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冲压发动机喷管推力性能理论预测

来源 :气体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w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展6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其推力大小的理论评估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推力主要由喷管产生,因此重点研究了喷管的推力特性.将燃烧室出口参数作为喷管入口边界条件,利用等熵膨胀理论,通过对喷管壁面压力积分,得到了简化的无量纲推力公式,获得了影响推力大小的关键参数和物理规律.理论分析表明,对于给定的喷管,超声速燃烧对于提高推力是有利的.提高推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燃烧气体的压力.理论分析结果与数值结果吻合比较好,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等病原体引发的相关疾病已经多次给全球人类造成灾难.气溶胶是这些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快速高效的空气消毒对切断病原体传播至关重要.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技术是一种新型消毒技术,已被证明可灭活多种细菌、真菌、病
疫情防控对城市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现有传染病模型难以精细化模拟评价防控措施的问题,以武汉市为例构建基于Agent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城市仿真模型,复现武汉疫情的传播过程.对疫情期间政府管控措施与医院诊疗水平进行量化描述,分析不同强度防疫措施下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复工后核酸检测的主动防疫效果.结果 表明,该智能体建模方法能够高精度复现武汉疫情的时空传播过程,可以对政府管控措施与实施的诊疗方案进行仿真评价,为
熊耳群火山岩(1.80~1.75 Ga)广泛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图1a),是变质结晶基底形成以后最早接受沉积的中元古代盖层单元;之后有厚度近万米、由硅质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沉积序列不整合覆盖在熊耳火山岩群之上,属于河流-滨浅海相环境,其上被罗圈组冰碛岩覆盖.学者普遍认可其发育时限为中-新元古界,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过程的地质响应.但是,由于缺乏充分、可靠的年龄约束,不同盆地之间的地层对比只能依靠地层结构、沉积相序和碎屑锆石年龄记录等手段.苏文博等[1]在《地质调查与研究》(本刊的前身)率先报道洛峪
期刊
为减少秸秆燃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国家鼓励农民施行秸秆直接还田措施.但是,秸秆还田会改变多种土壤理化因素,引起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可能改变环境污染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排放.为了探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如何影响冬小麦田NO排放,该文依托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秸秆不同还田方式长期试验平台(2005年-),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农民常规施肥(NPK)、常规施肥+秸秆直接还田(NPK+SR)和常规施肥+秸秆燃烧后还田(NPK+ SB)以及不施肥对照(CK)处理下的NO排放通量及辅助因子进行了
为更好的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笔者以成矿物质来自幔源和构造环境转换制约矿床时空分布为主线,分析了豫西卢氏-内乡地区铜、铀、锂等矿产成矿条件,探讨了与幔源相关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伸展、挤压的构造环境对卢氏-内乡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元古代,卢氏-内乡地区软流圈上涌,华北陆块南缘伸展形成熊耳裂谷,大规模幔源火山以VMS、SEDEX、MVT方式将铜、铀、铅、锌等成矿物质储备于熊耳群、栾川群、宽坪群等火山碎屑沉积岩中;中元古代,伴随熊耳裂谷作用,来自幔源的龙王幢碱性岩浆岩为铀、稀有、稀土元素成矿奠定了基础
太行山北段发育大量寒武系馒头组紫红色岩系,但一直未有砂页岩型铜矿的报道.本次在山西省广灵县上麻地沟一带发现砂页岩型铜矿,赋存在寒武系馒头组上部灰绿色页岩中,经探槽揭露,出露厚度一般为0.21~0.65 m,品位变化为0.11%~0.58%.含矿层分布面积可能超17000 km2.广泛发育的含矿层,和相对稳定的厚度、品位、矿化层位,暗示本区砂页岩型铜矿为沉积成岩时形成.灰绿色含铜页岩因富含有机质和Fe2+为还原层,可作为地球化学障使含矿热液发生沉淀富集,同时岩浆热液也可以萃取原矿化层中的铜使其进一步富集,这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 14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校正年龄对比,不同形态贝壳的年龄部分接近.这一结果明显不同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中同一单层同种贝壳的闭合壳-单瓣壳-贝壳碎片的年龄逐渐变老的次序.这种贝壳形态—年龄序列的差别系沉积环境不同,搬运
使用1960—2019年中国2400个气象站逐日观测气温,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各类冷空气过程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寒潮和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冷空气和全国型冷空气在冬季发生频数最多;区域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寒潮与冷空气过程之和)平均强度在2月最大,全国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平均强度在11月最大.近60年中国冬季气温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冷期(1960—1986年)和暖期(1987—2019年).冷期,冬季全国型寒潮频数呈
利用中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插值得到的1961~2018年逐日网格降水资料,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多年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华南暴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华南全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大值区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一带及海南省和广西北部,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最大,其次是春季.在广西北部至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广东南部、福建和海南省,全年暴雨日数、雨量和强度的增加趋势最显著,夏季的区域平均值增长速率最大,其次是秋季
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造成极端降水,其中8月9日白天浙江东部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长时间影响,9日夜间在台风内核对流影响下降水有显著增强;降水中心与浙江临海地区的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地形特征密切相关.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卫星遥感反演表明近岸台风螺旋雨带以层积混合型降水为主,台风眼墙区域以热带暖云对流型降水为主;眼墙区雨滴有效直径更大、雨滴数密度更高,有利于形成高降水强度.台风登陆前移动速度较慢,浙江沿海地区维持低层锋生和辐合,有利于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维持