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指引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加以运用,找到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新形势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发展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听民声、治贪腐、扬国威的重大举措,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这些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辉,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
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方法
(一)坚持人民立场,确立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还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也是因为把握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始终以人民为上、为人民造福,一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二)坚持辩证思维,提高领导水平。
辩证思维指的是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它的基本观点是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讲对立统一,讲矛盾论,讲重点论。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也要对矛盾进行客观分析,揭示矛盾的内在规律性,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充分反映出用全面、系统、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善于从“两点”中把握“重点”,牵住“牛鼻子”,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既要从两点论出发,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又要善于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重点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以抓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工作。同时,在推进“四個全面”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谋划,也要抓重点,牵住“牛鼻子”。
(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开拓进取。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0年前毛泽东同志撰写《实践论》时,副标题命名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行合一,知是真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行是真行,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钉钉子精神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知行合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知行合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变作风反腐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世界发挥大国风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一)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群众观,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能行稳致远走好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群众工作做足做细,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一是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好、执行好,形成政府主动帮扶、贫困群众实干的扶贫开发局面。二是要帮助群众出谋划策,制定好脱贫计划,引导贫困群众学习政策、掌握技术,鼓励他们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扶贫先扶志,要让群众学会感恩,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二)转变工作作风,发挥实干精神。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离开了实干,再宏伟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一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查找思想差距,敢于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开阔思想视野,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认识,观念上不断有新转变,理论上不断有新提高,发展上不断有新思路。二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抓住真问题、摸清真情况,做到干一行专一行,以“滴水穿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抓落实。三是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要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思进取、阿谀奉承的不良心态,高瞻远瞩、主动作为,敢于涉深水区、打硬仗、啃硬骨头,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克难奋进、迎难而上,形成干事创业、奋勇争先、敢于拼搏的浓厚氛围。
(三)树立四个意识,推动科学发展。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站在全局、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系统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二是树立创新意识。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把握时代特点及其深刻变化,及时总结归纳经验,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使思想和行动始终不滞后于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是树立忧患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任务更艰巨,形势更紧迫,只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只争朝夕、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不打折扣、不问付出,才能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从容应对,打好硬仗。四是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进一步强化比学赶超、抢抓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识,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超前性与适时性相结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多做打基礎利长远的工作,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芒市委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新形势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发展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听民声、治贪腐、扬国威的重大举措,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这些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辉,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
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方法
(一)坚持人民立场,确立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还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也是因为把握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始终以人民为上、为人民造福,一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二)坚持辩证思维,提高领导水平。
辩证思维指的是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它的基本观点是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讲对立统一,讲矛盾论,讲重点论。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也要对矛盾进行客观分析,揭示矛盾的内在规律性,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充分反映出用全面、系统、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善于从“两点”中把握“重点”,牵住“牛鼻子”,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既要从两点论出发,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又要善于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重点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以抓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工作。同时,在推进“四個全面”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谋划,也要抓重点,牵住“牛鼻子”。
(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开拓进取。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0年前毛泽东同志撰写《实践论》时,副标题命名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行合一,知是真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行是真行,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钉钉子精神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知行合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知行合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变作风反腐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世界发挥大国风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一)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群众观,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能行稳致远走好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群众工作做足做细,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一是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好、执行好,形成政府主动帮扶、贫困群众实干的扶贫开发局面。二是要帮助群众出谋划策,制定好脱贫计划,引导贫困群众学习政策、掌握技术,鼓励他们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扶贫先扶志,要让群众学会感恩,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二)转变工作作风,发挥实干精神。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离开了实干,再宏伟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一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查找思想差距,敢于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开阔思想视野,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认识,观念上不断有新转变,理论上不断有新提高,发展上不断有新思路。二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抓住真问题、摸清真情况,做到干一行专一行,以“滴水穿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抓落实。三是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要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思进取、阿谀奉承的不良心态,高瞻远瞩、主动作为,敢于涉深水区、打硬仗、啃硬骨头,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克难奋进、迎难而上,形成干事创业、奋勇争先、敢于拼搏的浓厚氛围。
(三)树立四个意识,推动科学发展。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站在全局、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系统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二是树立创新意识。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把握时代特点及其深刻变化,及时总结归纳经验,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使思想和行动始终不滞后于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是树立忧患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任务更艰巨,形势更紧迫,只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只争朝夕、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不打折扣、不问付出,才能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从容应对,打好硬仗。四是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进一步强化比学赶超、抢抓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识,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超前性与适时性相结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多做打基礎利长远的工作,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芒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