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7236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从边沁的圆形监狱开始展开,其核心概念围绕权力和控制,强调权力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理性的心理暗示得以实现。该理论由监狱中的权力和控制已经拓展至教育、医疗、生产、国家机器等领域。本文将其应用于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思考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问题。
  关键词:全景敞视主义 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 和声 控制力
  纵观和声发展的历史进程,自从1722年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出版《论和声》以来,以泛音为基础的和声理论日益完善、成熟。在这一时期,在纵向上以三度叠置进行和弦构架的概念逐步建立,三和弦、七和弦乃至高叠置和弦的结构开始定型,主、属、下属的功能划分日益清晰,它们在调式中的支撑作用也得到确认。功能和声体系的确立不仅使多声部音乐中的音响构成日益丰满,而且使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得到更有力的体现,成为18-19世纪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
  同一时期,1791年由英国思想家哲学家边沁(Bentham)提出了圆形监狱(panopticon)的概念,以全景敞视的结构作为监狱的建筑蓝图(见图一)。在圆形监狱中,监督者位于中心的瞭望塔中进行监视,囚室成环形围绕瞭望塔,囚者被各自隔离监禁的同时受到监督者的监视,被监视者不能看到其他任何人,而监视者却可以观看一切,用这样的方式规范被囚者的言行。这一建筑理念传达出边沁有关“自律”的理想。两百年后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边沁的监狱蓝图基础上提出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将权利控制的概念推至教育、医疗、生产、国家机器等其他领域。
  笔者将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拓展至和声领域,已经对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中各和弦之间的关系做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和弦已经形成了最终走向主和弦的潜意识倾向:确定调性,建立终止的最有效手段为属到主、副属到副主、由不稳定倾向到稳定。”①这充分体现了全景敞视主义中权利的支配与“自律”接受规训的原则。进一步的,全景敞视主义是否也体现于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本文做如下思考和论述。
  一、宏观上对整体作品结构的控制
  在宏观上,和声对作品的控制力体现在对整体作品结构的控制上,无论是何种曲式结构,无论这种曲式遵循着哪种曲式原则,都在一定的调式调性及和声框架下进行音乐的展开,在此功能体系基础上的和声呈现必然体现出对曲式结构及其构成原则的映射。
  以奏鸣曲式为例,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为“对立面的相互渗透”②,在和声上即带有对比性的主部与副部在不同的调性上呈示、展开,在统一的调性上再现。在此过程中相互对立,各自发展,相互渗透,甚至交融。其和声与调式调性框架见图二。
  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呈示部时主部在主调上,副部在属调上分别呈示,此时主部和副部在和声上体现出主属对立的关系,但经过展开部在下属方向的充分发展运动,经过属准备后,主部和副部在统一的调性——主调上再现。这一过程中乐曲的张力通过和声功能及调式调性的不断变化、更替得以实现。整个乐曲从主调开始,在最后又统一地回归主调,乐曲的凝聚力和平衡力由此产生。和声的功能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音乐不断发展但又能始终不离开主调的控制,在相对明确的曲式结构内进行。
  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来看,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一系列调性布局的规律、在作品中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发展轨迹就如同规训的原则,作曲家遵循这一原则进行创作实际上就是“自律”的过程。为了创作出结构明确的作品,作曲家不断进行自我规训,力图使得和声布局对整个作品结构的控制力达到最完美的程度。
  二、微觀上对作品风格特征的控制
  在微观上,和声对作品的控制力则体现在和弦、和声进行、终止式等和声要素的具体构成及用法所表现出的特征上,这些特征使得作品各不相同,甚至当作曲家形成自己常用或独特的和声习惯时,风格特征由此出现。
  以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呈示部分与舒曼《梦幻曲》为例。这两首作品在结构上都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但由于和声上无论是和弦还是和声进行、终止式、乃至调性布局的具体手法都完全不同,因而虽然在整体结构上是同一种类,但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音响和风格特征。
  从纵向上看,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呈示部分的和声,和弦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大部分为原位和弦(见谱例一)。
  舒曼《梦幻曲》的和声虽然和弦也以三和弦与七和弦为主,但是大量使用转位及和弦外音(见谱例二中划圈部分),常出现强拍或强位上的不协和。
  从横向的连接上看,两首作品都以主到属(T-D)和完全进行(T-S-D-T)的功能性和声构架与进行为主。
  两曲A段都在主调上进行呈示,半终止都停在属和弦上,但乐段终止时贝多芬采取收拢性乐段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而舒曼采取开放性乐段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前者体现出乐段的完整性、强烈的收束感,段落的界限明显;而后者体现出乐段的开放性、强烈的推动感,段落的界限模糊,承接感加强。
  B段两首乐曲都在进行连续的转调,有趣的是,虽然都是往下属方向转调,但具体调性布局和转调手法的不同使两首乐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贝多芬安排的是A大调-#f小调-#g小调-A大调,在B段以小调和A段的大调形成对比,先转至平行小调#f小调,然后用模进的方式自然过渡到下属二级方向#g小调,最后回到A大调。他主要使用自然音和弦做共同和弦的方式进行转调,大小调的明暗对比使中部与呈示部分的对比鲜明。舒曼在B段则安排F大调-g小调- bB大调-d小调-F大调的调性布局,g小调与 bB大调、d小调与F大调为平行大小调,g小调与 bB大调为F大调下属方向调,将它们都放在对比段中在音响上能制造出变幻莫测的明暗效果,与曲名《梦幻曲》相得益彰。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其中bB大调、d小调与F大调的转换发生在短短4小节的一个乐句中,令人叹为观止。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位作曲家不同的风格与创作特征。   在具体的和声进行与和声节奏的安排上两首乐曲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乐曲呈示的第一句为例(见谱例一),贝多芬在此句中的和声为:A:Ⅰ- -│Ⅰ- -│Ⅴ7/Ⅴ- -│Ⅴ- -│,采用主属进行明确调性,在前两小节采取左手柱式右手分解和弦交替出现,后两小节采取柱式方式,并在第四小节的强拍使用双倚音柔化音响。整句和声节奏为每小节一个和弦,音响体现出硬朗开阔的特点。舒曼乐曲首句和声为:F:Ⅰ- - -│ⅠⅣ- -│Ⅰ V7--|IV--|(见谱例二),也是使用主-下属-属的功能进行明确调性,但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和声节奏上舒曼在后三小节都使用了第一拍与后三拍使用不同和弦的和声节奏,打破主-下属-属在和声上功能明确、音响清晰的特点,制造出摇摆、飘渺、梦幻的效果。
  三、结语
  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从边沁的圆形监狱开始展开,其核心概念围绕权力和控制,强调权力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理性的心理暗示得以实现。该理论由监狱中的权力和控制已经拓展至教育、医疗、生产、国家机器等领域。圆形监狱的概念于1791年提出,这一时期正是古典主义音乐开始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在主流音乐创作运用的高峰期。
  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对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进行再思考,感受和声对音乐作品的控制力,从宏观上它可以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从微观上和声作为音乐语言可以充分体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十八、十九世纪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和声以主功能为中心,属功能、下属功能为支撑展开音乐,就像圆形监狱中央瞭望塔的监督者并没有在囚室间走动,但囚室中的犯人却能自觉地进行规训,遵守各项规定而达到被教化的目的。反之,在自我规训的同时,被囚者也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在音乐上就体现为作曲家创造出的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音乐。
  奥地利音乐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提出的分析法中有关结构、延长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概念有相似之处——任何作品(主要是调性音乐时期)都出自同样的背景即基本结构,只是前景(延长方式)不同。对身在当代的音乐创作者来说,以全景敞视主义视角来解析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和声控制力,除了抓住核心——那只无形的手,更重要的是了解作曲家们如何在隐形的手中进行丰富多彩、风格鲜明的具体创作,这对深入理解当时的音乐音响审美趋向具有更加积极的实践意义。
  注释:
  ①陈治:《大小调功能和声中各和弦的关系诌议(下)》,《黄河之声》,2014年第20期。
  ②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42页。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Jean-Philippe Rameau.TREATISE on HARMONY[M].Translated by Philip Gossett,DOVER PUBLICATION,INC. NEW YORK,1971.
  [3]溫辉明.启蒙主义的“理性音乐审美观”对古典时期和声进行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8,(05).
  [4]张艳,张帅.《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J].河北法学,2004,(11).
  [5]陈治.大小调功能和声中各和弦的关系诌议(下)[J].黄河之声,2014,(20).
  作者简介:
  陈治,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是我国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之一。在我国陶器艺术园里陶乐器是独特的一类,我们的祖先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了陶埙、陶钟、陶鼓、陶铃等乐器,在历史时代的演进中,多数淘乐器被金属、木质品所取代,只有埙这种独特的乐器一直保留到现在。这种乐器在远古时期被许多地方称作“哇呜”,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深沉而厚重,据说它的声音可以给人注入灵性,并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西洋管弦乐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文化的差异问题,并指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是否该向西洋管弦乐队学习编制和乐队化的问题,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今后的发展走向问题。  关键词:西洋管弦乐队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 编制文化 差异 发展  说起乐队和乐器的演奏,大家首先会想到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大约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的许多原始乐器里就包含了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到公元30
期刊
摘要:早在2001年,一首《一生有你》成为脍炙人口的校园情歌。同样一炮而红的是这首作品的演唱者“水木年华”组合。在当年,人们耳熟能详也仅仅就是这个组合的名字和成名的歌曲,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组合里如昙花一现般只存在一年就单飞的年轻歌手——李健。然而,在时隔15年后,李健登上《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舞台,凭借他沉淀多年的音乐才华,用他干净清澈的嗓音重新征服了大众的耳朵,夺得《我是歌手》亚军的奖杯。  关键
期刊
摘要: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数量惊人,但时至今日,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依然以一种“傲人”的姿态,“站立”在中国元素钢琴作品的巅峰。因此,笔者从其创作背景、手法等一系列研究中,望探究此部钢琴曲的特点与“傲人之处”。  关键词:牧童短笛 中国风 钢琴曲  在当下的音乐文化中“中国风”占据着一席之地。大多数人提及“中国风”会想到一些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流行歌曲,而在笔者的脑海中,第一首闪现出的乐曲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音乐发展之路的简单梳理,以《京剧》交响曲为例,论述当代新音乐中作曲家们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再创造的作品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的同时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以作品为例,从中探索出当代新音乐发展思潮为我国当代新音乐发展带来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  关键词:新音乐 《京剧》 传承创新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转眼间距离我校举办东盟音乐周过去已有两
期刊
摘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社区和谐,且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了社区居民在精神上的追求。本文以衡阳市为例,对其社区音乐素质养成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社区音乐 素质养成 教育 衡阳  一、音乐素质的养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素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调式的风格特色是淡雅、柔和,调式功能倾向性不强,不强调和声进行的力度感、动力感。正是这种色調音响的特点,给了音乐更多自由展现的空间,形成了“中国五声性”风格。如果站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立场上说可能我们根本不需要和声思维。但现在由于西方音乐体系在国内的普及,我们的音乐思维也开始西方化了,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民族的和声问题。那么,如何体现这种五声性风格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调式中偏音的处理。 
期刊
摘要:美声唱法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以其柔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文章以《我爱你,中国》为例,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分析咬字吐字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歌唱中声母发声不准、声调失衡等问题,并提出解决这类咬字吐字问题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学习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提供参考,为解决美声唱法中咬字吐字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声唱法 吐字咬字 技巧  美声唱法
期刊
摘要:《临安遗恨》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创作,融合古筝艺术将曲目内容以及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细腻的演奏手法结合不同的历史故事背景完成了对于古筝艺术与历史发展的融合。在《临安遗恨》之中,无论是曲目的背景、主题还是音乐表演因素都能够展现出古典艺术特点对于古筝作品的影响,无论是曲目的选材、音乐旋律设定还是古筝艺术的深度融合都成为了《临安遗恨》作品如此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筝音乐的发
期刊
导语:每个热爱音乐的人内心,大抵都有几个为之遗憾的歌手——他们也像现在依然光鲜的一线歌者一样,曾经将自己的才华交付、曾经释放短暂的音乐光芒,却在长短不一的事业跑道上停止唱歌不再发片,更甚者,则彻底消失在歌迷的视线中。乐坛用唱片销量做标准已是惯性,用奖项名号度量商业价值亦无可厚非,只是歌手若没有依然辉煌的当下,被市场吞噬、被大众遗忘,这就不仅是一种遗憾的“情思”,该说是可怕的音乐现状。没有继续发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