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的书写及形塑

来源 :大众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中小学书法教师、社会培训机构书法工作者、地方书协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当前基层书法从业者的主体。展览机制下,他们的书写以展览为旨归,呈现出与古代书法经典貌合神离、与日用书写落差悬殊、对“展览体”书法的普遍追崇等群体性特征。他们多数是缺少书学理论训练的“唯技术”论者,也普遍存在“先技术后文化”的思维定势、书法批评与理想的缺失等问题。笔者以为,总体上他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书写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如此,每一个体都可能成为一名优异的中国书法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展览文化的观察者和反思者,成为一名书写上具有人文理想和接受批评胸怀的人。
  【关键词】展览机制 基层书法从业者 群体 书写 形塑
  一 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
  基层书法从业者与当代书法展览的关系较为复杂多元,有积极参加展览的,也有偶尔参加或参加数次后不再涉足的,有从不参展却积极观展的,不一而足。多数人有参展意识,许多人主观上甚至以参展获奖为宗旨。在当代展览机制下,一大批书写者凭借良好的书写技术成为了书法展览的宠儿,更多的人则依然奔走在想方设法入展的路上。
  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是每一个社会分层理论都会遇到的中心问题,没有哪一个现代世界的观察者能够不承认现代世界经济以及它所带来的分层系统的存在①。当今,书写者群体出现了明显的分层,他们分别处于中心、边缘或半边缘的地位。基层书法从业者是当代书写者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一)中小学书法教师。全国范围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书法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有云泥之别。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书法教师是当前基数最大、分布最广的基层书写者群体。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大学期间主修书法的毕业生,经受过学院式书法教育,因而相对来说是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中最具有专业素质的,往往在学校及当地也最受欢迎;另一类是美术生,兼修或选修过书法,对书法有一定的认识,业余零散地做过一定的书写训练;还有一类,是在教育部要求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为解决书法师资的问题与书法产生关联的人员。這些教师中,通常由对书法感兴趣的语文教师兼任。
  (二)社会培训机构中的书法工作者。社会培训机构的书法工作者成分比中小学校的复杂得多。他们的书学渊源,来自家庭祖传、学院教育、自学自悟、亲炙或私淑当代名家等各种可能的方式。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学在岗书法教师课余时间设帐收徒;积极参与各级书法协会组织的书法展览的入展或获奖者,开设私人书法工作室,成为社会培训机构中书法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的年龄差距很大,从事书法培训之前的职业背景各异,对书法的理解层次不一。有部分人兼营书画装裱、文房四宝、文物古董,也偶尔出卖自己的书法作品。
  (三)基层书协机构工作人员。基层书协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是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少数人外,他们实际上多在上述中小学书法教师及展览获奖者中产生,并参与当地书协机构的组织工作。既是当地书法展览活动的组织参与者,同时又因工作关系与上级书协组织人员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他们与展览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 基层书法从业者以展览为旨归的书写
  及其特征
  (一)与古代书法经典貌合神离。熟悉中国书法史的人,不会否认晋唐笔法的高度。晋唐法度之高,体现在许多方面:线条内部运动复杂线边廓变化细腻,与日常实用书写高度融合,符合人的右手手腕的生理机制,书写中形成各要素之间的自然生长生发关系,书写与“人”的充分融合,等等。严格来讲,我们对帖学传统风格类作品的评价都应该以晋唐法度作为参照。
  为展览而作,情形发生巨大改变。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到作品的视觉效果。书家通过加强前后虚实、枯湿浓淡、大小粗细等形式上的对比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在书写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一些有效加强笔法、结构、章法、空间、节奏等方面的视觉冲击力的方法,作为经验不时向公众兜售和传播,逐渐形成了一套人所共知的“展览体”书写套路与程式化运作模式。
  书写的核心是运动。总体上,书写都是在符合人的右手的生理机能条件下所作的运动。这里,手腕尤其重要。右手手腕有它天然的优势,也有它天然的局限。线条的微妙变化、结构的闭合开张、章法的轴线摆动,与手腕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息息相关。虽然时隔一千余年,王羲之、颜真卿的手腕与我们的手腕的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他们所创造的经典都是在利用手腕的优势,克服和超越手腕的局限的过程中获得的。因而他们的书作中外在字形的次第生成与书写的内在节奏是合乎一体的。
  以展览为旨归的书写,其书写套路与创作模式往往为了追求展厅强烈的视觉效果,人为地进行节奏处理,未能真正地符合手的生理结构,与古代传统经典貌合神离。
  (二)与日常书写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邱振中先生在 《艺术的泛化》中提出“日常书写”的概念,以区分“包含技术意识的书写”与“排除任何技术意识的书写”,用来讨论书写心理对书写状态的影响,从而深入对书法深层性质和中国文化深层性质的思考②。
  日常书写是为日常生活所需而进行的,不带有技术意识的书写。书家们为参展而精心制作的书法作品,与日常书写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一名在各种书法赛事上频繁入展乃至获奖的书家,一旦脱离了特定的书写内容以及对它千百遍的专项训练带来的精熟,面对日常书写,就出现书写状况判若两人的局面。这是当代众多书家的困局。
  人口基数庞大的基层书法从业者的书写行为和书写态度最容易随社会风向的改变而被动地来回摇摆。在频繁应征国家、省市、地县级大型书法展览赛事中,适应了展览机制的运作模式,掌握了符合展览要求与评委口味的书写技术的书家们,顺当地入展获奖,并引领一时新潮,成为当地书家羡慕赞叹的对象。他们的书写行为、审美趣尚、所受待遇,是风向标,基层书法从业者往往闻风而动。“无技术意识的书写”“自由书写”,当然就难以落入技术意识明确的书家们的视野中。如此,一旦“随事从宜”“临时从宜”,或者微微地“精意”③,其书写结果与精心制作的投展作品之间落差太大,尴尬就免不了了。   (三)对“展览体”书法的普遍追崇。通过参加展览获奖从而得到所谓官方认可,无疑是当下不少人的渴望。每一种书体都有相应的“展览体”,为了增加入展获奖的概率,人们千方百计地研究和实践获奖书家的书写套路,以获奖作品的书写效果为追逐目标。他们琢磨“展览体”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远远超过亲近古代经典范本。名利的驱使使许多人轻易地沿着“展览体”的书写滑行。
  三 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书学理论训练的“唯技术”论。基层书法从业者普遍缺少书学理论训练,崇信“唯技术”论。众所周知,历史上许多书家不仅以优秀作品名世,同时又有书法理论著作存世。书家以书论遥接前贤,阐发自己,启迪来者。这些理论文字,涵盖了包括哲学思辨、审美体验、书写技巧在内的与书法有关的广阔领域,成为书家们关心书写、体验个体生命状态、洞察人性与浩渺世界的方式。借助古人书论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法门。唐代张怀瓘开创了以书论独步天下的新纪元。
  当代书法理论家在书法美学、技法、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也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忽略、疏离当代书法理论的重大研究成果,就会圈滞在朴素的原生态的自发书写状态里,就无形中给自己的书写进路竖起一道厚厚的墙。
  不事理论,专练技法,却能在书展中获奖,颇有一种示范的效应与败坏的力量。从眼下普遍的实例看,专攻技法者比专事书论者更有机会提振声名,获得现实的利益。
  基层书法从业者们常常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态度,公众场合肯定阅读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内心却不以为然,甚至极度轻视,巴不得以技术一举成名,从而改变自己的状况。
  (二)“先技术后文化”的思维定势。与“唯技术”论者相比,持“先技术后文化”观点的书家人数更多。书写技术是较容易为人们所直接感知的部分。对于书法而言,怎么强调书写技术的重要性都不过分。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书法艺术另一面的存在。文化是隐性的,文化无形,却对书写者的书写产生重大影响。一位真正优秀的书法家,其娴熟的书写技术背后,是那个鲜活的文化“人”。当代书展作品的评选以制作出来的作品為依据,偏偏缺席的是那个鲜活的“人”。基层书法从业者在现实条件上的先天劣势,出于现实功利的计算,持“先技术后文化”论者众多,最终还是走向了“唯技术”论。这是值得警惕的。
  (三)书法批评与书法理想的缺失。当今书法领域真正批评的空气极为稀薄,充斥于报章杂志、会议研讨、著作序跋、日常交流中有关书法的批评多是恭维的套话。
  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普遍在书法批评上失声。非中书协会员的弱势身份,基层中小学书法教师的位微身份,非正式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局外人”身份,非地方书协组织成员的“圈外”身份,地方书协组织成员相对于上一级书协组织的从属次级身份,所有这些种种身份意识,令他们欲言又止。书写技术水平差强人意,自信度不够,又不敢大胆出声。即使发声批评,只言片语,加上书写实践的微弱不足以支撑言说的力度,无法触及书法真正的核心,只能在外围打转。书法理论素养的普遍缺乏,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言而无的,论而失度,无法直击问题的核心,终究无济于事。漠视书法批评,书法批评缺乏真正的学术品格,终究是因为书法理想的缺失。
  四 基层书法从业者的角色定位与自我形象塑造
  鉴于基层书法从业者在书写方面呈现出的上述群体性特征和种种问题,笔者以为,总体上他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书写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进行自我形象塑造。
  (一)书法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教师?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中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书法工作者,内心充满彷徨和焦虑,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和界定不清晰,也面临艰难的选择:到底做一名书法艺术家,还是一名优秀的书法教师?
  真正的书法家的界定,依书法史的标准,即以其作品是否为书法史做出过独特的贡献,是否向历史奉献了独特风格且达到较高时代水平的书法作品为依据。现当代书法艺术家还必须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对国内外现当代艺术史、历史上存在过的视觉图式、对本时代的艺术现象有过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把握。做书法艺术家,有很长的路要走。
  退而求其次,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基层书法从业者极度珍视此会员资格。有些人如愿以偿,有些人数十年孜孜以求也过不了这道坎。
  那么,人们自然就执持着一种偏见,认为当不成书法艺术家,入不了中国书协,就做一位书法教师好了。仿佛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准备和理想的投入,就可以胜任教育教学的职位。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做一名书法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书法教师,极不容易。因为他面对的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不仅仅是教师自己。“一位艺术家、理论家,不一定要对‘理想’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一位教师便不一样,他必须以高远的理想为目标来安排全部的教学计划,必须让学生时时感到前面有一个值得去争取的目标。④”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有才能的书法艺术家,离不开广大中国书协会员,更离不开基层书法从业者的热心参与和忘我工作。
  笔者以为,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书法教师,学做默默无闻的“蒲公英”播撒书写的种子,或许是基层书法从业者真正合于时宜的角色定位,这与成就书法艺术家、成为中书协会员不相矛盾。
  (二)当代展览文化的观察者、反思者。毫不讳言,在当代展览文化机制下,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长期处于边缘性地位,话语权普遍较为微弱。
  基层的状态,与中心的力量保持着较为遥远的距离,这恰恰是基层书法从业者客观地观察和反思展厅文化的天然优势。展览文化伴生的负面因素,需要清醒的头脑去努力克服,即让自身的书写远离盛行的“展览体”威力的辐射,重新回到经典,回到书写者自然书写与自身心理、生理状态的契合体验上来,以抵抗高度技术性的文化工业生产时代标准化、同质化、规模化、批量化的艺术生产。
  基层书法从业者群体完全可以努力舒缓内心与展览机制下的功利化书写之间的紧张关系,做当代展览文化的观察者、反思者,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戒惕,空间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基层各地仍然还有未被展览机制的强力完全覆盖的广阔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基层书法从业者那里还有可能生长出异样的书写。   (三)理想的建立与批评的接受。2006年,邱振中先生组织并主持的首届“兰亭论坛”,首次邀请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名家,正式公开地讨论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理想与批评问题⑤。本次论坛中他的发言及其书法论著中相关的论说,可以成为我们讨论的参照。
  当代书法的理想,囊括以下几个可能的方面: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书写技术水准的技术与历史上至高水准的比较,以及所有书写者为这个伟大理想所作的持续努力;崭新的笔法的创造,以及对书写史的推进;视觉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书法视觉图形的创造;对书法本体的形式构成分析、研究取得进展,以及它们与人类艺术史、思想史的关系;等等。与上述理想比较起来,入展获奖几乎不值一提。
  邱振中先生以为,一位书写者的真正贡献,在于对书写方式、构成原理、表现机制与风格类型的重要推进。书写者不要忽视了书法后面“人”的存在。书写者个体应该努力追求作为“人”的精彩,突破感觉、思维、理想上的局限,在敏感、直觉、想象力方面培养自身的才能。书写者应该保持与传统的深刻关系,以严格的分析与高要求的判断标准为基础,开拓技法层面、风格层面、认识层面、理想层面的新境。
  大家所担心的书法批评生态是,权力代替批评,个性让位于利益,应景式的褒奖多于实质性的诊治。“商业化的‘江湖观念’,没有作品的评价标准,没有是非,只有这中间的哥们儿义气,只有货币的价值衡量标准,只讲究当下的实用性,而缺乏的恰恰是作品的艺术性。真正的传统未被认识,非传统杂耍式的书写倒成为了一种标准。⑥”我们不得不直視这样的困境:每一个关心、热爱书法的人既是书法界不正之风的强烈批评者、受害者,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共谋者。幸运的是,我们有邱振中、姜寿田、朱以撒等数位敢于说真话的有识者,我们才不至于太过于失落和悲观。
  理论上讲,基层书法从业者作为当代书法群体的一部分,如果有志于书法事业,当然应该以当代书法专业领域的最高理想为理想,以书法批评的最高标准为标准。
  注释:
  ①[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利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新版序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邱振中《兰亭论坛·日常书写》前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③周勋君对“精意”这样一类日常书写的心理做了深刻的探讨。周勋君《“精意”:日常书写的一类心理》,见邱振中《兰亭论坛·日常书写》,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89-101页。
  ④邱振中《书法中的批评与书法中的理想》,见邱振中《书写与关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⑤邱振中《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吴川淮《西安“书院门”调查—西安书院门书法工作者现状、问题及思考》,见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责任编辑 陈新)
其他文献
陈如生,1945年生,号野鹤,别号甦翁、二白斋主、居见山楼。祖籍上虞,浙江慈溪人,现居江苏苏州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诸乐三艺术研究会会员。师从中国美院诸涵教授,曾得沙孟海先生嘉勉。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展、浙江省首届篆刻展览等,书法篆刻作品入编《纪念孙中山先生篆刻集》《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传略收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期刊
【编者按】: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出身贫寒,少读书,乃一介布衣;他有书法天分,不走寻常路,是碑学的一面旗帜。他因种种机缘,得到众多贵人的提携,得到了不少书法同行的赞赏,也遭到了书坛领袖的鄙视。他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本期书艺别裁,请薛帅杰博士后就邓石如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到华丽转身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的成功道路及其有关问题,与大家做一交流。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被不少专家推举为清
期刊
《石尠墓志》,全稱《晋故尚书征虏将军幽州刺史城阳简侯乐陵厌次都乡清明里石尠墓志》,1919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城北马坡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晋永嘉二年(308)刻石,高46厘米,宽22.5厘米,今存文27行480字,隶书体。此墓志四面刊刻,正背两面刊刻石尠生平事迹,内容主要记载逝者生前身份、官职履历与功绩,两侧面分刻其夫人与子女之籍贯、姓氏及履历。此墓志保存完整,书文精美,刊刻精良,志文内容极具史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云梦县睡虎地秦简牍的出土至今,共发现秦简牍10种。这些简牍的出土,使人们从青铜铭文、碑版石刻等了解隶变的局限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了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从战国晚期到秦朝末年,秦简牍对于篆书、隶书元素的增加和删减,以及由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了不同风貌的秦简牍书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书写的真实状态。  一 不同时期秦简牍概况  下面,笔者以秦简牍书写时间为基准,对目
期刊
《王皓墓志》全称《魏故荡寇将军殿中将军领卫士令王君墓志铭》,共11行,满行16字。志高42厘米,宽29厘米,有界格。  《 王皓买地券》共5行,满行18字。高47厘米,宽14厘米,无界格。  志文全文如下:  魏故蕩寇将军、殿中将军、领卫士令王君墓志铭:君讳皓,字天海,兖州高平人也。祖琚,侍中、散骑常侍、祠部尚书,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羽真高平王。考生,中散、威远将军、高平太守。君识
期刊
前 言  目前学界对于草书的形成,大约有隶书、章草、隶草派生几说。时间上,基本界定在秦末至东汉。目前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以草书书写的多为军书、部队档案与账簿,这其实应属于军事情报范畴。在以往草书研究中,书法界重点聚焦其艺术性,往往容易忽略情报的基本特质,即准确性。而这个准确性,就是草法的内在标准和书写法度。  情报不准会贻误战情,攸关成败性命;账簿讹舛能导致数目混乱,影响物资调拨。所以具有一定书写标
期刊
清代书法的发展,以帖学与碑学的兴衰为线索,这条发展线索一直贯穿了整个朝代。清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崇尚法帖墨迹与推重碑版刻石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明确提出“帖学”“碑学”的名目,并以此来指代两种不同的书学理论与创作流派,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首开先河。“帖学”指的是宋代《淳化阁帖》汇刻后形成的以崇尚锺繇、“二王”为主的书法史观、审美观及创作实践;“碑学”指的是推重商周、秦汉、六朝金石碑版的书法史观
期刊
一 褚遂良书学历程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高宗即位后,封河南县公,进郡公,世称“褚河南”。初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年少即承家学,博涉文史,其书法初学史陵,取法欧阳询、虞世南,晚年融“二王”书风于一体。《旧唐书》卷八十列传三十中有关于褚遂良学书的介绍:“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遂良博涉
期刊
北魏《元遵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淮南王墓志》,2012年3月出土于河南洛阳,高71厘米,宽71厘米,共23行,满行25字,青石质,有界格。  释文句读如下:  《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淮南王墓志》:王讳遵,字世顺,司州河南郡洛阳县人也。世祖道武皇帝之玄孫。高祖太尉公阳平王。曾祖司徒公风韵夷雅,道冠当时。祖晋阳侯,岐嶷姿挺,玄虚自然。未及继烈,弱龄潜
期刊
【内容提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男尊女卑、男主女次时代,女性的才智与思想鲜有施展的舞台,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女性的身影也是凤毛麟角。但在文化与经济极其繁荣的唐代对女性学习书法却是持包容的态度,不论是宫廷嫔妃、世族贵女,还是普通女性都有把读书习字视为必要修养的。女子善书者唐代最多,女子浓厚的学书风气是唐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为自晋代以来又一个书法高峰起着重要的补充。  【关键词】唐代 女性书法 女性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