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景中的“哑巴英语”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哑巴英语”非一目之功可以战胜,但是结合大脑学习外语的规律,学习一定的应对技巧,很多工作场景中的对话难堪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
  回想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到如今也许能听懂几分,但“speak out”还是太需要勇气,写邮件的时候或许开着在线翻译,靠系统的单词修正功能调整拼写,基本可以保证不出大问题;面试的时候,把预期的问题用书面英文准备好,背下来熟练于心,应战时大致可以涉险过关。但最担心的,却是外籍老板走到面前询问情况。或者独自接待来访的国外同事,或者组织一个视频多方会议……
  此时,哑巴英语幽灵上浮,即便是熟悉的词汇。即便是对方以正常语速表达,但就是没法完全听懂,舌头更是像打了结。说?我到底应该说什么!
  哑巴英语的问题不在词汇、语法,而是长期形成的“语法翻译法”的学习模式!
  这种方法中语法被当做语言的核心。通过词汇注释和语法规则的讲解,翻译成母语对应的形态来学习,重读写轻听说。正像全球商务英语培训机构eCorpEnglish创始人Deborah Schwarz所说,英文的阅读导向对内容的理解,却并不能形成很好的会话能力。中国传统的英文教学方式主要集中在记忆和阅读上,中文的思考方式根深蒂固,一般都在既有的中文思考方式中增加翻译的环节,用固有的语言模式输出形成简单的对话。所以,DeborahSchwarz总结说,“If you read。you write;If you Usten,youspeak”(能阅读所以会书写,会听然后才会说)
  自创语言环境强过身处异国?
  通常而言,到纯粹外语的社会环境中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捷径和必要条件。Deborah Schwarz却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她在哈佛攻读国际法学位的时候。曾到莫斯科学习过一段时间。当时莫斯科很少有美国人,她是学校里12个美国留学生之一。她在那里遇到一些从未见过美国人但英语说得很好的人,当她询问莫斯科语言机构时才知道,他们的老师都是俄国人。但这些老师通过反复地听母语为英语的人的对话来学习。所以,她认为,只要遵循脑部的语言学习机制,在任何环境中这种机制都能起作用。而传统的语言教育方式,在人6岁以后都习惯以“阅读”的形式进行,但只能产生“读写”的效果,却对“会话能力”的积累不起作用。
  所以,第一步是让耳朵习惯。Sara的工作需要跟客户以及在美国的同事沟通事情的进展并听取对方的反馈,再推进工作。定期沟通在这里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她认为,频繁地与带有印度口音的英语、英式英语、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及美式英语的领导与同事交流,逼得自己的英语提升很快。让耳朵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帮了她不小的忙。同时,她也很喜欢看美剧,因为工作习惯,回到家里也以听英语作为娱乐,渐渐将一些更加纯正地道的词句和说法印在大脑中,在相应的场景中就能脱口而出。
  曾经在欧洲留学的花花,认为在欧洲的两年并不是自己英语提升最快的时候。留学之前她准备托福考试,留学时主要是参阅英文资料和书籍,学业上接触的大都是专业范围内的词汇,跟自己经常在一起的也主要是中国留学生,所以感觉提升并不快。反而是回国之后,她把进入国际大企业作为职业目标,开始有目标地摄取职业中可能需要的词汇和用法,在主动跟更多人进行对话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对英语的掌握越来越得心应手。
  对于成年人而言,学习外语不可能有母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和年龄优势,但可以通过自我定期的训练获得提升。训练的方法则应该遵从婴儿学习母语的原则,并不一定要处于外语作为第一语言的纯粹环境中,也可以通过与母语为英语的对象定期交流和听的练习来学习和提高。
  怎样打电话才能不冷场?
  Deborah Schwarz认为,无论是词汇还是听力的训练。最关键还是说的意愿、练习与习惯,学习语言就像体育活动一样,需要练习和互动。在说中文不被理解的环境中,必然需要改换语言频道。
  Lisa在接到第一个从美国北部打来的电话时,明知对方是讲英语的,还是惯性地以中文的“您好”开始,潜意识的母语发挥着如此强大的作用。在对方以英语开始介绍或询问情况之后,才感觉进入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中,而自己必须在未来一个小时的时间早用英语沟通,所以LIsa必须“说”
  寒暄从天气开始,这当然不是中国的方式那一天,上海的阴沉而寒冷,只是被询问到的时候,从对方的问话中听到“COOl”直接想到了“cold”可想多解释一下的时候,脑袋里直接冒出“阴天”,搜索了好一会都没找到对应的英文单词来说明窗外的天空、直到对方介绍了美国北部的大雪,突然从“阴天”想到“多云”再搜定“cloudy”一词,绞尽脑汁的查询也错过了对方话语中的很多信息。只是那些简单到不需要“翻译”的词句获得了理解,大致的意思就东拼西凑地被解读了。因为完全没有准备,也不知如何准备,对话就以这样很“沮丧”的场面开始了。
  过了20分钟,也许因为感觉到对方的亲切与随和,Lisa有了种“豁出去”的释然反正之前连极其简单的词语都没用上,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学习本就应当是“从错误中修正”。于是从刚才的“自说白话”逐渐进展到了互相沟通。不再费劲去搜寻词语,而坚持以最简单的词语进行表达,以免继续产生理解的延迟和卡壳。学习英文这么多年,一些简单的词语是可以直接“蹦出来”的,在双方有共识的事情上可以进行基本会话,也能主动去表达一些观点如此一来,在那一段时间里就能暂时忘记汉语,“翻译”的作用逐渐弱化,把精力都集中在即时的理解和对话上。
  当下一次再交流的时候,因为之前积累了一些特别想知道或者能进一步沟通的话题,就像用中文询问工作境况一样,Lisa沿着词汇的拓展,就能跟对方碰撞出语境,而将话题延续下去。从“time”到“overnnight”,到“Job”,然后谈论工作的状态、心境等等、Lisa头脑中由场景的变化与延续,可以想到更多可见。“听”才给人更多想象空间,从语音到场景,然后给予适当反馈就可以了,后文都是基于对前文的理解与想象。这样一来,打英文电话就可以轻松地告别冷场。
  战胜英文会议的噩梦
  在工作中,会议似乎也占据了很多时间、一般情况下,都是某一天在邮件中看到一份会议通知,被提及名字的人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现场。并准备对应的主题解决会议涉及的问题。接下来要求签到、准备会议议程及资料、聚焦主题讨论,并在会议结束的时候进行内容总结,然后推进事情获得进展和反馈,并在下一次会议中进行总结。
  因为会议场景的相关流程,在国内外不会有太多文化与习惯的差别,所以依托汉语的理解体系对外语的听力文本进行翻译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尽量用英语的场景和思维来理解。当场景熟悉并能在不用英中翻译的基础上能理解以上会议的内容时,再次听到“agenda”的时候可以获得迅速反应,不再需要与汉语的“议程”一词对应起来,更多是联想到了会议场景中的需要讨论的“目标、议题、发言者、时间”等实际要素。就像婴儿学习第一语言一样,将词语的发音与实际的场景、实物联系起来,然后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和思维逻辑。基于听的练习,可以让耳朵习惯英语的话句并尽量用英语来翻译理解。
  “会听就会说”的四条原则
  Deborah SchwarZ从研究脑部学习和英语培训的时间中提出四条学习外语的原则,而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Speak的意愿、练习与习惯:
  有表达的意愿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表达,而表达的基础是理解。但一定不是只记住一些词汇,停留在语言的形式上,还得有表达与沟通的强烈意愿。在意愿的基础上搜索彼此交流的交集,或者场景中的实物联系,或者先前听取的观点。
  有频次地听
  从婴儿的语言习得过程可以知道,表达源自听的练习和理解。理解则需要一定的频次。频次的积累更甚于长时间的坚持,一个小时的持久学习不如不同时间四段15分钟的累积。
  生活场景中的练习和表达应用
  遵循听的原则,通过听力的训练提升理解力,并尝试在生活场景中以会话的方式将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无惧错误,将外语说出来
  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是“speak”。大部分时候即使表达的语法有误,对方还是能够理解对话内容的。
其他文献
这是一群有相似理想的人,他们做着新闻的工作,却拒绝新闻理想的帽子,他们自称有内容洁癖,奔着资讯专业化的方向努力——为工作,更是解决自己心底的困惑。  每年年末,网易的新闻频道都会出一个年终特别策划的视频,几年下来,竟然小有名气这些以不特别张扬的创意+普通的采访对象+绝对不眩的制作方式却以特别的视角呈现出的内容后,你会发现,那些特别普通的人,和你几乎一样的人,面对着镜头说了自己的困惑,想着自己的生活
期刊
为了弄清楚会议桌上的哪些位置更加有利于沟通和对话的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伦·皮斯就针对各种研讨会的代表,开展了一项长达30年的调查研究。无论你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只要其中涉及到与人打交道,你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会议桌上的人际交往对工作有重大影响,而且应当学会并经常地换位思考:如何让对方感到自然放松。  你应当知道对抗性的位置并不能帮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而选择角落或合作性座位则会帮你取得更多
期刊
幸福的历史——幸福是一个永远的难题  幸福是否能靠不断追寻获得,还是最终将会徒劳无功?  古拉腊时期  “幸福是临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掌摔它”这句古希腊的谚语是古代世界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对幸福的理解,古希腊人把这个世界理解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存在,它由社会较为优越的上一层阶级提供生存所需,而拯救则来自天上Ⅲ  “HappIness”,古希腊人解释为“机遇”,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派都赞同幸福是一种客观的状
期刊
但凡让人觉得经历“顺”得离谱的人,都是找对了方法,又付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  田申申,清华大学建筑和英语双学士,伯克利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后在世界最大的建筑事务所HOK美国总部做建筑师,考取了美国注册建筑师,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数年后,她回国加盟SOHO中国任设计部副经理,参与了北京CBD数十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后来跳到北京万科公司任总建筑师。现在,担任元通资本地产基金合伙人。这些头衔
期刊
心理学家艾德·迪纳曾通过实验证明,要判断一个人有多快乐,看他正面感受的频率,远比看他正面感受的强度可靠。我们说起快乐的事,往往想到一些感受强烈的事,例如跟电影明星约会、获得诺贝尔奖或是买一艘游艇。但其实一天之中有十件令人愉快的小事,通常比一天之中只有一件大喜事让人快乐。想多体味一些幸福,你可以穿舒服的鞋子、亲吻太太、吃心爱的零食。虽然都是小事,但多在生活中寻找累积起来的小事真的很重要。  刘威  
期刊
确认对方,是谁在换名片  社交场合中,互换名片可作为进入正式交流的一级台阶,大型聚会时,可能未必相互交谈,却传递了彼此的名片,不一会儿,口袋中的名片就分发干净,而别人的名片又积累了一厚沓。但这只是梳理资源的前奏,重头戏在于整理辨别其中的信息,这是一项重要但不被重视的工作。其实职场中很多秘密就写在那些薄薄的纸片上,用好了它们才是人脉,收来就放在一旁,只能是些印满了字的废卡片。  整理的第一步,看看我
期刊
出差的心理很复杂。要保持状态、漂亮地完成工作,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也想偶尔在异地来一点华丽的冒险。最好的酒店,是懂得殷勤地满足差放入的多重需求。  酒店是许多职场人临时的家。有些敬业的职场模范认为,酒店能住就行,节省差旅费也是自己体贴公司的精神体现。  ——如果你的老板很关注你出差的账单,你可以委屈自己精打细算一下。但一般来说,公司为你的出差支出差旅费,是希望你能用这笔钱保障好自己的安全,照顾好自
期刊
2012年2月的某个下午,李梓新在中国三明治网站发了一篇新文章,然后接受了一个采访。和伙伴们把这个网站创办一周年之后,在大家的口口传播下,这个名叫“中国三明治”的网站基本上不会被再看做是一个西式快餐网站了。聚集在这里的,基本都是同龄人:度过了20岁的青涩,也未到40岁的圆熟。有梦想也有压力,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每一步都处在夹层之中的三明治式的一代。  太多人看不清世界  李梓新的网名叫“功夫茶”。也在
期刊
如果内心并没有那么多的正面情绪可供调动,却要整日将微笑挂在脸上,内心愁苦,表面却若无其事——微笑却不快乐,职业的微笑会成为你越来越重的负累。   “微笑”,是很多行业要求员工具备的职业表情。除了与外联有关的职业,为了协调人际关系、掩饰内心的情绪,微笑也是加强环境和谐的有利武器。   职业微笑已经成为公司衡量你态度、能力、礼仪的指标。如果把微笑看得更高雅一点,有的微笑还可以视为馈赠的礼物,不管是来自
期刊
“随便”是最难买的东西,“还好”是最难猜的迷题。尤其是老板对你的工作表现说出“还好”时,真的是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再加工。想追问,又怕自己没事找事;不追问,又怕老板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感……或许,我们可以从老板的星座出发。一窥老板口中“还好”的背后究竟表的是什么态。  白羊座 满意度50  “还好”就是还好,就如同字面上说,没有其他,你们以为白羊会有空闲时间去好好装饰言辞吗?时间就是金钱,哪有可能用这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