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教案是同轨教师资源共享的产物,与以往教师手写教案相比,电子教案既便于教师学习同轨教师的长处,查找自己的不足,优势互补,又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因此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生搬硬套他人的电子教案,甚至直接拷贝同轨教师的教案,打印好后束之高阁,不再与之“会面”。仅仅把电子教案当做应付学校检查的“挡箭牌”,使电子教案浮于表层,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千篇一律的电子教案使这些教师渐渐失去了自我,也使电子教案失去了推广的价值,导致许多学校不提倡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甚至对电子教案下了禁令。于是,电子教案在实际工作中失去了“市场”。
如果把教案比做一张“脸”,那么,同轨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是克隆出来的“脸”。批量生产的脸只有模式化的美丽,不再有任何完全属于自己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就是徒有其表,只能是在旁观者的眼中迷失了“自我”。其实,我们可以在电子教案这张统一的“脸”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等个性化特点,为它“化化妆”、“补补妆”,使电子教案既是集体智慧的精华,又是个体风格的融合,使其更有生气,更贴合实际。
步骤一:“打粉底”——熟悉教案
粉底的作用就是让各式各样的脸,在化妆后都变得平坦,并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肤色,遮盖瑕疵。电子教案要想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教师也必须要为它打好“粉底”。只有对电子教案非常熟悉,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教师要做到对电子教案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烂熟于心,对每一处设计的用意都心领神会,对每一个题目的解答过程都能清楚地描述,对导语、过渡语、结语都能流畅地说出。电子教案的整体轮廓、枝枝叶叶能清晰地出现在教师脑海之中。熟悉电子教案的过程,可以是对电子教案文字的反复阅读、不断提炼,可以是对某个环节处理方式的多次思考、逐步突破,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师对某处设计的深入探讨。熟悉电子教案的过程,需要多次研读电子教案,需要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分层次地进行标记。
步骤二:“搽胭脂”——二次备课
胭脂能改善肤色,使皮肤显得健康红润,起到调整脸型视觉、塑造脸型轮廓的作用。电子教案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要为它“搽胭脂”。电子教案是“众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产物,有着很高的价值,所以最终被众人共享,此为“求同”;“求同”并非是对个人意见的漠视,教师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此为“存异”。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对电子教案要认真学习,再次思考,进行必要的二次备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案,不断修改,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次备课可以是对某一篇课文的重新解读,可以是对某一个细节处理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是对某一种类型题目解题思路的备注。每一次研读、修改、备注都将是一次熟悉教案的过程、学习他人教学技艺的过程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过程。为了便于进行二次备课,我们需要加大电子教案的文字行距,留给二次备课足够大的间隙。
步骤三:“描眉”——精彩点评
眉毛是眼睛的框架,描眉可以为面部表情增加力度,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具立体感,更有“型”,甚至可以对面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描眉”可以让电子教案精彩纷呈,电子教案的循环使用,方能进一步凸显它的价值。对于电子教案中的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情境设计、环节处理,我们必须做出精彩的点评,以便以后自己或他人使用时一目了然,很快弄清教案设计的意图。点评可以是对教案中某一个精彩的词,用一句话“点睛”,也可以是对教案中某一句特殊的话,用几句话“细化”,还可以对教案中某一个精彩的环节设计,用一段话细细“描述”。为了便于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对电子教案进行分栏(左栏大右栏小)。电子教案放在左边较大的一栏,在右边的一栏留白,这样便于在使用电子教案时添加“点评”。精彩点评的过程犹如为电子教案“描眉”。
步骤四:“补妆”——教学后记
为了把美丽永远留在脸上,保持化妆的持久效果,我们在发现妆花了后就要及时补妆,在保留大多数装扮效果的同时,及时补上“花”掉的面容。“补妆”可以让电子教案优势凸显。教学前,教案只是一种预设,许多问题难以发现,教学后,问题才浮出水面。比如,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提问)、某一个环节呈现出的精彩、个别需要改进的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记录下来,形成教学后记。这既是为下一轮循环使用服务,也是对自己教学成败的一次记录,更是对自己成长的一次促进。教学后记可以是几句话的归纳,也可以是一段话的描述;可以是提纲挈领式的排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细致描绘,此为“破”。为了便于书写教学后记,我们必须在每一课时的教案后,留下大片空白。
经过“化妆”、“补妆”的电子教案,既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个人能力的独特展示。电子教案中的点点笔墨,好似万绿丛中的点点红,抒发着教师独特的心声;就像朵朵美丽的鲜花,远看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近看又都各有各的特点,毫不雷同。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东双沟小学)
如果把教案比做一张“脸”,那么,同轨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是克隆出来的“脸”。批量生产的脸只有模式化的美丽,不再有任何完全属于自己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就是徒有其表,只能是在旁观者的眼中迷失了“自我”。其实,我们可以在电子教案这张统一的“脸”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等个性化特点,为它“化化妆”、“补补妆”,使电子教案既是集体智慧的精华,又是个体风格的融合,使其更有生气,更贴合实际。
步骤一:“打粉底”——熟悉教案
粉底的作用就是让各式各样的脸,在化妆后都变得平坦,并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肤色,遮盖瑕疵。电子教案要想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教师也必须要为它打好“粉底”。只有对电子教案非常熟悉,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教师要做到对电子教案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烂熟于心,对每一处设计的用意都心领神会,对每一个题目的解答过程都能清楚地描述,对导语、过渡语、结语都能流畅地说出。电子教案的整体轮廓、枝枝叶叶能清晰地出现在教师脑海之中。熟悉电子教案的过程,可以是对电子教案文字的反复阅读、不断提炼,可以是对某个环节处理方式的多次思考、逐步突破,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师对某处设计的深入探讨。熟悉电子教案的过程,需要多次研读电子教案,需要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分层次地进行标记。
步骤二:“搽胭脂”——二次备课
胭脂能改善肤色,使皮肤显得健康红润,起到调整脸型视觉、塑造脸型轮廓的作用。电子教案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要为它“搽胭脂”。电子教案是“众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产物,有着很高的价值,所以最终被众人共享,此为“求同”;“求同”并非是对个人意见的漠视,教师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此为“存异”。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对电子教案要认真学习,再次思考,进行必要的二次备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案,不断修改,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次备课可以是对某一篇课文的重新解读,可以是对某一个细节处理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是对某一种类型题目解题思路的备注。每一次研读、修改、备注都将是一次熟悉教案的过程、学习他人教学技艺的过程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过程。为了便于进行二次备课,我们需要加大电子教案的文字行距,留给二次备课足够大的间隙。
步骤三:“描眉”——精彩点评
眉毛是眼睛的框架,描眉可以为面部表情增加力度,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具立体感,更有“型”,甚至可以对面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描眉”可以让电子教案精彩纷呈,电子教案的循环使用,方能进一步凸显它的价值。对于电子教案中的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情境设计、环节处理,我们必须做出精彩的点评,以便以后自己或他人使用时一目了然,很快弄清教案设计的意图。点评可以是对教案中某一个精彩的词,用一句话“点睛”,也可以是对教案中某一句特殊的话,用几句话“细化”,还可以对教案中某一个精彩的环节设计,用一段话细细“描述”。为了便于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对电子教案进行分栏(左栏大右栏小)。电子教案放在左边较大的一栏,在右边的一栏留白,这样便于在使用电子教案时添加“点评”。精彩点评的过程犹如为电子教案“描眉”。
步骤四:“补妆”——教学后记
为了把美丽永远留在脸上,保持化妆的持久效果,我们在发现妆花了后就要及时补妆,在保留大多数装扮效果的同时,及时补上“花”掉的面容。“补妆”可以让电子教案优势凸显。教学前,教案只是一种预设,许多问题难以发现,教学后,问题才浮出水面。比如,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提问)、某一个环节呈现出的精彩、个别需要改进的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记录下来,形成教学后记。这既是为下一轮循环使用服务,也是对自己教学成败的一次记录,更是对自己成长的一次促进。教学后记可以是几句话的归纳,也可以是一段话的描述;可以是提纲挈领式的排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细致描绘,此为“破”。为了便于书写教学后记,我们必须在每一课时的教案后,留下大片空白。
经过“化妆”、“补妆”的电子教案,既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个人能力的独特展示。电子教案中的点点笔墨,好似万绿丛中的点点红,抒发着教师独特的心声;就像朵朵美丽的鲜花,远看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近看又都各有各的特点,毫不雷同。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东双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