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大师巴金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80年来写作、翻译作品总计达1300万字。其中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家》享誉中外。这部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小说名著是如何诞生的呢?
1927年1月15日,23岁的巴金携同朋友卫惠林,乘坐一艘法国邮船从上海启航,历经一个多月的颠簸,辗转抵达法国巴黎。巴金租住了拉丁区一个古老公寓的一间窄小、阴暗的居室,这里总是弥漫着洋葱与煤气混合的味道,他只好不分白天黑夜的大开着窗户。
巴金的生活刻板而有规律。每天上午,他前往萧索的卢森堡公园散步,下午在斗室里翻看几本随身带来的旧书,晚上和卫惠林一道去法文协会附设的夜校补习法文。夜里11点以后回来,用煤气炉子烧水沏茶。这种人生地疏、忧郁孤寂的环境,使他越发思念祖国,想念亲人和朋友。“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来,在一个练习本上,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他的文学之旅就此在回忆中开始了。
最初的一个月里,巴金写下的只是一些并不连贯的文字片段。此时恰好接到大哥的一封来信,信中满是感伤的话语。透过该信,他觉得自己与大哥之间的友爱越来越深,而思想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他清醒地意识到,要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就必须摆脱家庭,与大哥分道扬镳。他决定把这些想法写信告诉大哥,又担心得不到大哥的理解,担心大哥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思来想去,他忽然茅塞顿开,何不把练习本上的这些片段连缀成一篇小说,送给大哥看呢?于是他用一个名叫“杜大心”的角色,把这些片段贯穿起来,组成前四章,并很快赶写出了后几章。
在该书的序言中,巴金说:“我有一个哥哥,他爱我,我也爱他,然而为了我的信仰,我不得不与他分离,而去做他所不愿意我做的事情……我为他写这本书……如果他读完以后能够抚着我底头说:‘孩子,我懂得你了。去罢,从今以后,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哥哥底爱总是跟着你的!’那么,在我是满足,十分满足了!”这部署名“巴金”的长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1929年1至4期上连载,单行本也于10月问世,好评如潮。
10月,巴金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1号上发表译文《脱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时,首次以“巴金”为笔名。但1928年8月份,《灭亡》刚刚脱稿,巴金准备寄给上海的一位名叫索非的朋友自费出版。署什么名字呢?巴金不愿用他的真名李尧棠,经过好一番思虑,忽然想起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为了纪念他,巴金就以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打头。适逢有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来巴金这里玩儿,看见桌上摆着巴金正在翻译的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灵机一动,遂建议取用这个“金”字。此后,尽管巴金相继用过20多个不同的笔名,但“巴金”这个笔名成为他最常用、最为广大读者熟知的笔名。
留学法国期间,巴金除接触了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外,还认真阅读了法国作家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小酒店》、《娜娜》和《萌芽》等小说,激起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想学左拉那样,拟将《灭亡》扩大为连续的5部小说,前面增加的两部是《春梦》与《一生》,后面的是《新生》与《黎明》,且已粗略地构思出了各部小说的内容。其中对《春梦》的构思尤为具体,并在归国途中即已动笔写下了片段文字。
巴金于当年12月初乘船回沪。1929年7月,他的大哥从成都来到上海。在兄弟俩一个月的愉快相处中,大哥时常谈起陈年旧事,唤醒了巴金对许多尘封往事的回忆,了解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家史。有一次,他当面说要以大哥为主人公写一部小说《春梦》。此话既出,他顿时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他决定丢开“杜家”的事,改写李家的事。
1930年3月4日,巴金收到了大哥给他的回信。信中说:“《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般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等等书报读过之后,就想写一部书,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要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希望你有余暇把它写成罢……”这给巴金以极大的鼓舞。
适逢上海《时报》要刊登长篇连载小说,编者吴灵园托人向巴金约稿。巴金一口答应下来,开始加紧创作《春梦》。1931年4月18日,这部30万字的小说被更名为《激流》,在《时报》上连载,每天刊载1000字左右。后来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又更名为《家》。小说开始连载那天,正是大哥服毒自杀之时,因此大哥没能看到。
在《家》的结尾中,巴金改变了大哥的命运,不仅没让他自杀,反而让他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新的生机。小说的全部结构,也是巴金在得到大哥噩耗的当天(4月19日)晚上,彻夜难眠、反复思索后决定下来的。他将以大哥为原型塑造的觉新作为全书主人公,以他的活动为主线串连情节,通过他以及其他众多女性的悲剧,对腐朽末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控诉,为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特定时代留下了面镜子。《家》也因此成为巴金最成功的代表作。
《家》与巴金后来陆续创作发表的长篇小说《春》和《秋》合在一起,构成一部情节完整、内容丰富的家族系列小说,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责编 宋平安)
1927年1月15日,23岁的巴金携同朋友卫惠林,乘坐一艘法国邮船从上海启航,历经一个多月的颠簸,辗转抵达法国巴黎。巴金租住了拉丁区一个古老公寓的一间窄小、阴暗的居室,这里总是弥漫着洋葱与煤气混合的味道,他只好不分白天黑夜的大开着窗户。
巴金的生活刻板而有规律。每天上午,他前往萧索的卢森堡公园散步,下午在斗室里翻看几本随身带来的旧书,晚上和卫惠林一道去法文协会附设的夜校补习法文。夜里11点以后回来,用煤气炉子烧水沏茶。这种人生地疏、忧郁孤寂的环境,使他越发思念祖国,想念亲人和朋友。“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来,在一个练习本上,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他的文学之旅就此在回忆中开始了。
最初的一个月里,巴金写下的只是一些并不连贯的文字片段。此时恰好接到大哥的一封来信,信中满是感伤的话语。透过该信,他觉得自己与大哥之间的友爱越来越深,而思想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他清醒地意识到,要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就必须摆脱家庭,与大哥分道扬镳。他决定把这些想法写信告诉大哥,又担心得不到大哥的理解,担心大哥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思来想去,他忽然茅塞顿开,何不把练习本上的这些片段连缀成一篇小说,送给大哥看呢?于是他用一个名叫“杜大心”的角色,把这些片段贯穿起来,组成前四章,并很快赶写出了后几章。
在该书的序言中,巴金说:“我有一个哥哥,他爱我,我也爱他,然而为了我的信仰,我不得不与他分离,而去做他所不愿意我做的事情……我为他写这本书……如果他读完以后能够抚着我底头说:‘孩子,我懂得你了。去罢,从今以后,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哥哥底爱总是跟着你的!’那么,在我是满足,十分满足了!”这部署名“巴金”的长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1929年1至4期上连载,单行本也于10月问世,好评如潮。
10月,巴金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1号上发表译文《脱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时,首次以“巴金”为笔名。但1928年8月份,《灭亡》刚刚脱稿,巴金准备寄给上海的一位名叫索非的朋友自费出版。署什么名字呢?巴金不愿用他的真名李尧棠,经过好一番思虑,忽然想起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为了纪念他,巴金就以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打头。适逢有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来巴金这里玩儿,看见桌上摆着巴金正在翻译的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灵机一动,遂建议取用这个“金”字。此后,尽管巴金相继用过20多个不同的笔名,但“巴金”这个笔名成为他最常用、最为广大读者熟知的笔名。
留学法国期间,巴金除接触了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外,还认真阅读了法国作家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小酒店》、《娜娜》和《萌芽》等小说,激起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想学左拉那样,拟将《灭亡》扩大为连续的5部小说,前面增加的两部是《春梦》与《一生》,后面的是《新生》与《黎明》,且已粗略地构思出了各部小说的内容。其中对《春梦》的构思尤为具体,并在归国途中即已动笔写下了片段文字。
巴金于当年12月初乘船回沪。1929年7月,他的大哥从成都来到上海。在兄弟俩一个月的愉快相处中,大哥时常谈起陈年旧事,唤醒了巴金对许多尘封往事的回忆,了解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家史。有一次,他当面说要以大哥为主人公写一部小说《春梦》。此话既出,他顿时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他决定丢开“杜家”的事,改写李家的事。
1930年3月4日,巴金收到了大哥给他的回信。信中说:“《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般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等等书报读过之后,就想写一部书,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要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希望你有余暇把它写成罢……”这给巴金以极大的鼓舞。
适逢上海《时报》要刊登长篇连载小说,编者吴灵园托人向巴金约稿。巴金一口答应下来,开始加紧创作《春梦》。1931年4月18日,这部30万字的小说被更名为《激流》,在《时报》上连载,每天刊载1000字左右。后来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又更名为《家》。小说开始连载那天,正是大哥服毒自杀之时,因此大哥没能看到。
在《家》的结尾中,巴金改变了大哥的命运,不仅没让他自杀,反而让他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新的生机。小说的全部结构,也是巴金在得到大哥噩耗的当天(4月19日)晚上,彻夜难眠、反复思索后决定下来的。他将以大哥为原型塑造的觉新作为全书主人公,以他的活动为主线串连情节,通过他以及其他众多女性的悲剧,对腐朽末落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控诉,为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特定时代留下了面镜子。《家》也因此成为巴金最成功的代表作。
《家》与巴金后来陆续创作发表的长篇小说《春》和《秋》合在一起,构成一部情节完整、内容丰富的家族系列小说,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责编 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