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是导致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分析了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和现状、类型。提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加强课堂监督;注重课外辅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产生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学困生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深感困难的学生群体。教学实践表明,学困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是导致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
1 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
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中学学困生的平均比例在30%左右,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30分左右,学困生比例在40%左右,而且学生基础要更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的同学,恶作剧是他们常玩的游戏。
对于语文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象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3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类型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总的来讲有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4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
4.1 学生自身原因
4.1.1 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4.1.2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4.1.3 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的料,因而放弃学习,安于失败。
4.1.4 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4.2 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4.3 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的不足,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的滞后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关爱优生有加,而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不能以人为本,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4 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餐馆等。
5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
初中语文学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缺点,即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采取退缩策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心学习的动力。这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虽然不是刻意的抵制,却也是消极态度下的不作为R这一不良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说教,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说教而暂时改正缺点,但没有长久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去领略语文的魅力。
5.2 加强课堂监督
课堂上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5.3 注重课外辅导
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午休时间,课外活动堂,找学困生谈谈心,询问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产生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学困生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深感困难的学生群体。教学实践表明,学困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是导致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
1 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
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中学学困生的平均比例在30%左右,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30分左右,学困生比例在40%左右,而且学生基础要更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的同学,恶作剧是他们常玩的游戏。
对于语文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象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3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类型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总的来讲有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4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
4.1 学生自身原因
4.1.1 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4.1.2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4.1.3 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的料,因而放弃学习,安于失败。
4.1.4 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4.2 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4.3 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的不足,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的滞后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关爱优生有加,而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不能以人为本,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4 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餐馆等。
5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
初中语文学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缺点,即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采取退缩策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心学习的动力。这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虽然不是刻意的抵制,却也是消极态度下的不作为R这一不良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说教,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说教而暂时改正缺点,但没有长久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去领略语文的魅力。
5.2 加强课堂监督
课堂上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5.3 注重课外辅导
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午休时间,课外活动堂,找学困生谈谈心,询问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