表演队伍中,年纪最大的72岁,最小的才5岁,有120人全
期刊
永远抹不去的是童年记忆。一年又一年,相隔的是回忆的距离。回忆有多长,时间间隔就有多长。无论回忆有多长,我的童年都弥存着天真烂漫和幼稚。    看电影    三十多年前的老家,看电影是山村农民稀有的精神粮食。  每当公社专门成立的电影放映队轮到在我们村放映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大家都在议论、在猜测。有消息灵通者探听到电影的内容后,渲染得很精彩,更加激起大家看电影的欲望。为此,生产队长一般会宣布:提前
期刊
一花如梦,缱绻一生。  “大理茶花头一朵”,童年,少年,在异乡,漂泊的母亲对我喃喃。青年时代,在耿马的孟定边陲,在做毕烧瓦匠后昼夜兼程的徒步归家途中,拂晓时分,于大山丛林深处迷路,忽听嘹亮清越的鸡啼:“茶花两朵!茶花两朵!”惊喜涌身要奔鸡声而去,年长的伙伴提醒我:“狗叫处可去,鸡叫处去不得。狗叫处是人家,鸡叫处山鸡家鸡啼声难辨,不定是更深莽的丛林”。  茶花,一朵,两朵,沉重着母亲对故乡大理的思念
期刊
人生的路,总是坎坎坷坷,凸凹不平。在上面酸甜苦辣地走了一阵子,磕磕碰碰之后,我又回到一个单位温暖的怀抱。  单位在小城之西,窗外是一条从大尖山上汩汩流下的小河,山头树绿,小河水清。每日与清澈的流水为邻,该是此生的荣幸。  山是清寒的,无名无誉,只是千年万载也不曾动摇过挺立;水是平凡的,涓涓细流,却没有过一刻的停息。无论流水是多么地清寒和平凡,人的一生之于它,却只是短暂的瞬间,任何人,终其一生也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