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幽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功,自称“姓启名功“,实为爱新觉罗氏,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本刊刊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即为启老题写。93年的漫长人生,启老经历过怎样的坎坷,是今天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乐观善良的性格,使他能够超然对待人世间的荣辱冷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而又深邃的赤子之心。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不屑社会权威的性情,使得启功先生的人生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嘲,晚年更似老顽童般谦和、幽默。启老有过很多趣言妙语,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名萌萌的段子手,启老的段子幽默风趣又折映人生,今天摘抄几则供诸位一乐。
  倾倒之印
  一次,启先生为别人题字后,照例落款、用章。不料,钤印时颠倒了,旁观者无不惋惜,也不便请先生重写一幅,只好劝慰:“没关系,没关系。”先生笑而不答,又拈起笔在钤印旁补上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于是举座重欢。
  您姓阎吗
  有人来访,见到启先生就说:“您老精神真好,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先生立即反问道:“您姓阎吗?”问得来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先生又徐徐道来:“阎王爷才知道我能活多大,您怎么也知道?”说得来人与在座的都笑了起来。
  博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启先生创建北师大文献学博士点,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寒暄之际,好事者多称其为“博导”。先生总云:“我不是那个博导,而是那个驳倒,一驳就倒,不驳也倒。”闻者在笑声中不由地联想到1957年那段被打倒的风波。
  胡言
  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看完请回
  一位画商到启功先生家叩门拜访,想得到老人一件墨宝。但此商人声誉不佳,启老久有耳闻,便走近廊前,打开灯后,隔着门问商人:“你来做什么?”商人说:“来看您。”启老贴近门窗,将身体不同方向一一展示给对方看,然后说:“看完了,請回吧!”画商有些尴尬,嗫嚅着说:“我给您带来一些礼物。”老人幽默地说:“你到公园看熊猫还用带礼品吗?”
其他文献
今天没作业  邓立贤  “今天没作业!”班主任说完这句话后,便飘然而去。  在几秒钟的静默后,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和吼叫,同学们欢呼着涌出教室门。  我呆呆地坐在位置上,有些茫然失措,没作业,那干什么呢?  要不和小光他们上网吧玩游戏,可长时间不练手生,输了太丢人;要不去操场上打羽毛球,可是望着空无一人的球场,怎么打呢?要不还是自己找点作业做吧,然而有些倦怠的大脑,指挥我垂下了拿出习题集的手。  想
期刊
新华网消息,近日,中国课本博物馆落户山东淄博,通过科技手段还原情景的方式,让课本随着我们记忆重新“复活”了起来。  中国课本博物馆以1862年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课本为主要藏品,博物馆内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中国”“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拼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始到今天的電子化教学,各个历史阶段的
期刊
据凤凰资讯报道,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美国米苏拉儿童剧院和美国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共同打造的美国版“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7月9-10日在北京连演三场。美国版“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选取《刻舟求剑》《班门弄斧》《滥竽充数》三个经典成语故事。首演现场座无虚席,来自美国米苏拉的八位高中生用美式中文表演得流畅而自信,观众被他们幽默的表演深深吸引,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其中一名演员蓝森已经高中毕业,他在三个故
期刊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和众多中短篇小说,几十部各类剧本及各种曲艺作品。《四世同堂》在1944年初动笔,年底开始在报纸上连载。第一部叫《惶惑》,第二部叫《偷生》,1946年底完成,第三部《饥荒》是老舍于1948年在美国期间写成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起于“七七事变”,迄于抗战胜利。主要人物是北平一个叫小羊圈胡同里的居民
期刊
中新网消息,前不久,著名学者、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亮相江苏书展会场,为广大读者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的专场报告。莫教授从读书人的视角谈了自己在阅读经典时的看法与感悟,提出经典的两个标准:“一个是重读如初读;一个是初读如重温。”莫教授以自身读《论语》的经历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更以读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为例,鼓励大家用名著和经典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在阅读经典中不断品味中华
期刊
搜狐网消息,2016年7月5日,教育部语言应用文字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清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近300名中学生带来“妙趣横生说汉字——横竖撇捺里的历史”主题讲座,在普及汉字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汉字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汉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现场的老师及同学。  面对刚刚结束紧张考试的中学生,张一清以“考试”这两个学生最不喜欢的汉字开头,分别画出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示意,张一清介绍说,“考”字最早的含
期刊
中新网消息,身为资深学者和北大教授,曹文轩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对于此前曾引发讨论和争议的,鲁迅文章进语文教材的问题,曹文轩说:“我知道有一些教材编写老师认为,现在的小孩子估计读不懂鲁迅作品。我听了感觉这种观点非常奇怪。我小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鲁迅的作品,而且鲁迅的作品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小时候就能读懂,为什么会判断现在的小孩子读不懂鲁迅作品?人种没有退化吧!我觉得,应该审核的不是鲁迅的作品好不好读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他也
期刊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事,受到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该校有的老教授已参与书写录取通知书10年,一些毕业生表示,自己将数年前的手写通知书“一直珍藏在身边”,但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在这个年代还用手写通知书这种原始的方式?  相对于机器印刷,毛笔手写通知书既不经济实用,也不迅速便捷,的确显得很“笨拙”。可蝇头小楷、一笔一画之间,饱含着先学对后进的深厚感情,体现着大
期刊
丁鹏点评:这首诗选取的意象如天空、月亮、风等,皆是超尘脱俗、清纯唯美的自然意象。诗人对爱情的抒写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余,又具高蹈之美。可谓“诗无邪”,深得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  这首诗难理解在于《旧约·雅歌》的背景。《旧约·雅歌》是古希伯来最优美的爱情诗集,传统认为是所罗门王所作,也称“所罗门之歌”。因对爱情的出色描写,成为后世无数诗人、艺术家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  《旧约·雅歌》第八章写道:“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