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玛:第一个在太空练瑜伽的人

来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曾见过上帝吗?”
  “我会告诉他们,我没有。”拉凯什·沙尔玛如是说。
  1984年,沙尔玛搭乘前苏联的太空飞船,成为印度第一个飞往太空的人。即便是在30多年之后,他的事迹依旧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如此殊荣并没有让他感到兴奋。在他的描述中,自己只不过是个“恰好抓住了机会”的人。
  从飞行员到宇航员
  
  今年68岁的拉凯什·沙尔玛身材微胖,头发花白,身穿衬衫和羊毛马甲的他看上去和很多印度中老年人没什么两样。但33年前,当他从太空中安全着陆回到地球时,鲜花、赞誉和掌声环绕着他。
  让沙尔玛成为受人追捧的“国家英雄”的,是1984年的那次太空之旅——作为印度第一个去过太空的人,他和两名前苏联宇航员一同在太空中度过了8天。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致力于推动印度航天员进入太空,希望以此为1984年的大选造势。她联系了当时印度的盟友、在航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前苏联,苏联方面同意了,并要求印度提供合适的人选。
  沙尔玛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他1966年考入印度国防学院,21岁那年加入空军部队,担任超音速战斗机飞行员;到23岁生日之前,他已经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执行过21次任务了;25岁时,他成了印度空军的试飞员。接到选拔宇航员的通知后,他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训练。沙尔玛说,有一次他甚至被锁在一间小屋里,屋里的航空设备闪着幽幽的光。这一过程长达72小时,目的就是为了测试他是否存在患上幽闭恐惧症的可能。最终,沙尔玛和另一名同伴拉维什·马尔霍特拉从5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前往前苏联接受培训。
  点燃希望之光的“灯塔”
  由于印度缺乏宇航员训练设备,“上天”前一年,沙尔玛和马尔霍特拉到了前苏联星城的宇航员训练中心。那里距莫斯科约70公里,戒备森严,冬季酷寒。沙尔玛每天都在雪中穿梭于各个建筑物中间:他要迅速学会俄语,每天要上六七个小时的俄语课;他的饮食必须控制得很精准,每天最多摄入3200卡路里;此外,他还要进行力量、速度和耐力训练,对抗太空中的失重状态。
  训练过半时,沙尔玛得知,他被选中成为有资格“升空”的那一个,马尔霍特拉则是后备人选。“其实我也没觉得训练过程多么艰苦,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今回忆起来,沙尔玛认为,那次旅途确实是一次科学探究,但也有政治任务的性质。因为在那时的印度,真的需要那么一个人来鼓舞国民情绪。
  1984年对印度来说是个多事之秋。那一年6月,印度爆发了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冲突的金庙事件;12月,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又发生了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在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让印度人民为之自豪的沙尔玛便成了点燃希望之光的那个人。
  在太空中做瑜伽
  1984年4月3日,沙尔玛和其他两名前苏联宇航员一同乘坐航空飞船飞往太空。“我是全世界第128个进入太空的人,所以我没有太紧张。”他说,“起飞的过程和平时的训练一样,我们已经练习过无数次了。”
  当时,前苏联塔斯社采访了沙尔玛的母亲,总理英迪拉·甘地也和沙尔玛进行了对话连线。当总理问他印度在太空中看上去是什么样时,沙尔玛用一句印地语回答道:“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这就是我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因为什么爱国主义而准备好的套话。我能看到长长的海岸线,三面环绕着美丽的蓝色海洋,森林、冲积平原、金色的荒漠都看得一清二楚,喜马拉雅山脉看上去是紫色的,山顶还有皑皑白雪。”他回忆道。
  在太空的8天中,沙尔玛还独立完成了一项具有印度特色的实验:他系好固定的安全带,在太空中做了一系列瑜伽动作,由此成为第一个在太空做瑜伽的人。
  想作为游客再去一次
  沙爾玛之后,印度再也没有人登上过太空,至今他仍是印度唯一一个涉足太空的人。近年来,印度正在大力发展航天航空技术,希望以自制火箭将印度人送上太空,但仍存在缺乏资金、设备升级等问题。
  从太空回来后的沙尔玛继续做回了飞行员:他驾驶过“美洲虎”超音速战斗机,也驾驶过印度自行设计的“光辉”战斗机。后来,沙尔玛转行,在一家为飞机、坦克和潜艇制造软件的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直到8年前退休。
  如今的他,和身为室内设计师的妻子过着正常的退休生活,他们在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山中居住,还养了一条宠物狗。宝莱坞最近希望以沙尔玛的经历为蓝本,筹备拍摄一部电影,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据说可能出演主角。
  当被问起是否还愿意再去一次太空时,“我很愿意。”沙尔玛站在阳台前望着远山说,“但我希望这次自己以游客的身份前往,再欣赏一次地球之美。上次去的时候,我背负了太多的使命。”
  (摘自《齐鲁晚报》)
其他文献
家训是家族长辈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是告诫的话,是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基本形式。家训注重的是德育,即“修身”;家风是家训的传承,是一种家庭风尚,是家训的外在表现形式。  虽早在西周就有周公劝诫其子伯禽注重修养、修行和要礼遇贤士的文字,但从学术上讲,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系统的家训史料,则公认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中国家训之首;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进入一家公司,给办公室主任当助手,负责文秘工作。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腿勤手快,该我做的,不该我做的,我都抢着干,将分内和分外的事情都干得妥妥帖帖,颇受办公室主任喜欢。大家都以为,未来的办公室主任非我莫属。  可没有料到,新来的总经理却将办公室主任一职给了和我一同进公司,做事虚浮,善于溜须拍马的阿明,我则继续做阿明的助手。  在这样的人手下工作,感觉实在窝囊。我一气之下,便辞了职,
尽管现在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如果你手上刚好有一份报纸,请不要随便扔进垃圾桶,因为这意味着你扔掉了一份除臭剂、一份干燥剂、一份缓冲剂……  报纸的妙用实在太多,今天就告诉你一些旧报纸的新用途。  1.除撕不掉的不干胶  玻璃、陶瓷器皿上撕到一半的不干胶标签,光滑表面上透明胶留下的痕迹,这是每一个强迫症的噩梦。在此教给大家的一个方法是,在不干胶表面涂一些植物油或者婴儿油,放置15分钟后用小刀之类的
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越来越淡漠。于是,有些年轻人往往会忽略老一辈“到什么年龄就做应该做的事”的教诲,错过了自然就可以恋爱的年纪,不得不面临剩下的感情危机。    当然,相亲并不只是剩男剩女们的特权,许多男生与很多女生刚过二十岁就会有人上门说媒,就会有人介绍并安排相亲,对于这些传统的婚姻介绍方法,绝大多数男生是很不情愿的,当然,许多离剩女门槛尚远的女生也是反感的
2016年年初,国家一级豫剧演员王宽成为 “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前的2005年,王宽获得了“中华慈善奖”,2015年9月18日王宽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的封面人物,2015年底,他们获得了全国妇联“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以及“河南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17年来,他无怨无悔竭尽全力地抚养着6个孤儿,成了他之所以入选的最佳诠释。而那些沐浴在真爱中长大成人的孩子们,也如他一样
有病看医生,治病靠吃药,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糖尿病却不是这样。药物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仅仅占1/5。所以,把降糖药当成治疗糖尿病的唯一,那就大错特错了。  平时学会怎么吃,才是控制血糖的根本!“三饭五菜”最降糖,学会怎么吃,血糖至少稳定一半!  三饭五菜中的“三饭”  1.小米饭  小米能保护神经、调节血糖,小米中还含有维生素B1,对糖尿病患者的手、足和视觉神经均有保护作用。此外,小米有健脾和保
在央视《朗读者》中,作家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朗读者》现场,麦家更是几次哽咽,聆听者董卿也泪光闪烁,台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顿时刷爆了朋友圈。  这封信:是一封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一封他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信;一封麦家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
人是情感动物,哪能不生气?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要想就哭,生气起来还要骂上两句,中医讲得很清楚:怒上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上个周末,孩子被外婆带出去玩,我和先生得了一天时间过了场二人世界。  我俩开车去郊外漂流,其中有一段山路弯弯曲曲、格外难开。我们的话题就顺势聊到了这些年开车走过的最难的路。  我说是那次去庐山,本来就天下小雨,庐山更是迷雾蒙蒙,几乎看不到十米外的状况,咱们老爸开车偏又生猛,蜿蜒山路急转直下,我在后座惊得死死抱住娃。  先生说:那次庐山?我觉得还好。最惊险的是那次去湘西,高速路上忽然下起大雨,感觉真
冰心与吴文藻,一位作家,一位社会学家,他们自由恋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生同眠,死同穴。究竟是他们各自的才华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还是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成就了他们传奇一般的爱情?  因缘巧合初相识  冰心与吴文藻,从开始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冰心《我的老伴——吴文藻》一文记载,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自己的至亲家人,只身登上“约克逊”号邮轮,前往美国留学。她的同学吴搂梅托她在这次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