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先锋之城,勇于创新、敢于创业是深圳的精神,年轻的勇气和态度是深圳的灵魂。在互联网、科技创新的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在遭遇颠覆与重构,要抛弃固有思维,甚至抛弃过去的成功,敢于年轻,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迈出从0到1的那一步。
提起深圳,人们会立刻联想到“经济特区”,正是深圳这个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我眼中的深圳,是一个繁华与美丽并存的魅力之城,从深南大道到蛇口码头,从市民中心广场到园博园,行走在深圳的街头,你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种朝气。在这里很少看见悠闲散步的老人,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与朝气蓬勃的学生。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从国贸到赛格,从地王到京基,展现出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影响力。然而,深圳还是一座拥有充足阳光和良好绿化的海滨之城,莲山锦绣、海角观涛、南山问古、梅沙踏浪等著名景点风光旖旎,足以令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相对于北上广这种老字辈的城市来说,深圳像是个没什么根基的年轻人,所以创新、创业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灵魂,甚至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次“创业”产生的果实。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迅雷……众多知名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深圳有一种只要你坚持努力下去就能让梦想醒过来的魅力,这种魅力的根源就在于“年轻”。
“年轻”并非指年龄,或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年轻”是一种状态和精神,它意味着抛弃安逸的生活,有见识、有担当、有想法、有勇气,同时还要有底气和实力。然而一些人还没有衰老就产生了老之将至的悲凉心态,保守、僵化、排斥新事物,他们身体虽然年轻,但在精神上已步入暮年;而另一些人则充满热血和激情,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年轻”。
“年轻”需要勇气
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倡导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一批对成功充满渴望的创业者,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义无反顾的投身商海。SOHO地产的潘石屹、新东方的俞敏洪等人正是这一波创业浪潮的代表人物,也是这些人成为了中国经济崛起的民间力量。在这些创业者中有些人休学创业,有些人放弃了“铁饭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年龄、背景,但相同的是他们的身上,有着“万事皆可为”的乐观、挖掘潜能的创造力和承受失败的勇气。
回到21世纪,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以前要面临更多的颠覆和改革。很多在行业领先十几年的企业,逐渐暗淡甚至消失,这些企业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聪明人,但最后仍然失败,究其原因无非两种,自大和缺乏颠覆自己的勇气。当一种新的模式出现,他们看不懂,就凭借固有的经验对新生事物加以评断,最后报以嘲笑;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又因为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而错失转型的良机。
其实,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企业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可能在队列中领跑,明天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比如,当所有的杀毒软件企业都在实行收费模式的时候,周鸿祎的360杀毒打着终身免费的旗号,一举占领了用户的电脑;马云的支付宝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累积用户,腾讯凭借2014年春晚植入微信红包的形式,立刻就对支付宝造成了冲击。以创新为灵魂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如此激烈,可想而知传统企业面对的挑战则更加严峻。
新的变革不管你接不接受,认不认同,谁都没办法阻挡它快速的发展!我们只有鼓起勇气,不断接受新观念,当改革的浪潮来临时,果断、坚定、毫不犹豫地迈出从0到1的那一步,不能等待,不能彷徨,不能观望,更不能安于现状,立刻行动是保持“年轻”的唯一选择。
“年轻”需要锐气
在人们的印象中,深圳一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几年前,深圳人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人的平均年龄已达33.6岁。随着城市的发展成熟,这一数字还会不断攀升,但深圳却仍然保持着开拓进取的锐气。
在深圳,你不需要有钱,不需要有背景,不需要人脉,只需要你有想法,只需要你野心够大,你就会找到一群跟你一样对创业饥渴的人,对机会饥渴的资本,对场地不限条件的创业园。因为在一波一波来深圳的人骨子里,仍旧流淌着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来深圳不是未来谋一份差事,而是打拼出自己的一块天地。35年来,深圳经历了几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经历了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
时代在不断变化,面对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有人容易被习惯所束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停留于现时的状况,沾沾自喜、墨守成规,不想再发展,不愿去突破;也有人经受不住失败,一次跌倒就永远不能站起来。“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身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鲜。”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走了多久,而在于你有没有坚持“最后一公里”。
这个时代是一个呼唤年轻的时代,而年轻就需要有一种锐意进取、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锐气。只有这种锐气,我们才能突破体制积弊、思想障碍、制度藩篱,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下好先手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成为卓越的“领跑者”。
(作者系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
提起深圳,人们会立刻联想到“经济特区”,正是深圳这个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我眼中的深圳,是一个繁华与美丽并存的魅力之城,从深南大道到蛇口码头,从市民中心广场到园博园,行走在深圳的街头,你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种朝气。在这里很少看见悠闲散步的老人,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与朝气蓬勃的学生。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从国贸到赛格,从地王到京基,展现出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影响力。然而,深圳还是一座拥有充足阳光和良好绿化的海滨之城,莲山锦绣、海角观涛、南山问古、梅沙踏浪等著名景点风光旖旎,足以令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相对于北上广这种老字辈的城市来说,深圳像是个没什么根基的年轻人,所以创新、创业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灵魂,甚至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次“创业”产生的果实。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迅雷……众多知名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深圳有一种只要你坚持努力下去就能让梦想醒过来的魅力,这种魅力的根源就在于“年轻”。
“年轻”并非指年龄,或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年轻”是一种状态和精神,它意味着抛弃安逸的生活,有见识、有担当、有想法、有勇气,同时还要有底气和实力。然而一些人还没有衰老就产生了老之将至的悲凉心态,保守、僵化、排斥新事物,他们身体虽然年轻,但在精神上已步入暮年;而另一些人则充满热血和激情,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年轻”。
“年轻”需要勇气
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倡导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一批对成功充满渴望的创业者,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义无反顾的投身商海。SOHO地产的潘石屹、新东方的俞敏洪等人正是这一波创业浪潮的代表人物,也是这些人成为了中国经济崛起的民间力量。在这些创业者中有些人休学创业,有些人放弃了“铁饭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年龄、背景,但相同的是他们的身上,有着“万事皆可为”的乐观、挖掘潜能的创造力和承受失败的勇气。
回到21世纪,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以前要面临更多的颠覆和改革。很多在行业领先十几年的企业,逐渐暗淡甚至消失,这些企业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聪明人,但最后仍然失败,究其原因无非两种,自大和缺乏颠覆自己的勇气。当一种新的模式出现,他们看不懂,就凭借固有的经验对新生事物加以评断,最后报以嘲笑;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又因为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而错失转型的良机。
其实,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企业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可能在队列中领跑,明天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比如,当所有的杀毒软件企业都在实行收费模式的时候,周鸿祎的360杀毒打着终身免费的旗号,一举占领了用户的电脑;马云的支付宝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累积用户,腾讯凭借2014年春晚植入微信红包的形式,立刻就对支付宝造成了冲击。以创新为灵魂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如此激烈,可想而知传统企业面对的挑战则更加严峻。
新的变革不管你接不接受,认不认同,谁都没办法阻挡它快速的发展!我们只有鼓起勇气,不断接受新观念,当改革的浪潮来临时,果断、坚定、毫不犹豫地迈出从0到1的那一步,不能等待,不能彷徨,不能观望,更不能安于现状,立刻行动是保持“年轻”的唯一选择。
“年轻”需要锐气
在人们的印象中,深圳一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几年前,深圳人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人的平均年龄已达33.6岁。随着城市的发展成熟,这一数字还会不断攀升,但深圳却仍然保持着开拓进取的锐气。
在深圳,你不需要有钱,不需要有背景,不需要人脉,只需要你有想法,只需要你野心够大,你就会找到一群跟你一样对创业饥渴的人,对机会饥渴的资本,对场地不限条件的创业园。因为在一波一波来深圳的人骨子里,仍旧流淌着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来深圳不是未来谋一份差事,而是打拼出自己的一块天地。35年来,深圳经历了几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经历了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
时代在不断变化,面对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有人容易被习惯所束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停留于现时的状况,沾沾自喜、墨守成规,不想再发展,不愿去突破;也有人经受不住失败,一次跌倒就永远不能站起来。“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身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鲜。”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走了多久,而在于你有没有坚持“最后一公里”。
这个时代是一个呼唤年轻的时代,而年轻就需要有一种锐意进取、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锐气。只有这种锐气,我们才能突破体制积弊、思想障碍、制度藩篱,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下好先手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成为卓越的“领跑者”。
(作者系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