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我”走向“有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e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是由教与学的多面活动构成的,其间既不能因教而失落了学,也不能因学而失落了教,成功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之“我”与学之“我”的互动映衬。就某种意义而言,教是整个课堂活动的触发点,它引领着学的生成与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教”字呢?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落在备课上,只有把课备好了,才能为授课创造先决条件。想要把课备好,首先就得深入钻研教材,而就教学的现实状况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大致呈现出三种质态:立足教参一意阐释;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杂合种种创意解读。这三种备课质态下,教师作为备课的主体,其对自我存在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显现出一个从“无我”到“有我”过程。
  一、立足教参一意阐释。在实际教学中,教参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很微妙的,没有教参毫无疑问就会增加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可有了教参若使用不当,却又有可能导致依赖教参而丧失自我。事实上,不少教师备课时根本就没有一个自我、解读文本的过程,而只是顺着教参的思路,把文本梳理阐释一通,然后再拿到课堂上去塞给学生。这种失落自我唯他人马首是瞻的做法,活生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久而久之,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见效甚微已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实在不浅。试想,当一个教师离开教参就不会教学时,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给教参当传声筒时,当一个教师总是让自我在教学中缺席时,那是一件多么可悲而可怜的事啊!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他人提供的一个范例,对于教师解读文本来说,它是一种触发,而不是不可逾越的界圈。初学写作的人,从模拟他人的范作起步,往往小有收效;同样,初登教坛的人,在教参的指引下学着解读文本,或许不无收益。但依循教参一意阐释文本,毕竟是一种被动抑制状态下的接受式认读,千万不可长此以往,养成惰性、寄生性。只有锐意突破此种“无我”状态的备课形式,才能激活自我灵性,走向从容自如,最终提升效益。
  二、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教师如何走进文本,如何把握文本,这是备课中的一个关节点。如果单凭一己之眼光去解读文本,虽然能够避开他人思想对自己的牵制,保持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保持自我理解的原生状态,但这种独立解读文本的过程不光会加大对时间精力的消耗,同时也很难保证如此“闭门”所造出来的“车”的合轨性,教者不可以在解读文本上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可见,大量阅读相关材料,以廓开视野,增加文本解读的灵活度,这是备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于漪老师上一堂课,总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建立在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文献资料与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我想到了,参考书上没有想到。如果我们撇开于漪老师备课中一以贯之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执着努力不论,单就技术的层面来看,这第二步的备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思维程式就是凭依教参,博采众说。教师备课中一方面要通过广泛涉猎相关材料,打开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又得发挥好教参这把标尺对纷纭错杂的材料的衡量取舍作用,以保证解读的不偏不倚,不会“误入歧途”。 因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具有规定性,文本的内容涵盖具有一个基本面(主要包括文本的写作背景、文本的基本结构、文本的内在逻辑、作者的旨意指向等),这个基本面正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基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开这个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参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走好了凭依教参博采众说这一步,我们才能在学生面前多出几许从容自如。不然的话,正所谓见仁见智,教师在几十双相异其趣的解读眼光面前,难免会陷入被一片片鲜活的质询刺得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所以说,博览慎取是教师备课时必须下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从眼界局窄、拘于一隅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走向左右逢源的自适境界。不过,仅仅做到这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不够,因为教师在这里虽然付出了大量阅读旁征的心力,但归根到底仍然停留在对他人思想认识的取用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教师个人解读文本过程中的思想智识结晶并未得到呈现,教师的一己之“我”还只是隐藏在他人识见的背后,还没有能够凸显在文本解读之间,还只是处于一种收敛的“隐我”状态之下,没有能够自然而然地摆出一个“有我”的架势,也就是上升到有效备课的第三境。
  三、杂合种种创意解读。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不能只承认作品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文本作者的意图当代人不可能完全再现,文本的意义也不可能完全恢复。文本与读者的时间距离无法克服,也是不应当克服的。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创造性解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备课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整合创造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更应成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新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如此看来,教师首先应该让自己过好创造性阅读这一关,否则就难以从容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就难以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老师。教师应该把对创造性阅读的追求自觉地灌注到日常的备课之中,焕发创作的冲动和愿望,在研读文本时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既广泛占有资料,又不拘泥于现有的资料,努力地向广度、深度开拓和挖掘。不少优秀的教师在备好、上好一节课之后,往往就能把自己的心得形成文字发表出来,这难道是随意所为就能达到的吗?这是潜心追求教学创新的最好回报。所谓学者型的老师,就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中铸就的。
  当然,要做到备课中对文本的创意性解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有效地加以分析取舍,捕灵光之一现,捉意会之既得。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合出新的眼光,所谓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讲究的是要能够穿透纷繁芜杂的材料,广泛进行比对观照,同中见异,异中找同,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于各种见解的交叉延伸之处,寻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反复地阅读文本,尽力把握住研读中让自己心念所动的那些点,然后带着这些感触点,广泛阅读其他解读文字,在交叉碰撞之中进入一种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感悟生成境界,从而最终让自己的见解由模糊而明晰,由浮泛而具体,由零散而整一,渐趋完善鲜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得从学生的角度看取文本,想学生之所可能想,见学生之所可能见,多层面立体地透视分析,这样不仅从切换角度中切入文本获取解读的启迪,也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多一份准备,才会在学生面前多一份从容。
  教师备课中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上升到这种“有我”的个性化层面之上,才能真正提高备课的收益,从而不让课堂收益的提高成为一种想象中的风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智慧之火熊熊燃烧,就必须先擦出自己的智慧之火,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备课的“无我”状态飞升到“有我”状态之中,从而把教与学推进到不断碰撞创造生成的迷人境界之中。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正> 一、勘探地球物理的地质任务勘探地球物理是相对于理论地球物理而言的,又叫应用地球物理。它的任务是: &#183;研究地球结构,为理论地球物理提供实际地球剖面的资料及参
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其中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速都处于近三年以来的相对低位,但房地产开发和正炭需求的中坚力量,高载能产品出口有可能成为新的支撑点,因此,经济
Corex法是一种用煤而不用焦炭生产铁水的炼铁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生产铁水成本低,产量可调,适用于小型、中型、紧凑型乃至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座设在南非的Corex装置的运行成绩展
江苏中冻历经凡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实力规模、产业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被业内津津乐道,成为中国肥业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的旗舰与航母.而这艘航母的掌舵者——董事长刘敖根凭
本文讨论了使用矩形钻探网打中随机定位的一组三维目标的概率估计。这组目标代表多个任意形态的矿体。本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难以使用解析方法加以解决。作者使用了数值积分方法
本文从单层位出发,导出了曲面上位场转换所需的基本公式:单层场强分量及单层场强分量的一阶与二阶导数表达式。再从联系磁位和引力位的泊松公式出发,导出了“磁化方向与磁场
期刊
利用位场资料的奇异值的分布特征,采用截断策略,可达到消除随机误差的目的。奇异值分布特征特别明显地指出了随机误差所对应的奇异值范围,因此截断策略很容易实现。本文证明
随着军队特种运输保障需求增加,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大力建设特种车辆勤务专业势在必行。通过分析特种车辆勤务专业建设的意义,给出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定位,从加强科研学术、打
在秋播作物中.麦类需施锌肥,油菜需施硼肥。豆类需施钼肥,大蒜需施硒肥.马铃薯需施锰肥,它们虽然施用量少,但是必不可少。如油菜缺硼会“花而不实”.秕粒增多;萝卜缺硼会出现空心;花菜
毫无疑问.无论哪种作物遇到高温干旱都是需要浇水的。但是,近段高温干旱,笔者在田间察看大葱生长情况时,看到大葱基本上土壤已过白,菜农对其他蔬菜进行浇水管理时,却不对大葱浇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