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上好的导语往往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导语成为激起我们的语文课堂浪花的第一块石头,形成有力的磁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新的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钱威先生提出:“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显然,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不仅仅在于烘托气氛和诱趣,更在于导入语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确定学习的起点行为方面的意义。
  “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 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中提出的。它是指学习新知识前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其实,单就组织者本身而言,我们语文教师并不陌生,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课导入语”。这新课导入可以是一则故事,可以是一段音乐、一首诗、一张图片等,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一则好的导入语恰能起到这桥梁的作用。
  一位老师在上《祖冲之》一课时,一进教室就在黑板上板书三个大字:“孙行者”。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咱们现在给“孙行者”拟一个下联”。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各显神通。最后有聪明的学生对出下联“祖冲之”。老师肯定后分析了这一应对的妙处。如祖对孙,冲对行,动词对动词,者对之,虚词对虚词。就整体而言,则是人名对人名。这一导语设计,由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导入新课,既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对联常识的教育,又顺其自然引出了新课《祖冲之》,更妙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可谓是一石三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对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导入法。
  有位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选自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的小说:《范进中举》”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但对于这样有潜力的一篇可挖的文章来说,没有设计好导语,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导语本身而言,算不上成功。
  2 介绍背景导入法。
  这是常用的一种导语设计。在学习一些文章时,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文革的相关背景,学习《在仙台》就要介绍当时旧中国的情况。这种方法看似平常但不可缺少。
  3 名言、名句、成语导入法
  笔者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这样设计了导语:请同学讲成语“江郎才尽”的典故。学生讲完后老师补充,然后思考:“江朗为什么才尽了呢?”讨论后初步得出结果。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接下来的课文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媒体导入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图片、音乐、视频等都可以作为导语广泛引用。运用的好,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潮的巨大气势,为后面的课文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5 故事导入法。
  好的故事往往可以打动人心。笔者在上《斑羚习飞渡》一文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一次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后,人们发现一个小孩子幸存了下来,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挖开孩子脚下的泥石流,发现孩子站在妈妈的肩膀上,再挖开妈妈周围的泥石流,又发现孩子的妈妈是站在孩子爸爸的肩膀上。这一对夫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深深融入了故事中,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6 问题导入法。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也可以把几种方法融合到一篇文章的导入中,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则因人、因文、因地而异。注意积累,注意思考,各种导入方法自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其他文献
【摘要】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时期内的学生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要达到上述要求,除了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合适外,还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目标适当;形式合适       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
期刊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用题是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一看到应用题就眉头紧皱,列不出算式。实际上应用题就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科学,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探究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期刊
【摘要】学困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是导致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分析了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和现状、类型。提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加强课堂监督;注重课外辅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老大难。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去年以来我进行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探索,将诵读古诗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古诗学习写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诗词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它不仅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还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丰富想象,也体现着诗人独特的创作构思。我们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能否借助经典诗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呢?
期刊
1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提倡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探究式学习”已明确的被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科学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想法解决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儿童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兴趣;应用价值    
期刊
【摘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关键词】阅读;学法指导;教学       升学的压力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使课堂充满活力,用我们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孩子们,同孩子们一起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我们要在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里,让孩子们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起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的学习、生活世界。  【关键词】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正在逐步走进课堂
期刊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进行探究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在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在探究教学中落实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每个生物教研工作者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